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洪,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浦东新区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小说、散文、戏剧等十六本。擅长长篇小说创作。
(通讯员 王荣根)作家姚海洪新近创作的《举头三尺》长篇小说上、下两部,自2023年9月,在多家网络平台推出宣传至今已有四个多月。用视频和文字评论相结合,能够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立体效果,帮助消化小说内容,为间接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增加不少内容。同时,也为调剂社会生活方式不断提供和改变兴趣的渠道。一个时期以来,利用网络新媒体尤其扩大对长篇小说的宣传,与纸媒相比是否有效果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都有目共睹。对网络一个读者就是一本书的理解,无论是从对作品的理解上和感官的印象而言,网络的直接、明快、方便、可读、趣味、及时、随时和补充性等各方面的优势,都有纸媒不可替代的影响与作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所需和备忘所用。《举头三尺》的核心是敬畏意识,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方面,提供了一个可参考和借鉴的模版,尤其在跌宕起伏的现实中,这本书会给人留下许多思考。
文化博弈背后的残酷与无助
——评姚海洪《举头三尺》长篇小说三个次要人物的结局
今音评论:
纵观姚海洪《举头三尺》上、下两部里面、具有文化素养高的有三个人,一个是下部的李清,她是主犯徐新国的母亲,一个大家闺秀,并且还是一个作家,以诗歌创作为主,由于受到儿子案情的牵连最终选择自杀来作为了断,致使徐家彻底散伙,这个是悲剧,作为主要责任方的儿子徐国新却无力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为他也已被判死刑。
另一个是在上部的程明爷爷,小说对他作了自然隐去处理。上部对程明的爷爷着墨也不多,简单讲,程明从爷爷身上继承的智慧,是他熟读了两本书,并且利用这两本书中的智慧,对馋他女友林春妮的乡干部进行报复,并且在小说的下部里面还能安然无恙地来到上海,找到了心爱的女友,并随时等着和她结婚。这是小说有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世界的营造及设想开了一个口子。
这样的口子能够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尤其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来说,从中看到的是个性在社会上的勇敢和担当,但它和权力、背景没有关系。这个点子也为平民的如何活法,而且要活得潇洒这一面提供了一个模式。在人间,潇洒和自由的生活并不只属于有钱人,同样,基层平民也可以获得,就看对其中作如何体悟。
第三,是小说上部当中提到的沈有余老婆杨姓的爷爷的祖先,是以武行为主,但前提是这一家子肯定也是有文化素养的。比如,从传承来看,沈有余的妻子杨姓的女子,性格外放,行事果断泼辣,看的出继承祖上基因武相的一面多一些,这一些,也在社会上起到了一些保护自身和保护沈有余的有限。没有料到的是沈有余见义勇为却落得一个精神智障的病根,后来,不仅没有治愈,而且还被房产中介徐新国和胡义仁谋害所杀并被掠得财产。
这三个人物,一个是杨姓的祖宗传承;一个是程明的爷爷最终在书中停止交代所留下的空白;另一个就是徐国新的母亲李清。从文化程度的层面上看,都有一些相近和相似的在里面。
在这里还是以评论下部为主,只不过,现在牵涉到几个文化素养高的人,才不得不从上部里面再次提到某个人。
像这样的小说结构的设计,往往会给天下人更多的精神寄托和理念相守。也有可能小说的无意恰恰就变成了和成就了几代人的夙愿和心想事成。这是小说的功德所在。尤其对毫无背景和没有人脉关系的普通人而言,这其中所具有的能够发酵的动力,首先是以精神为主的的一种独有方式的存在,具体讲,就是胸以狭义走天下的独胆意识。其次,在操作中,中肯的是在主动与坚守这一块。如程明的坚守就是一例。但至于报复一事,在此不作评价。
在这篇评论当中,徐新国的母亲李清是一个主要人物;杨姓的祖先是个历史人物;程明的爷爷是个小说的旁系人物。这三个人物已经以三个角度的犄角态势力,在文化层面上,对全书发生了很大影响是在于能够回味与深思。
先谈李清,一个高素养的女性作家几十年含辛茹苦培起来的儿子,结果是一个杀人犯。这时候,小说表面上的案情介绍已经被淡化,这也是小说由表及里介绍的一种手法。结构小说的手法可以说千种万种,而不离其宗的说法是指,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作有所交代清晰。这也就需要小说的文字必须要和纪实性文学的文字有所区别。比如需要对文字作一些筛选和赋予文学性,然后再组织在一起。这时候的评论形式也要随着每部小说的内容必须重起炉灶,克服采取复读故事或者章节的表面方法来替代评论。
比如,小说对李清这个人物的处理,是一个家庭式的相悖情景,打破了龙生龙、凤生风的小说传统结构和思路,写到了有心栽花花不开的事实及困扰。小说中这样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具体到李清和儿子徐新国身上是度日如年。那么在天底下,谁希望过度日如年的生活呢。而徐新国胆大妄为的特征就是铤而走险。小说在这方面还是写到了人性的贪婪无度的结果。由此,小说在叙述轨迹、结构人物、事件和故事线索等方面,也颠覆了血统论的根深蒂固写法,而像血统论的那种写法,被影响的作家和读者不在少数。
第二个是对李清这个家庭个体的难为处理。如果要强调外部因素对李家产生的作用强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李清个人的能力和经济条件。在金钱诱惑面前,什么作家、诗人的头衔,还有大家闺秀等一些列说辞,在徐新国面前,一分钱的价值都没有。这是这本书的个案。如果这样的现象结构到另外一部长篇小说里会变成非常好的发酵母,比如身教重于言教;书香门第必出娇子等会胡吹胡写一通。而这本书是作为对常规套路进行一次变形写法,需要重新对这样的结构,尤其是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这三个人的认识,又要进行一番回炉。
比如,严母未必能教出慈子。门当户对也未必能作优秀传承。那么,问题又来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如何发扬下去,比如,李清的文化素养基本上就断层了,断在了儿子徐国新手上。
这提出的问题是在于怎么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如何避免类似于这样的现象。这是小说的重头戏部分,把这个重头戏定位于现实中是否行的通。如果要划阅读重点的话,这个设问能否算一个。
给小说人物设定一些文化因素,并从中析出其内涵,比如,为人劝善理、文学养神说、爱情执着观等。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作家李清的结局,是因为文化素养不够高吗。通过从徐新国的母亲的出场、出奇和出事,小说都有步骤的作了交代,需要的是如何把它连贯起来、组织到一块,找出自己的阅读所需。
李清出场、出奇和出事等简称“三出”,其问题的症结是在于李清的被动和受到儿子徐新国犯罪事实的制约太深又无法自拔只好选择自杀。小说的写法和评论的评法是两个层面上的追求和追究。比如,追究小说结构中的李清为什么会和徐新国结成母子关系,这是小说尝试出新的一个溯源点位。这和历史上其他作家在结构方法上的不同。如果相同,至少这本书的生命力会逊色不少。
从小说反映的形式上看,徐新国是处于一个凡事都占主动地位的人物,比如,他左右和决定了从犯胡义仁的命运,他还左右了母亲李清整个精神世界,包括母亲的文学世界里所有的才华,都被儿子徐新国扼杀,这是小说残酷的一面,也是儿子对母亲进行反噬的一面。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评论: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