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依旧
卢沟桥是天下名桥,举国上下人人皆知,普天之下无人不晓。
我听闻卢沟桥,最早缘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于桥头的那场“事变”,再后来读茅以升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从而知道卢沟桥与赵州桥齐名,是中国最著名的石拱桥,于是心向往之,期待着能够一睹这座千古名桥的风采。然而,数十年过去,几度前往京城,一则琐务繁忙来去匆匆,再则北京城名胜太多,目不暇给,因而一次次与卢沟桥擦肩而过,只是在列车的窗口外影影绰绰看到过桥的影子。遗憾,遗憾,留存于心中的是几多遗憾!
今年“十一”过后又一次进京,首选之地就是卢沟桥。上午10点走出北京西站,我径直乘车赶往宛平城,先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然后走出西城门,久久向往的卢沟桥终于呈现在眼前。
时近中午,天高气爽,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我诚惶诚恐地漫步于桥面上,踏着那些被岁月的刀片剥蚀得凹凸不平的路面石,从桥的东端走到西端,再从桥的西端走到东端,仔细观察桥边的一块块石护栏、一根根望柱、一尊樽石狮子,仿佛牵着一位古稀老人的手走进了浩瀚的历史隧道,去品读这座桥的来世今生乃至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我认真阅读了桥头的碑文,又走进桥头博物馆搜觅史料,平时一知半解的知识的碎片与眼前真实的存在拼接在一起,我对卢沟桥有了全新的了解。
卢沟桥是一座英雄桥。漫步桥上,心思随着时光穿越,定格在1937年7月7日那个特别的日子,日本鬼子穷凶极恶的狰狞面目,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英雄壮举,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一幕幕如在眼前。守一桥而捍天下,擎一炬而燃烈焰。卢沟桥抗战,华北抗战,全国抗战,从此开启了一个中华民族觉醒、抗争与复兴的伟大时代,卢沟桥也因此载入史册。如今,岁月的年轮已经碾过了86个春秋,刀光剑影日已暗淡,鼓角争鸣正在远去,战争的的硝烟或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盛世中华的莺歌燕舞,然而,在卢沟桥的桥柱上、在宛平城的墙头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炮火留下的弹痕,这是日寇侵略中华的铁证。卢沟桥是抗战胜利的“无字碑”,也是国人心头的“警示钟”。不畏强暴,勇于抗争,卢沟桥时时刻刻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卢沟桥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它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中国故事。卢沟桥的兴建本身就承载了特别的意义。卢沟桥所在的永定河原名“卢沟河”,一向是北京城西出黄土高原和南下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古时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徒不定,人称“无定河”。河上有渡口,叫作“卢沟渡”,最早由两岸居民根据水位变化在河上临时搭建木桥,后来官府在此搭建一座浮桥,这应该是最早的“卢沟桥”。再后来,燕京城被金人立为“中都”,成为北方政治中心,金世宗下令在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桥,这座举世闻名的石桥由此横空出世。桥在卢沟河上,人称“卢沟桥”,官府也曾取名“广利桥”,大意是说让社会各界乃至黎民百姓广为受益。东桥头北侧有一组雕塑图案,画面中有骑马坐轿、前呼后拥的达官贵人,有驮载重物的骆驼商队,也有推车、挑担、背负包裹的小商小贩或平头百姓,再现了旧日车马萧萧、行人匆匆的繁华景象。清代康熙年间,官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浚河道,改“卢沟河”为“永定河”,卢沟桥沿用旧名不变。
卢沟桥是不可多得的中华建筑奇观。在中国古代“四大石桥”中,卢沟桥独树一帜,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联拱石桥。桥体全长266.5米桥宽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整个桥体为全石结构,关键部位有铁锭铁榫连接,异常坚固,虽历经800多年风雨飘摇却丝毫不曾损坏。我从桥头处观望桥体时发现一个秘密,桥下10座石砌桥墩犹如10条渡船支撑着着11个半圆形的石拱。桥墩朝向上游迎水方向有一个尖头,叫作“斩龙剑”,这其中有特别的讲究。卢沟河的上游桑干河受沿途地质影响水色发黑,亦称“黑沟河”,春日凌汛时冰块肆虐,夏日雨季浊浪凶猛,犹如“黑龙”兴风作浪,时刻都有冲毁石桥的危险。建筑师们从“神剑斩孽龙”的传说中得到启示,遂把桥墩砌成船的样子,把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并装上一根三角铁柱,春日抗御冰凌撞击,夏日向两侧桥洞分流洪水;而在桥墩顺水的一面做成流线型,向内微微收缩,形如船尾。这样,桥体得到了保护,屹立数百年免遭损害。参透玄机,我们不能不为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而惊叹!
当然,如果说卢沟桥最奇妙之处,无疑要算桥两侧望柱上的石狮子了。石狮子到底有多少?先前有人说485个,后来又有人说502个,这些狮子大大小小,拥拥抱抱,难分难辨,很难说日后不会有人再从中数出几个来,所以有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狮子造型奇特,我不敢凭自己的拙笔妄加描述,在此借用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的一段话令大家一饱眼福:
“……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如此美妙,怪不得马可.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晓月”是世人皆知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距北京城中心区三十多华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差不多就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启程上路,到达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于是不得不投宿旅店。第二天凌晨时刻启程赶路,此时晓月西挂,格外明媚,映入桥下流水之中,光色皎洁,于是有了“卢沟晓月”一说。相传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见此良辰美景,赋诗曰:“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至今,东端桥头立有石碑,碑正面“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为乾隆帝御笔题写。
有人说,在卢沟桥上可以看到“一天三月”的旷世奇观,就是天上一个月亮,桥南北两侧水面各自倒映一个月亮。我到卢沟桥的时候,正值阳光明媚的正午时分,自然无缘月色,但放眼左右,却可以看到秋阳洒入两侧水中的潋滟波光,这“卢沟映日”的景观同样令人沉醉其中。
伫立桥头,我久久不愿离去。在这里,我不仅仅是在观赏一座桥梁,而且是在阅读一部历史,更是在感悟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我要说“卢沟归来不看桥”。如果有谁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石拱桥,卢沟桥是最好的选择。
2023年11月16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