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厩村全图

始建于汉代的白龙庙是八路军开会整训场所

600多年前建的赵家老院东院 (出过状元)
在中石油华北油田,有一位刚进入古稀年龄的老人。他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其父14岁参加八路军,其母是医务工作者。他16周岁参军来到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8342”为其部队代号之一,是“两弹一星”“筑窝”的功勋部队),在部队入团、入党,4次嘉奖,当兵近9年退役。参加过华北、塔里木会战。长期工作在政工岗位上。他有两个业余爱好:写作和摄影。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80余万字,摄影作品100余幅,出版长篇小说两部,专著四部,不少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一些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或选为外教教材。
这位老人叫李海生。
他的老家马厩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左权县原名辽县,因抗战期间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在这里,故易名为左权县。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冀豫省委等150多个党政军群机关在这里驻扎,“村村住过八路军,家家都是抗战人”是当年的真实写照。马厩村距离县城近6公里,村子坐落在周围几座小山的环抱中,漳河沿着村北头流过,景色非常怡人,现已规划在城区建设范围之内。
马厩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汉代就开始立村。传说,西汉末王莽篡位,追赶刘秀路经村后山,刘秀和他的随从坐骑口冒白烟,眼看就要渴死,危急关头,刘秀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将一块石头踏出一个蹄印,转眼从蹄印中冒出一股泉水,刘秀及其随从人马都畅饮一番,士气大震。现在那里仍然有泉水流出。后来刘秀坐了天下,专门为村子起名“救马村”。另外还有一说,古代常有军队驻扎于此,由此得名。不知何时,却把名字颠倒成了“马厩村”。再后来唐、宋等帝王都曾经路过,如村中“大江山”、“紫金山”“兵仪台”等地名据说都是皇帝所封。

清代以前的老磨盘

村无名烈士公墓 埋葬着3000多名烈士遗骸

385旅政治部旧址
晋商时期,村里出了“七十二架算盘手”,都是商界翘楚,足迹遍及全国十余省,是晋商文化的组成部分。民国县里最早的两名大学生,其中一名也出自马厩村。
北伐时,西北军名将赵登禹部曾在此驻扎,留下一段佳话。
最值得引以为自豪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385、386两个旅部、太行二地委、太行第二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等曾在这里长期驻扎。1938年3月的整训整编、征兵动员、土地革命等重大活动也都在这里进行。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陈赓、陈锡联、李德生、秦基伟等都在此居住过。并经常召开重要会议,作过许多重要讲话。
村里有一座无名烈士纪念园,把村里及周围抗战中牺牲的3000多具遗骸一起迁至这里,成为凭吊先烈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赓大将旧居

陈赓夫人居住过的房子

村标
八路军军法处旧址

太行二地委旧址

太行二地委公安处旧址

太行二分区功臣代表大会纪念章

八路军使用的保险柜

八路军使用过的铁锅

八路军相关机关驻村分布图

村民李钧和的八路军胸章

抗日村长史六(禄)成的烈士证

担任过村支书的李元和的残废军人证

1941年日本鬼子强迫民夫修建的通往炮台的公路旧址
新中国成立以后,家乡紧跟时代步伐,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种植果木,发展养殖,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被评为全县首批“振兴乡村示范村”。
2019年,村党支部决定编纂一部村志,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和他的一位叫李福泉的族叔主修。内容编排统稿由他负责。于是他推迟了做颈椎手术的时间,用一年多收集资料,术后开始编纂。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编纂完成。
《马厩村志》分为图片资料、概述、历史传说、历史文化、组织建设、文化教育、历代人物、红色马厩、文献辑录、凡例、大亊记等11个部分,9万余字,插图110余幅,较全面介绍了村庄的来由、历史变迁、发展,特别是在抗战以来所做的牺牲与奉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是一部传承历史、教育后辈、面向未来的史料及红色教材。
村志出版后,引起各级组织重视。中央、省有关部门专门到村里考察,正式批准为“红色教育基地”。划拨2千万元改造村容村貌;县里还通过“两会”提议,把村北的“烂河滩”打造成了湿地公园。
李俊梅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葡萄酒庄
村里的大棚

养牛基地

李海生在计村志封面

新建成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指路牌

马厩村志 发行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