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蓝集明
晋代陶家两绝伦,
有三不朽照千春。
士行功业渊明节,
后世难求第二人。
好学如君迈等伦,
石园花木四时春。
苍茫独立吟诗句。
文采风流亦可人。
──苏启元《仪顾堂集》卷首题词
《仪顾堂集》是陶仲渊的传世之作。泸州市图书馆有藏本。
据《陶仲渊墓志铭》,陶仲渊喜读稗官野史,年岁渐长,在阅读中努力辨析史书体例,反复研习历史人事件的是非得失,或肯定,或嘉许,或批判。
十七岁,娶清翰林院庶吉士、直隶蓉城县知县,罗公毓珊的大女儿为妻。岳父毓珊公是有名的士人,他所教育的弟子,参加科考多中高科。罗宜人嫁来陶家,劝丈夫多研究科举文章。仲渊君认为那些八股文束缚人的精神、思想、天性,对夫人的劝说不予理会。厌恶塾师的科举应试教育,每入试院就会病至十天半月。终断绝科考进取之心,从名宿罗次瀛先生游。
罗次瀛是罗筱瀛的兄弟,名顺藩,泸州麟现乡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1909)举人。《泸县志》有传:“性纯笃。少孤,事母孝。事叔忠浩公如父,兄弟间友爱无间言。生而沉慧,不与群儿伍,好读书,二十游庠,旋食饩。丁酉中副贡,癸卯领乡荐,入资以内阁中书补用。生平好治经,于古今文、《尚书》、《春秋》三传多发明。时(1901年),诏改学制,重经学一科,当道延主川南师范讲席。日择关于时会者以诲学子,诲人淳淳不知倦,质疑问难者,必博考而详述之,声誉日盛。”先后任川南师范监学、泸州中学堂第二任校长
在新思潮的感召下,川南师范学生陈漱云(陈铸的儿子)、杨兆蓉、李琴鹤、陈道循、黄复生、曹叔实等组织“输新学社”。陈漱云任社长。学社以“唤醒群众,推翻满清,救国拯民, 振兴中华”为宗旨。罗顺藩支持“输新社”,特地为社刊发起号撰写序文:
在昔新亭聚泣,泪洒河山,长沙上书,夏深薪火,人杀尔父,吴夫差未敢遽忘;此非悲声,刘越石因而起舞。鸟兽是蛮夷之性,难养其心;铜驼在荆棘之中,会当见汝。大江东下,铁板铜琶,肠断心酸,一声何满。
后任泸州中学堂第二任校长。居一载辞去,入京供职中书内阁。 
罗次瀛诗作
(李韵手稿。笔者受赠于毛元康先生)
陶仲渊受业于次瀛先生,深受家国情怀影响;治经史,致力于骈散文及古今体诗的写作。其诗初学义山七古,间抚梅村。辛亥后,则力洗其妍绮之习,上追少陵,旁及王孟。与同郡万慎子、邹鹤侪、温小泉、苏苏山、王铁珊、程燧明,双流曾劬、桐城张南岑、酉阳朱虹甫诸君子交尤笃,结为诗友,先后集社“月泉诗社”、“钟楼诗社”、“怡园诗社”、“东华诗社”。朱家山石园是诗社的主要活动场所。
在诗社中王少溪年龄较轻,被称为“小奚”。陶仲渊与王春如年龄最小。高觐光、陈铸、万慎、王铁珊、朱虹父诸位名宿是他们师辈级人物。然均乐就陶仲渊,与其谈艺。陶仲渊自云:
月泉吟社新诗在,
东海桑田故国非。
同时流辈多英妙,
我与王郎最年少。
……
对清代诗人,万慎喜欢王昙(字仲瞿(1760-1817),苏州人,工诗、骈文,又工画,善山水。声名藉甚。佯狂玩世,人或讥之,置而不顾。)陶仲渊喜欢汪中(字容甫(1745-1794),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陶仲渊有诗和万慎:
平昔相欢出肺腑,
独有论文异相忤。
先生自爱王仲瞿,
贱子愿学汪容甫。
陶仲渊与酉阳朱虹父、桐城张南岑,三人交情深厚。朱虹父长陶诗人二十四岁。《仪顾堂文集》中,陶有《送朱虹父学博序》及《选梦阁词略序》两篇,盛道朱虹父的为人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生日酬朱虹父》讲到了他们结交经过,和两人岁数的差距。诗云:
朱君好我知我悲,
强说因缘苦相慰。
君生戊午我壬午,
中间相差廿多岁。
江城一见便倾倒,
握手相欢出肝肺。
……
(戊午为朱虹父出生的1858年,壬午为陶仲渊出生的1882年。陶诗人与释迦牟尼佛同日生,朱虹父与陶诗人有"欲除烦恼须成佛,何幸瞿县并日生"语。)
朱虹父死后。陶仲渊写了《哭朱虹父》诗三首,并为朱虹父编印《选梦阁词略》一卷。

朱虹父《选梦阁词略》 陶仲渊编印
仲渊在与其他人的诗中,亦常常提到朱虹父、张楠岑。如《忆昔行·寄王春如》:
日暮满堂客未发,
诗成一笑天为惊。
就中朱君文章伯,
张侯善画世无敌。
诗人在《相逢行·赠王铁珊大令》(时新自康边解归里)诗里云:
归来人事变八九,
昔日壮年今皓首。
益州耆旧几人存,
新市绿林随处有。
酉阳词客姜张俦,
张侯彩笔凌沧州。
当时意气不一世,
几年骨冷荒江陬。
作为文化人,陶仲渊生前除为朱虹父编选《选梦阁词略》并作序外,还为桐城张南岑整理遗编,为张南岑撰写了墓志铭。
陶仲渊即使病重,辗转呻吟,“间犹手执一编,讴诵不自已”。“客至,辄发卅三读书所得,娓娓动人。偶及礼教之佚,乱离之苦,则又咨嗟太息,不自知其涕之欲出也。“故诗多凄楚之音,殆自抒其性情者欤!”
