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宝鸡 读闲谝
——写在《闲谝宝鸡》出版之际
●霍繁贵

见字如面,文如其人,人们常这样描述文章与作者的关系。邹新社先生力作《闲谝宝鸡》付梓出版之际,我说说其人其文。
我和邹先生曾经都是军人,我俩同一年同一批转业回宝鸡。我来自空军,他来自陆军,两人一直无缘相识。
2012年4月到6月,我俩在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参加2011年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培训班学习,才结缘初识。
党校两个月的培训,若大的阶梯教室里,坐着140多名军转干部,大家虽然都属同班同学,天天见面,但彼此的熟悉程度并不相同。来自同兵种、同部队、同乡,年龄相仿、职务相近,或者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战友之间,相对来说交流更多、走得更近、更为熟悉一些。我俩当时虽然已经认识,但还谈不上很熟悉、很了解。
两个月学习下来,邹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按时到课、从不缺席、沉着稳健、学习认真,总体感觉到他是个严谨、扎实、勤奋而自身要求严格的人。除同学战友关系外,私底下,我俩确实没有太多的交流,也没有更深的私交。


现在想来,去党校学习前,在我们这批计划分配军转干部打分排名公示榜上,我注意到邹先生排名靠前,其在部队期间,有多篇专业论文发表,有多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加分不少。当时还不认识邹先生,但这个事,我脑子里有印象,觉得他是个爱钻研、有水平、有实力的优秀军事专业技术人才。
党校学习结束后,我俩各忙各的事,基本没相互走动。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源于什么机缘,在小范围战友小聚上,我和邹先生多次相遇,相谈甚欢,相处愉悦,逐步熟悉起来。有意无意间,我发现他对经济社会、乡土民情、诗词对联、历史人文都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是一个爱生活、有品位、能思考的文化人。
第一次到邹先生办公室,是我们分配工作三四年后,我到他们单位办事,顺便认了个门。办公室非常干净,绿植摆放恰到好处,书柜里书多而整齐。当时,邹先生现烧了一小壶开水,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大玻璃杯,抽屉里翻了半天找出一包茶叶,使劲往杯子里放,开水一倒,透亮的杯子里,一幅绿水青山图立马显现出来。说实话,我对茶叶没有研究,但我能感觉到那是上等好茶;纸杯待客是常规做法,但玻璃杯更能体现是知己客、自家人;我不太挑剔茶叶放多放少,但酽茶更能体现主人的真诚好客。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自然而然就聊到了邹先生新近编辑成册的两大本16开征文集《惠风和畅洒甘霖》,这是他亲自策划组织、各县(区)同行广泛参与的工作方面的征文集。
通过这次办公室“首访”,邹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为人热情、厚道、真诚,工作上爱琢磨、有特色,是一位有文化内涵的干将。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才华的敬仰,是每个人的天性。同等能量的人会相互识别、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成全。一来二去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知心哥们。

陕西西府人把随性而聊叫谝闲传。但邹先生的闲谝不是闲聊,他聊的是正事;闲谝也不是乱谝,他谝的是正史。表面看来,他的文字很悠闲、很随意,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历史人文、风土民情、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思考和展望。乡土气息浓厚,情感饱满真挚,考据严谨扎实,情趣乐观向上。文章中的许多历史、典故、数据来源于市、县(区)政府的地方志书和官方权威发布,有很强的可信度。
邹先生的“闲谝”系列文章,最早是随心而作,散见于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起初,我没太在意,只是拜读一下,随手点赞、转发或评论几句。随着集少成多,我越读越发现这人不得了,深情满满、文采飞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本以为他只是个文学发烧友,不曾想,却是个考据专家,文字大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现代诗人艾青的这种情愫,应该是人之常情。
那年那月那群人,那山那水那份情,留不住时过境迁,挥不去乡愁城愁。一般人对故乡和曾经有过过往土地的眷恋之情,多数只限于故地重游,闲聊时叙叙旧,夜深人静时在脑子里“过过电影”,而邹先生却要深入走访乡邻,查阅典籍,刨根问底,弄清个子丑寅卯。《闲谝长乐塬》《闲谝戴家湾》《闲谝宝鸡西关》《闲谝冯家山水库》等文章都是这么谝成的。
邹先生的每篇文章出来,我基本是第一读者,对其创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起初的文章或许确实是属于闲来无事,闲转到哪儿就写到那儿,想到啥、就写点啥,随意而写,留个念想。随着多篇文章出炉,传播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就有人提出“命题作文”,希望写写自己的家乡或某个地方,《闲谝眉县》《闲谝岐山》《闲谝太白》《闲谝陇县》等文章,就是这样有求必应,应运而生。写来写去,突然发现,生他养他的故乡扶风还没有“念叨念叨”。《闲谝扶风》写成后,又发现再努一把力,《闲谝宝鸡蟠龙塬》写完,宝鸡市属的所有县(区)就写全了,20篇文章,27万余字就这样随缘随意,半推半就,乐中带苦,苦中有乐,亦自愿,亦“被逼”,洋洋洒洒完成了。
写一篇文章或许很偶然,写这么一系列的文章,就必然需要毅力、实力和辛苦付出。邹先生是一个想干事、特别能干事、又能干成事的人。
我可能是最先提出,应该把这些文章集结成书的人之一。邹先生也就“毫不客气”地把文字校对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除了文章,邹先生还下载了大量网友的留言。我逐字逐句“享受”这些留言,突然发现这些留言非常有价值,有的是点睛之笔,有的是作者“抛个砖”引来了读者的“一块玉”,理应成为《闲谝宝鸡》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在邹先生也认可了我的“强词夺理”。于是,就把精选留言附后,与原文浑然一体。
全书校对过程中,我真没把自己当外人,有感而发,对文章次序、结构编排、封面设计等方面,絮絮叨叨提出了不少拙见,有幸多被邹先生“笑纳”。
文风代表作风,文品彰显人品。一个严谨的人,干任何事都不可能随意;一个厚实的人,干任何事都不可能轻薄。
一部《闲谝宝鸡》,就是一部宝鸡宣传片,一部宝鸡风俗民情史,一部宝鸡发展史,一部宝鸡展望未来史。我不敢奢望这样的评价被普遍认可,但对《闲谝宝鸡》早日与读者见面却充满期待。
人们对于优秀的人,总会习惯性地有更多、更大的期待,我们热切期待邹先生日后能有更多的大作面世!


作者简介:霍繁贵,曾任部队团级政委和军校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等职,高等教育讲师职称。陕西省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百人讲师团成员,党史学习教育宝鸡市委宣讲团成员,宝鸡市委“老兵永远跟党走”主题宣讲团成员,宝鸡市军转干部岗前适应性培训讲师,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讲习团团长。先后在《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30余篇。经常受邀为政府机关、纪检司法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讲课,有数十集系列讲座曾在宝鸡电视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