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在上海。69年下乡到黑龙江襄河农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先后在伊春,哈尔滨,石狮,燕郊,上海,成都等地工作。任大型企业总工程师,副厂长。1985年荣获“祖国优秀边陲儿女”奖,在百度里可以查到作者介绍。著有专业著作。文艺类作品有小说《穿越雪谷》《我的芳华》《山西行》《飘落的枫叶》;散文与诗集《竹风》《江南吟》《远方》《松花江之恋》以及杂文《我找到北了》等近百部个人原创作品。
作者于2020年一月创作三十集《武汉记忆》叙事散文,在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作品征文和交流平台《文笔精华》微刊上连载。并在该微信平台上发表《文笔精华》个人专辑每100篇一部共两部。

“黑茶缘”赋(外四首)
作者|义博云天(上海)
茶终归是茶,品茶的原本还是最根本的。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了世界最早的茶树,更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纽带。 茶,它本是一片绿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再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诗人的殿堂;再后来,穿越漫长的生涯,它成为了爱茶之人的生命之饮,直至最终上升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信仰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宋朝人创造了点注的喝法,明朝人一改吃茶的传统,品味到茶叶泡水的清香……
岁月酿成了茶的味道,茶散发出灵魂的清香。茶,何止滋养了一方水土,更联络其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全人类的灵魂与情感。茶,自身的发展演变就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
品茶,是简单的事;品茶,也是复杂的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回归简单,千百年来人类品茶的方式,一直在变。想品尝古人茶碗里的味道,并不是难事。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古老的茶依然存活着,优雅、朴素,那是让现代人陌生的、缓慢而温暖的时光。可喜的是,我们湖州“黑茶缘”聚集的一批对茶文化有共识的雅士识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走到了一起。带动了湖州乃至浙江越来越多有品的人投身到茶文化行业里,将茶还原其原本,至诚推举茶的本真固有香气,集品茶与文艺文化交流为一体,让湖州“黑茶缘”成为真正的茶社茶香,随心随性、惬意悠然,成为湖州人文景观的一大亮点。
祝福湖州“黑茶缘”风景独好,
祝贺“黑茶缘”群友,好茶慢品来日方长!

2. 南太湖明珠
太湖南端月亮楼
世界瞩目唯湖州
造型别致如传说
优雅风光情未酬
踌躇满志等高楼
月亮顶上观太湖
百里碧水船帆淼
烟波浩渺极目舒
七星酒店头一招
宾馆立在湖水飘
大堂豪华极奢侈
彬彬有礼软语笑
胜过珠海大剧院
堪比迪拜帆船岛
从此不必游南洋
游遍太湖已足够

3. 仁皇阁
湖州峰顶仁皇阁
翠岚密林云飞鹤
凭栏水城一无拦
枫亭曲径攀拾阶
江南名阁烟雨稠
人皇宝鼎封诸侯
大气磅礴驚青天
千古人寰几人守
欲揽苍穹抒情纵
欲抱山岚试笔锋
此生登顶仁皇山
一生无憾茗茶盅
仁皇风光喻徽州
山川交融人才秀
诗章民俗斯文风
不枉此行来湖州

4. 湖州小西街残荷
寒风瑟瑟小西街
路上行人魂断邪
昨日暖阳今严冬
状元楼里人客歇
凭栏窗下残荷园
一片狼藉风烛年
枯叶残枝风摇曳
落魄魂殇几人怜
也曾叶翠欲滴娇
荷莲垂蓬分外妖
只叹青春芳华短
人老珠黄苟且喘
世俗难躲避为贤
做人做事诚为善
我行我素心不改
独来独往笑晚年

5. 等
等是一种煎熬
等是一种酝酿
等是一种力量的积蓄
等是一种厚积薄发
等是一种心态
等是一种淡定成熟
世界之大无所都有
人间之广无奇不有
相逢相知为缘分
生死由命天注定
等待是道等待是智慧
等待是义等待是人生
学会等是礼让
遵循等是厚道
敬仰等是理智
崇敬等是修养
一味等是无知
苦苦等是弱智
傻傻等是愚昧
灵活等是才志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