陈铸曾开导、劝慰陶仲渊:“君以仪顾名堂,吾辈生乱世与顾(顾炎武)同,今读其书,虽隐寓忧世之心,而于未俗殊少,亦吾辈所宜师者”。
自辛亥后,时局动荡,早年积极响应康梁参与维新救亡的泸州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民国现实渐感失望。如陈铸、毛焕煊、龚选廉等淡出政治,不愿与闻时事,甚至研佛修行。陶仲渊认为陈铸先生的劝导有道理,但自己就是放不下对乱世的“嫉愤”,“是之而不能改”,卒以此伤生。
陶仲渊对自己的诗作非常看重,觉得一生心血都致力于此。病且死,嘱咐长女陶淑诗:“他作述殊草草,惟诗致力独多。我死,请铁荪先生(陈铸——笔者注)弁其首以付印,吾目暝矣。”
陈铸“受而读之,恍若风雨晦明,与仲渊踞席剧谈,互相箴砭,无丝毫之宽以恕者,于少作存十之一二,近作十之六七,期无负仲渊而已。"(陈铸《仪顾堂集》序)。
陶仲渊早逝,仅活了四十六岁。陈铸严格删订,对陶仲渊年青时作品筛去了十之八九,近离世前若干年作品选了使之六七,“留下来的诗本来就不多,又被删去不少,这是泸州诗坛一大不幸事。”(何白李《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
陶仲渊先生的诗作题材非常广泛,笔者在前面的连载中也有述及。如与万慎的唱和,对杨子惠河陈渔生的赞赏之词,对婢女梅姑娘的怀念等等。据何白李先生研究,陶仲渊很多诗都密切联系着当时的现实。清末民初,"棒老二"(土匪)拉有钱人绑票,胁迫送好多好多钱取人。这被绑票的财主,便叫"肥猪"。陶仲渊写的《肥猪行》讲的就是这种事。
还有一首《大拜堂》,序云:"广汉群盗,掳妇女数百,同日强纳为室,治酒高会,名大拜堂。"诗末,陶诗人沉痛的写道:"都门学子争女权,自由解放声沸天。岂知西蜀良家妇,夜夜吞声伴贼眠。"
对当时曾一度来泸州的绿林女杰齐王氏极赞赏,对蓝大脚板出身"乳人"更予以极度的同情,诗有云:"小脚大脚两得名,为贼为官不必计。我闻司令初食贫,曾入富家为乳人。人生富贵那有种,蛟蜃得志兴风云。只今万事尽如此,岂独飞扬一女子。呜呼,岂独飞扬一女子。"另有一篇《戏题蓝司令小照》。蓝司令,人咸称曰大脚板。
何白李先生在研究陶诗中发现一个问题:在三本诗集中,没有一首提到朱玉陔旅长(朱德),也没提到颐园诗社、东华诗社;只提到钟楼诗社、月泉诗社。“难道玉孩旅长在泸州时,诗人未在泸州吗(仲渊曾在武汉、重庆等地住过一阵)?不,《江阳唱和集》中就有诗人、朱虹父的作品。这个说法不成立。因为《江阳唱和集》中明明既有朱旅长的,也有陶仲渊和朱虹父诗,说明他们都同时在泸州的。”何白李先生推断是陈铸在编选《仪顾堂集》时正值蒋介石反共时期,处于政治敏感,陈铸有意把陶仲渊写朱德的诗过滤了。
陈铁孙先生把编定的仲渊诗集交给仲渊的女儿淑诗,淑诗又从旧书箱中又找到遗文若干篇。女公子淑诗把遗文附录集后。请王沛霖公校勘全稿。
王沛霖,字铁珊。以清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人会考,补授甘肃河州州判。民国五年(1916)任毛自县知县,改调川边同普、炉霍、丹巴等县知县,皆有爱于民。两遭白狼藏蕃变乱,皆为当地人民救护。积劳成疾,辞归里。工诗,所过名都僻壤,必有题咏。平生宦迹皆在古羌戎地,故其诗亦多边声。着有《铸错斋诗抄》四卷。"(民国《泸县志》卷六《人物传·文苑》)
万斐丞《怀人诗中说的张南村(桐城人,字传耜,在泸州住得很久)就是乙卯丙辰间,在石园,经王沛霖介绍而认识陶仲渊的。此后他们三人每月至少两次见面,谈艺术、谈文化、谈时局,不谈其他。”南岑归道山,“仲渊裒辑南岑著述,俾藏弆于其家,并为之铭墓。”
仲渊病重离世期间,王沛霖正“赁其庑以居”,寓居石西陶仲渊的客馆。
王沛霖接受淑诗的委托,校读完全稿,投“铅椠”而感叹:“仲渊亡矣!所不与之俱亡者,此耳。”(王铁珊《仪顾堂集跋》)
是的,仲渊亡,石园亦殁,没有同仲渊一齐亡去的就只剩下这部《仪顾堂集》!

