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花开满庭芳
作者/刘锋(天津大学)
词的题材广泛,于是词家纷纷争奇斗艳。于是又别出心裁,出现了中药词。一首词既要有词的意境,词的韵味,词的风华;词中还要嵌入很多中药名;这种词自然很难写。中药词最有名的是辛弃疾《满庭芳》。词云: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的主旨是秋思。辛弃疾壮志未酬,借秋思而抒发故乡之思,抒发抑郁情怀。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这三句都有诗典。
“云母屏开”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珍珠帘闭”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其上阕词云:“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云母屏开”主旨是说“烛影摇红”:“珍珠帘闭”主旨是说夜静楼空。夜晚难眠。读诗要懂诗典,要懂诗的蕴含。这两句是说所思念的人远隔千里。是思念故乡的家人吗?
沉香是一种名贵香料,被誉为“万香之王”。李贺《屏风曲》诗云:“沉香火暖茱萸烟,酒觥绾带新承欢。”
正因为“沉香火暖茱萸烟”,所以辛弃疾说:“防风吹散沉香”。而又暗用李贺《屏风曲》照应“云母屏开”。这一种技巧,使词更深更厚,最值得学习。
“防风吹散沉香”也有诗典。唐代王维的《早春行》诗云:“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这三句可意译为:夜寒人静,有一丝丝风透入。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唐代诗人写离情的很多。陆龟蒙《京口》诗云:“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韦庄《古别离》诗云: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郁抑主要都是抒写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的心情。唐代诗人写郁抑的不少。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云:“零落景易入,郁抑抱难申。百宵华灯宴,一旦星散人。”
唐代李群玉《别狄佩(梁公玄孙,旅于南国)》诗中云:“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
其实,状元也有壮志难伸,也会郁抑。冯时行是宋徽宗宣和六年的恩科状元,后因力主抗金被贬至四川重庆成都等地达十七年。他在《日望冉雄飞之来久不闻近耗因成鄙句以见翘然》:“云间飞舄何时下,抑郁孤怀迟一开。”
与辛弃疾“离情抑郁”比较相近的是北宋诗人杜安世。其《鹊桥仙》上阕云:“别离情绪,多方开解,却免厌厌似醉。楼高终日倚阑干,目断有、千山万水。”
金缕:金缕衣,流黄:流黄机。北周·王褒《相和歌辞七》诗中有: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唐代李白的《赠裴司马》诗中云: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愁苦不窥邻,泣上流黄机。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柏影”一词或源于北宋张耒的《龟山水陆院》“院静步柏影,庭虚闻塔铃。”“桂枝”或源于唐代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织女分明银汉秋,桂枝梧叶共飕飗。”
辛弃疾“柏影桂枝交映”一句,或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影响。文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容起,弄水银塘”这一句仿佛读岳飞《小重山》词 “起来独自绕阶行。全词云:”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从容起”当是被白居易《和梦得冬日晨兴》诗所触动。诗云:“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帐下从容起,窗间曨昒明。”弄水者,玩水,戏水,击水也。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弄水亭前溪,颭灩翠绡舞”。黄庭坚《放言十首》云:“弄水清江曲,采薇南山隅。”
写弄水比较有风致的是张耒《采莲子》“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新裙裹鸭儿。”银塘者,池塘也。晚唐诗僧齐己《鹭鸶二首》诗云:“晚立银塘阔,秋栖玉露微。”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云:“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
“弄水银塘”会让我们想起“弄潮儿”。北宋潘阆《酒泉子》词云:“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漫步银塘,翘首远望。陶渊明翘首是“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韩愈翘首是“天下翘首,以望太平。” 皎然翘首是“黄鹤有逸翮,翘首白云倾”。
“连翘首”,辛弃疾一次又一次地抬头远望,是北望被金人占领的大好河山吗?时间过得真快,夏天已经快过去了吗?夜晚已经很凉了。单衣已经被凉透了。半夏是指夏天过去了一半?还是指半夏是草?这都是有诗典的。杜牧 《村舍燕》“何处营巢夏将半” ,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黄叶霜前半夏枝。”
北宋诗人陈亚是扬州人,曾官至太常少卿,又特别喜欢以药名为诗词,有药名诗百首。其《登湖州销暑楼》诗云“风月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凉透”容易想起李清照的词《醉花阴》“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黄庚《秋意》也说:”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衣衫单薄,用“薄荷裳”而不用薄衣裳,寓意高洁。《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雧芙蓉以为裳。” 南朝宋傅亮《芙蓉赋》:「咏三闾之披服,美兰佩而荷裳。
运用诗典,其艺术魅力首先是关联想象,这就使得诗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词的上阕是写作者睡不着,出去:下阕是写回来还是睡不着。
