大汶河从这里流向远方
王青兰(济南)
皋山看汶(王青兰摄)
从宁阳回转,到山区农村的老家已是星空满天。初冬的寒气让人有些禁不住瑟瑟颤栗。奔波一天,身心疲惫的不想多说一句话。没有了出行之前的兴奋,也没有行色匆匆之后的失望,只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自己好像好长时间未有什么能触动心灵故而有这种近似伤感的情怀了。岁月流逝,原来自己变得世俗麻木久矣。
黄秀峰,一直随他人尊称他为黄主编。因为一本书稿的校对从微信上相熟。认识他近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并大致了解了他这个人,他是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从他深入骨髓对文学执着的爱好,到他艰难困苦面前的百折不挠,从他身患严重眼疾却坚持无偿献血,到他经济困难却乐于助人、热心家乡公益,到他创立并免费开放《秀峰书院》,等等等等,他力所能及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对家乡建设、父老乡亲的赤子之心,表达着对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的一份坚守和无悔。
从一进村到离开秀峰书院,看到村中有些冷清,街巷中人车很少,像当下许多村子一样:年轻人外出谋生,家中老人留守不舍……然而谁能想到,在宁阳一个叫北韦周的村子里,淡淡的乡愁中飘出一股浓墨书香。一个视力模糊到走路都需要人帮扶的人,却热衷于家乡公益慈善事业,热衷于宁阳文化的传播,独自支撑着一份坚定和信念。这时我突然觉得自己这次来宁阳捐的书少了。
第一次来宁阳,遇上一个
通过长长的堽城大桥即进入宁阳,美丽的堽城大坝矗立在大桥的东侧,给每个初次踏入宁阳的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堽城大坝将西去的汶河拦腰截住,使大坝东面成为平静宽阔的湖面,水从大坝开小的闸门流淌而下西去为涓涓细流,清澈的细流中,绿绿的青苔随水流摇摆像少女的长发甚是养眼爽心。一条古建筑风格的长廊贯通南北就建在大坝之上,与大坝合为一体,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四散着耀眼的光芒。站在长廊上远眺,东来的和西去的汶河美景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堽城坝是大汶河重要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拦截汶水,流经洸河,注入济宁大运河,抬高运河水位,使南来北往的船只畅通无阻。成为京杭大运河著名分水枢纽。
汶水西去(王青兰摄)
堽城坝位于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部的大汶河上。据历史文献记载:堽城坝(闸)遗址最早始建于元代。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为拦截汶河水入洸河,济倅(cui)奉符毕辅国于堽城东部汶河之阴作一斗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都水少监马之贞于斗门之左作双虹悬门。使闸、虹相连分受汶水。又因虹石易圮,乃改虹为闸。之后多年,到秋分役丁夫采薪积沙,于二闸之左绝汶作堰,约汶水三分之二入洸,到春天全竭余波入洸,霖潦时坚壁二闸,大水冲毁沙堰循故道而去。
难以想象,堽城坝从元代7年最早始建的土坝斗门,到元之元26年于旧闸之东作东闸,又到延佑五年改土坝为石堰,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截堽城大闸,至成化11年又建新闸,嘉靖6年重建堽城闸。多灾多难的堽城坝,直至现代,历经几百年,几易其坝,但依然坚守着拦水、泄洪、交通、游览的神圣职责,默默承受着年复一年洪水汹涌的洗礼,静静注视着南来北往行人的足迹。时光飞逝,如今,堽城坝(闸)的遗址在汶河水流的冲击下,仅剩下一堆堆乱石残存散落在河道中。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淹没不了历史。堽城坝(闸)的前生今世见证了大汶河的沧桑巨变,它堪称历朝历代治水利民的德政工程。
堽城坝遗址