陶仲渊归道山后次年高岑荪悼诗人:
明年再己今在辰,
竟令厄运悲斯人。
少年不肯事雕虫,
老笔南亭君继起。
清新庾信南朝客,
不待迁周已老成。
诗史少陵有身价,
遗稿名山应付梓。
全集编成于1928年,刊印于1935年。
书印得比较精致。曾劬①署检,向迪琮②题字。分诗集和文集两部分,全部用仿宋字排印。曾劬署检时间是"乙亥始秋"。卷首有同州陈铸(铁荪)、高岑荪两序,有陈铸、苏启元(苏山)③、程焕章(燧明)④题辞。卷末有王铁珊跋。序、题词、跋笔者将另文专述。

参与《仪顾堂集》编印的陶仲渊部分友人简介:
曾劬(1891-1948),即乔大壮,成都双流县人,书画名家。原名曾劬,字大壮,以字行。少随祖父乔茂萱生活京师,入京师大学堂,复入译学馆,辜鸿铭称其为通才。1915年曾任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图书审批处佥事,与鲁迅同室办公四年。1927年赴南昌周恩来身边工作。1935年后,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重庆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自沉于苏州枫桥下,与王国维之死如出一辙,后归葬故乡华阳县。经次女乔无疆不懈努力及其晚年夫婿吴丈蜀(1919-2006,学者、书法家,泸县人)协助,遗着相继问世。书法早年承成都顾印愚(1855-1913,成都华阳人,卒年59,张之洞入室弟子,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湖北知县)衣钵,中年后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向迪琮(1889-1969),字仲坚,成都双流县人,同盟会会员,从民国元年(1912)起,先后任北京内务部土木司水利科科长,扬子江技术委员会书记长,北平永定河堵口工程处秘书、处长,电车公司常务董事,行政院参议,天津海河工程局局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回川,任四川省政府高级顾问,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后任上海文史馆研究员。
苏启元(1856-1935),字干枢,一字潜浮,晚号苏山,泸州崇义乡(今江阳区中心场)人。民国《泸县志》卷六《人物传·文苑》有传,其略云:启元"以廪生副清甲午(1894)乡榜(中式举人)。工诗,善古文词。多购书籍,博观约取,间以著述,而尤斤斤于出处进退之节,年近五十,乃援例官知县陕西。榷厘略阳,不为苛扰。会国变(民国改元),归,以乡里治乱有责,多所匡救。乡人举为省议会议员,所议事皆切实可行,于团费议减免租捐商税,与王怀宣、汪金村持之甚力,主议者欲啖以重利,启元尤倍增之,皆却不受。晚益以诗名,刊有《苏山诗草》,年七十八卒。"其诗,人谓"船山(张问陶)过后有苏山"云。
程焕章(1970-1946),名焕章,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人,泸州州学生(秀才)。其门人饶裕诗序其遗集《补拙山房谱系诗选》谓其家贫无以自给,而自幼好学,邻居有塾师聚众课徒,免费收其就读,资助其赴泸州应童子试考上秀才,举为拔贡,年俸皇银八两,为廪膳生,乡试不第,重返泸州,"清末民初在水井沟东侧开业行医,并设私塾讲学",与郡中名士唱和,"享誉泸州文坛。登门求医、求书法、求诗文者络绎不绝"。晚年以避日机轰炸,迁居纳溪白节镇而卒葬焉。
(人物介绍内容采录了兰永生先生整理的何白李先生《泸州地方文献目录提要三十种》中的脚注)
2023年大雪蓝集明于瓦窑坝庆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