“一钩藤上月”,紫藤伴月,其实是一幅美图。唐代人杜审言《都尉山亭》诗云:“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一钩月”或源于北宋诗人赵企《泛湖晚归》:“休瞻一钩月,挂起旅人愁。”其心境也是相通的。
“寻常山夜”,最容易想到的是巴山夜雨。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也会想起宋代诗人杜耒《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梦宿”或源于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赴长洲县作》:“高堂从别後,应梦宿菰蒲。”
“梦宿沙场”最容易生发联想。是“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还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诗应该用典,这是常识。但使用的诗典若能互相联系,诗意往复回环,这才是创新。可以称为“诗典互联”这一首词即是典范。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独守空房本来是形容女子的。当没有可守时,只能独自苟活,独活。这透露出作者无尽的寂寞。
粉黛用得最红火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诗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南宋婉约派词人史达祖在《满江红·中秋夜潮》也说出“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写粉黛用豪迈激切的壮语倒是始料未及的。
“独活”,独行,独坐,独倚,无非都是孤独。忽然想起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里写的一段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有关“空房”,很有名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寄远(在岐日作)》。诗云:“想美人兮云一端,梦魂悠悠关山难。空房展转怀悲酸,铜壶漏尽闻金鸾。”
“空房”往往会引起社会思考。忽然想起意大利女作家里娜·戛蒂长篇小说《空房子》。又忽然想起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空房间》。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欲续断弦未得”如何解?辛弃疾自己是这样说的:“明朝再作东阳约,肯把鸾胶续断弦”
宋代诗人戴复古是另一种说法,其《谢东粹包宏父三首癸卯夏》诗云:“溟渤深见底,泰华高及天。宏斋有凤髓,可续欲断弦。”
“欲续断弦未得”也可能另有深意。读一读岳飞的《小重山》词或许有另一番体会。词云:“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乌头白”这一句的用典,寄托遥深。据《燕丹子》:“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燕丹子》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传奇小说,既可能是中国小说的鼻祖,也可能是世界小说的先驱。
“乌头白”的诗典,可读白居易《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其中诗云:“我归应待乌头白,惭愧元郎误欢喜。”
人生“最苦”的是什么?柳永在《倾杯》中说:“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 周邦彦在《满江红》中说:“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杨无咎在《扫花游》中说:“薄恨斜阳,不道离情最苦。”
于是辛弃疾说:“最苦参商”,不仅仅是分离,还有一种无家可回的苦闷。参星、商星是象征别离的星。宋代诗人杨黎州也说:“参商元是别离星。”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当归”一词源自南北朝诗人鲍照《代北风凉行》:“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当归也”即“可缓缓归矣”。苏轼写了一组《陌上花》,诗前有序: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
“茱萸熟”是说茱萸成熟了,人呢?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是这么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地老”者,天荒地老也;唐李贺《致酒行》诗:“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菊花黄”,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这样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同样是写九日的诗,北宋文学家宋白也:“秋色萧萧野水边,茱萸时节菊花天。明时未达青云晚,惆怅登高又一年。” 茱萸也好,菊花也好,无人知我此时心,这是辛弃疾的难言的悲痛。
上阕前三分句用“云母”、“云母”、“防风”三味中药名开头,这是创体,开前人之未有。当然,嵌于句头的还有“从容(苁蓉,肉苁蓉)”、“连翘”。追求变化,用谐音“从容”替代“苁蓉”。
接着又用“郁金”、“黄柏”,一作句尾一作句头来连接两个分句。才子英雄卖弄学问,这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
嵌于句尾的中药名有“沉香”|、“硫黄”、“半夏”。嵌入中药名而赋予变化,这是作者的追求,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将中药名嵌于句子中间,如“桂枝”、“水银”、“薄荷”。那就是一般形态了。
上阕共48字,含13味中药名,计26字。你不得不惊叹中国汉字的奇妙,也不得不叹服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下阕前三分句也嵌入了3味中药名“钩藤”、“常山”、“宿沙”。和上阕不同,都是将中药名嵌入句子中间。“宿沙”是“缩砂”的谐音。
另外还有“轻粉”、“续断”、“苦参”、“茱萸”、“菊花”,一共8味都是嵌入句中。
中药名嵌入句头的有“独活”、“当归”、“茱萸”3味。一个中药名“熟地”,一字嵌入句尾,一字嵌入另一句句头。
下阕44字共嵌入了12味中药名。另外,还嵌入了一个中医方剂名“粉黛”散,参见《医说》卷四,具有清肝化痰之功效。
《满庭芳》全词共92字,含25味中药名及1个中医方剂名。蔚为大观,蔚为奇观,果然是词花璀璨药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