在堽城坝东南角,堽城坝博物馆也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博物馆中,我又了解到了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堽城坝历史。19、20世纪之交,堽城坝因故曾遭年久失修而废弃。1957年冬,国家投资三百多万,组织1.3万民工在明代堽城坝遗址上兴建堽城坝引水枢纽工程。工程历时半年完成,实灌面积达曾到20万亩。1982年再次被列为恢复重建工程。1986年至1995年堽城坝工程主要围绕宁阳县堽城坝引汶灌区设计修建。该工程的完成有效促进了宁阳灌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99年,堽城坝灌区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该规划历时9年至2010年结束。2011年,国家水利部再次批准重建堽城坝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以满足堽城坝灌区防洪、除涝、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
堽城坝和堽城大桥新貌
在堽城大坝景区,有一《汶河母亲》的大型雕塑。大汶河孕育了灿烂的大汶河文化。堽城大坝及其灌区几百年来起起落落的建设历史足以证明:是大汶河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抚育了宁阳的万物。
站在堽城坝长廊东望,大汶河平展如镜,两只白鹭在空中盘旋,野鸭子悠哉悠哉地游戏水中,荡起阵阵涟漪动人心弦,早有人惊呼这里为什么会有白鹭?会有这么多野鸭子?是啊,当年堽城坝一次次冲毁,又一次次建设修复,数百上千抑或牵动上万人筑堤抗洪、修浚通河、分水引灌时,可曾想到今天的堽城坝生态优美、平静祥和的盛世景观。
在宁阳看大汶河最佳地点当属皋山。爬上皋山顶,在观景亭同仁们叽叽喳喳忙着拍照,我却和文友跑到一边俯瞰下午披金泛银的大汶河,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慢慢转过身,背对汶河,又慢慢舒展双臂,掌心自然向上托起,欲闭眼冥思,享受此刻的宁静与美好,一旁的文友却突然大叫让我别动,瞬间抢拍,她兴奋地朝我炫耀,说我双肩挑起了大汶河。我看照片:大汶河从东边来,正好平行穿过我的双肩双臂双手,又西流而过,可不是像我把它挑在了肩上。但我知道,自己虽经几十年岁月磨砺,仅凭自己浅薄的修为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别人的看重,更何谈别的什么奢望。
一天的采风时间非常紧张。在宁阳县文联领导和黄主编及其同仁们的陪同下,我们还到宁阳的禹王庙、颜庙、颜林等地进行了采风,虽未遍观宁阳八景有些意犹未尽,但受益非浅。何况这期间还有不可求的奇遇和惊喜。
早上八点多,我们的车子进入宁阳直接开到禹王庙大门口停下。初升的太阳冒着红光,光束穿透力很强,天空格外清朗,禹王庙的红墙灰瓦在晨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漂亮。我们下车时就看到,这次宁阳采风发起人黄主编及当地领导同仁已在庙门前等候。见面后握手寒暄,相互认识,相互之间话语热情客气,让原本应该肃穆的庙宇之地一时间出现不知该有或者是不该有的热闹。在不停的寒暄声中,一队大雁排着整整齐齐的人字形“咕咕嘎嘎”地叫着从我们头顶上空飞过,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这时好多人惊喜惊奇这美丽的遇见,也有人仍然沉浸在相识甚欢的交谈中。不知多少年没见过南飞的大雁了,一大早的在宁阳禹王庙前遇见,心中顿时生出一阵喜悦,只是可惜这样美丽的奇遇、美妙的瞬间没能抢拍下来。
禹王庙古柏虬枝(王青兰摄)
进到庙里,惊喜一直不断。一进庙门,首先看到参天的古柏林立,特别是那些上千年古柏树冠虬枝盘绕如蛟龙昂首苍穹。门口左右的两棵古柏两两相依,号称“齐鲁第一柏”,传说它们是禹王夫妇的化身。庙内存有堽城堰碑两通,屹立在禹王庙大殿前,碑文记载的就是堽城坝选址、建设、拦汶入洸等内容,是我国古代极具学术价值的水文碑刻。看似平常的石碑却极具传奇色彩,两块古碑,碑帽、碑身之间裂隙处,无论天气阴晴常有水痕故成奇观,这就是有名的禹碑虹渚。看到碑文解释我突发奇想,因为这里是治水大神禹王庙,石碑常年滴水留痕,当然与禹王有关,还可能与大汶河、与那个元代开始就修修建建的堽城坝有关。不管怎样,禹碑虹渚是个传奇的故事,这个故事会一直被世人传颂下去。
宁阳田野风光(王青兰)
注:作者简介:王青兰,济南市历城区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历城区作协副主席 。闲情偶寄爬山、摄影及文学写作。作品在《中国诗影响》、《诗意人生》、《当代散文》、《齐鲁晚报》、《都市头条》、《人民日报》、《搜狐网》、《齐鲁壹点》等媒体多有发表。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