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的英雄诗篇
——读报告文学集《塔河纪事》
作者: 詹 辉 全 朗读:沈 虹
深夜,在灯火璀璨、霓虹闪烁的黄浦江边,我聚精会神地读完了作家、资深记者杨东的中短篇报告文学精选集《塔河纪事》,掩卷沉思,心潮起伏,遥望天山,提笔写下这篇读后记。
全书分为“塔河旭日”、“历史底色”、“胜利之路”、“群星璀璨”、“戈壁母亲”五辑,收入历代屯垦故事;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战争年代金戈铁马、枪林弹雨的红色征程;新疆解放后,集体转业为生产部队,在塔里木河上游屯垦成边、开发塔里木,建设阿拉尔的英雄壮举,共17篇文章。文章的题材有大有小,但都经过作者认真阅读筛选各种丰富的历史资料,深入细致地采访各种真实事件和人物,并在观察视角、文体结构、叙事方式、语言特点等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作品别开生面,生动鲜活,意蕴丰厚,耐读性强,达到了思想性、文学性、纪实性的和谐统一,阅读如身临其境,心往神驰。
塔里木南靠万山之祖昆仑山,北倚天之骄子天山,境内有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世界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原野千里,遍地宝藏,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赞叹为“诗意栖居的地方”,国学大师季羡林宣称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充满神奇神话。西汉张骞,东汉班超,清代林则徐、左宗棠等历代先贤,他们在西域的政治活动和历史贡献,都和塔里木有关,和屯垦有关。
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前身是威震天下的钢铁雄师中国人民解放军359旅。诞生在井冈山,经历过苏区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二次长征,保卫延安,横扫大西北,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全国胜利后,执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转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序列,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保家卫国。70多年过去了,一师阿拉尔市的几代兵团儿女,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双手、用热血、甚至用生命在塔里木河上游亘古荒原上开发,沙漠戈壁变成绿洲、全国闻名的粮棉基地,棉花亩产全国第一。阿拉尔建成共和国最年轻的花园城市之一。从阿拉尔为中心,建成16个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学商配套其全、文明繁荣的新型现代化场镇。交通便捷,畅行无阻,进出阿拉尔的国、省级公路六条,塔里木河上飞架钢混大桥六座,民航、铁路通联全国,天上地下,四通八达。师市现有大中型平原水库五座,大、中、小灌溉水渠配套齐全,渠水直接从水库引到田间地头、林带果园,形成科学的灌溉网。塔里木河主要源头阿克苏河修建有现代化调控设施的拦河闸,在塔里木河源头修建有科学防洪的控水交叉配套工程,消除洪涝隐患,保证农业丰收,塔里木成为实至名归的江南水乡、锦乡田园。当年凭几顶帐篷、几个地窝子、几间土坯房的简陋条件,诞生在塔里木河边胡杨林中的塔里木大学,如今已发展成一所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综合大学,曾被《人民日报》誉为“今日抗大”。
作者用洋溢的文学才情,火热赤诚的深情,豪迈奔涌的激情,神采飞扬的诗情,把塔里木在兵团战士手中改天换地、改造自然的巨大变迁概括为三句话:“昨天,征程漫漫”;“今天,灿烂辉煌”;“明天,任重道远”。兵团人继承和弘扬359旅革命传统,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在创造丰富多彩、震古烁今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夺目、光芒四射的精神文明,集中体现在广为流传、名扬后世的“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这些崇高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独有千秋,彪炳青史。在“铁流西进贯长虹”、“塔河源头第一师”、“胜利之路向远方”等篇章中,不论是前人的屯垦,还是当今的屯垦戍边,都有笔底春风、精妙传神的生动描写。这些优美文章,气势浩荡、汪洋恣肆、语言铿锵、笔墨酣畅、内容丰富、愽古通今、诗意盎然、豪放浪漫、思想深邃、启迪人心。
