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人简介:
田旭中,1953年生于成都。当代书画家、艺术理论家、评论家,作家,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原成都画院院长、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亚太地区书画家联盟执行副主席、全国书画院创作交流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会长、四川省现代书画院院长。
自1999年以来先后数十次应邀赴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夏威夷、旧金山、洛杉矶、丹佛等城市及法国、意大利等城市举办个展和讲学。先后在北京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成都画院美术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岁月画廊、诗婢家美术馆、荣宝斋美术馆等举办个人书画展并获奖。出版有《中国草书艺术史》(本书获巴蜀文艺奖金奖)《汉字草写百年》等个人学术专著多部、书画作品集多种,艺术评论、散文随笔集多部,各类艺术评论文章数十篇、总计数百万文字。
策划并主持”天府世纪百年绘画展“、“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等活动。作品先后为中央军委、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成都市政府办公厅等国家机构和文博单位收藏。个人传记收入《世界名人录》等十余部大型典籍。

沐晓风而听江声
一一读晓江诗歌
作者|田旭中(中国)
荐稿|邓瑛(德国)
谢离江作为我省新闻界的一位资深记者,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诗歌而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诗歌一般都不长,长则二十余行,短的不到七八行。其内容相当广泛,或对过往的回忆,或对现实的关照,或对未来的憧憬。形式上一般为诗化散文体,不追求押䪨。不少诗义艰涩而朦胧,乍一读很难弄懂其中的含义。例如下面这首:
遇见
悄悄地来默默的走
留下从未有过的感觉
正如命中注定的遇见
不为什么只是被委托知道你的存在
当擦肩而过时陌生的彼此
或许在心里遇见的是天意或巧合
无论怎样终究会遭遇想不到的意外
这首短诗写于2023年1月1日。作者缘于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于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的叹喟。人的一生所遇之事、所遇之人仿佛冥冥之中自有上帝安排。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意外”。于是,人生便在这无数的“遇见”与“意外”之喜或是“意外”之悲中被连缀起来。豪无疑问,离江把写的这些诗自命为“记忆诗”,其实我认为这类诗大抵可归入朦胧诗范畴。我们知道,朦胧诗的本质特征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等特征。所以,试图解读这类诗比较困难,因为诗境模糊,而读者由于各自的人生经验不同,理解起来可能是多义的。但不管怎样,作者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他的基本立场。如果能联系作者的特殊人生经历,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某些思想端倪。
当然,离江的不少诗作还是比较明朗的。例如近期所写的《告别秋天》。

告别秋天
告别了满山红叶的喜颜
仅留下对银杏果的渴望
从春暖花开投入秋的怀抱
领略了丰收的喜悦与风的凄凉
在缤纷梦幻与遗憾中离开
初冬的南方温暖如秋
北方的朋友已穿冬装
夜晚走在成都玉林小酒馆簇拥的街头
与你交流的日子依然在目
美好的时光仅是记忆
面对现实
不得不思考如何度过冷酷的冬季…
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收获喜悦。而这首《告别秋天》则是对秋天的复杂情思。这里既有作者对秋的果实的期待,也有因梦幻与遗憾而有几分伤感。作者尽管并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出这其中必有隐情。作者表面在回忆玉林小酒馆与友人饮小酒吐衷肠,似乎有几分难舍之情,但真的透露出告别旧恋、告别过去和正在思考未来。其实对于所有忆在过去、活在当下的人们,未尝不是这样。明天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你甚至不知喜悦与意外谁先到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勇敢地面对未来!诗不在长短而在于应当具有一定的思想张力。《告别秋天》无疑属于这一类。
我们注意到,离江作为长期生活在体制内而又以记者或编辑身份等接触了很多高层、结识了大批名家名人和各类朋友,但却未以此获得更多带给他的实惠或利益,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从诗中表露的对凡事凡人的宽容、诚实和他本人的执拗倔强的个性,以及不善于心计、不会大隐大忍等却是致命硬伤。他写了相当一部分诗表现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我行我素的立场。

且看他的《人生(五)——听《老鹰之歌》有感
像老鹰般逍遥空宇自由自在
曾是童年的梦想
像老鹰般无拘无束生活
曾是青年的想往
像老鹰般展翅高飞洞察一切
曾是而立之年的希冀
像老鹰般心智高远图谋前程
曾是不惑之年的追求
不能像老鹰那样目空一切时
已立天命但愿闲静
愿学老鹰纵横独下风尘
竟在耳顺再挺独立
只要拥有宽容与忍善
自然会在寒冬里遇见暖阳
此诗为近期所作。作者似乎有意为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命运作了一些回顾与总结。他在这组题为《人生》诗款系列中,借用一些事由或景象叙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种种理解与感悟。作者有过童年的梦想,中年的希冀,到如今则更多的是闲静。然而,作者却仍愿学老鹰纵横而独立。这表明,时光虽然改变了作者的气质,但作为人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却丝毫没有改变。也许在作者看来,独立人格一旦丧失,则无异于是行尸走肉。作者坚信,只要保持足够的宽容与忍善,总会在人生地处寒冬时遇见温暖与希望的光照……
读其诗而识人性,沐晓风而听江声。离江的诗歌无疑是他人生旅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他生命体验中的一种投射,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一个经历悲欢离合,饱尝酸甜苦辣,有志而才不申,有命而运不济的男人,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和对于自身的反思与认识。它们是那样清晰,而又是那样隐晦地揭示出一个真实的生命:正真、善良、热肠和容忍,有人生缺点而又执着于人生,有人生遗憾而又满怀期许。
(2023年11月28日写于成都)


诗作者简介:
谢离江,笔名晓江,四川资深媒体与文化策划人。曾当过工人、民警,84年10月至89年10月在省丝绸公司工作,85年至89年曾被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四川日报特约记者(86年8月),是中国新闻学院首届毕业生,写有大量新华社内参、通讯、消息等,分别刊载于新华社通稿与内参、《瞭望》杂志、《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四川日报》等,83年在《成都日报》副刋发表了第一首诗《路灯》。89年10月由省丝绸公司调入四川日报经济部任工业编辑、记者,分管全省工业报道。90年代初主编四川日报股评开全国党报先河,曾主编《西部新闻》,曾任四川日报驻巴中和眉山记者站站长,后任四川日报记者部机动记者,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传媒分析师,做过报纸发行和研究,曾参与《新闻界》改版等。

本期荐稿:邓瑛(德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