选集中有不少文章、讲述了一师阿拉尔市70多年发生在屯垦戍边过程中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有八千湘女上天山,十万上海支援边疆建设知识青年投身兵团建设,民族团结,守卫边防等重大事件,有兵团事业奠基人的传奇经历,有战斗英雄的多彩人生,也有基层干部、普通职工的平常生活、烟火气息。
文学是人学。报告文学也不例外。选集中的人物,大都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真切感人。王震将军笔墨不多,但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坚毅忠勇、爱兵如子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高大形象熠熠生辉、光采照人。特等功臣、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战争年代英勇杀敌,战功赫赫,解放后深藏功名,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一生,品德崇高,高山仰止,可亲可敬。八千湘女上天山,老军垦喜结良缘,地窝子孕育出新生命,屯垦戍边后继有人,“戈壁母亲”居功至伟。十万上海支青扎根兵团,青春热血奉献兵团,“历史贡献与托木尔峰共存,新的业绩同塔里木河长流”。十三团汉族女职工尤良英,帮助和田县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吐鲁普·穆萨克和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四团退休维吾尔族女职工卡小花,收养十个维吾尔、汉族孤儿,七个培养成大学生。兵团访汇聚工作队,和少数民族群众亲如一家,肝胆相照,全心全意帮助托喀依乡的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彰显了兵团人心灵深处的真善美和家国情,各民族像晶莹鲜艳的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和谐稳定的新疆更加绚烂美丽。
兵团人屯垦戍边,已经历四代人。青春蓬勃的兵团年轻人,在兵团这座红色大熔炉中,正在茁壮成长,成为兵团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继承老红军、老八路、老军垦的红色血脉、光荣传统、吃苦耐劳、奋发有为,其中不少人艰苦创业,勤劳致富,致富后扶贫帮困、助人为乐,为社会送温暖,传递正能量,唱响正气歌。
“从塔河姑娘到戈壁母亲”记录了十二团普通职工赵桂荣平凡朴实、无私奉献的一生。赵桂荣14岁就支边来到兵团,在塔里木开发初期,就是闻名兵团的青年标兵“塔河五姑娘”成员之一,在修塔南总干渠劳动竞赛中,五姑娘和五个壮小伙打擂台,结果五位小伙输给了五姑娘,模范事迹传遍天山南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体力劳动也十分繁重,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窝窝头加咸菜,喝的是苦碱水,开荒造田,每天开荒四亩以上;虎口夺粮,拾棉花每天100公斤以上,割麦子每天五亩以上。赵桂荣从不叫苦叫累,争先吃苦,以苦为荣。结婚后,夫妻俩每月工资加起来才50多元,物资供应也很缺乏,作为妻子和母亲,赵桂荣精打细算,挖野菜、採树叶,调剂一家人的生活,含辛茹苦、历尽艰辛,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自己省吃俭用,却尽力接济关照他人。退休后,仍然为连队出力,无偿打扫公共卫生,割草养牛,帮助邻居照顾小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最后长眠在塔里木这块她奉献了一生的土地上。这篇文章,写得舒畅自然、行云流水、满怀深情、温暖人心,读着令人潸然泪下,又获得奋进的力量。
赵桂荣只是百万兵团老战士中普通的一员,他(她)们是祖国的优秀女儿。没有他(她)们的付出,就没有兵团的今天。历史将会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人。从文学审美的视角赏析,《塔河纪事》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报告文学力作。
作者简介
:
詹辉全,四川省剑阁县人。外科主任医师。曾任新疆兵团某三级甲等医院外科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现退休,居住上海。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80多万字。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书籍散文、文学评论集《天山月》,诗词集《回流的时光》,中短篇小说集《雁双飞》,长篇小说《仁心》、《爱在远方》、《剑门关下》。《爱在远方》被评选为“真情援疆”主题文学精选作品,翻译成维吾尔语出版发行。
主播简介:
沈虹,呢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播音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