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沧桑话流年—— 读《筑梦时代:赵文祥回忆录》有感
文/王文丽
定居小城二十多年,我初次走进宝鸡文理学院的校门是在一个周末的黄昏,这是我与赵叔电话中早有的约定。我穿过文理学院悠静的小路,走进一栋家属楼中,拿到了这本装帧精美的回忆录《筑梦时代》。
翻阅这本沉甸甸的回忆录,我的思绪在故乡的大地上驰骋飞扬,时而激昂,时而低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七十多年来的人生轨迹,经历的时代,走过的曲折,承受的磨难,在我眼前竟如此清晰起来。
故乡地处绛帐古镇,渭水之滨,曾以东汉大儒马融在此设帐讲学而得名,他“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绛帐传薪的典故因此而来。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即为西府重镇,是关中西府四大古镇之一,建镇于明代。绛帐老街道,旧称“齐家埠”,以街道十字路口为界,划分为东、西两条街,东街称为春光村,西街称为西街村。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绛帐古镇的东西两条街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做建筑的农民企业家,包工头、老板、经理……赵叔便是从中走出的一位成功者,他在建筑行业这条路上跋涉了几十年,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一砖一瓦、刻苦钻研,聚沙成塔,从外行变内行,成为一名专业的建筑师,施工项目从家乡扶风辐射到周边眉县、周至、陈仓等地区。他所承建的工程以“诚信为本,质量至上”为原则,建造水塔、学校、住宅楼等众多优质工程,受到广泛好评。生活中,赵叔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多次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特殊时代,他是怎样一步步走过那些艰辛的岁月,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大爱善举的呢?读着牌匾上“捐资助学,爱心可颂”“工程优良,建校有功”“积善修福”,我内心涌动着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
初次看到“老三届”一词时,我其实并不理解它的寓意。知其意,是在赵叔这本《筑梦时代》回忆录中,意指66、67、68级初高中毕业生。作为“老三届”的赵叔与我的父亲当年同在绛帐中学读书,同级同班,三年同窗之情,缔结了深厚的友谊。从1966年的毕业季、1968年8月号召老三届的回乡务农,1977年的全国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的兴起,我读到了一代人经历时代创伤,坚韧不屈、百折不扰的人生态度,他们在几乎绝望的现实生活中经历了迷茫、困惑和失意,而这些命运的曲折、人生的磨难和苦楚,唯有亲历者方知其中之酸甜苦辣。
从“少年记忆”读到“在大学校园安度晚年”,我走过了绛帐老街的“两街、六巷,四门、八岔”,走过了古色古香的二层木板楼商铺、关中四合院、马融讲经台、过街楼、翠华桥、大觉寺、关帝庙、焚纸楼、护城壕,春光小学、绛帐初中、扶风毛巾厂、锅厂、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语录塔、王家祠堂、朱家祠堂……赵叔笔下这些熟悉的景物,一次次将我带回故乡。当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里,站在故乡的大地上无数次回望时,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沟沟峁峁都是那么熟悉和温暖!这些朴素简洁、情感真挚的文字,写的是生活的艰辛和快乐,是滚烫的人生,也是坚韧不屈的人生信念。我曾多次猜想,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一个人在经历苦难和风雨沧桑后还能如此淡定地回忆时光,笑对那些一路走来的岁月。
饿过肚子吃过苦,每一段历程,都是生活的脚印。年少时,父亲也常对我讲,要爱惜粮食,珍惜学习时光。那时年少,对于父亲的教诲,我是半懵半懂。读这本文回忆录时,我才于无声中读到了答案。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饥馑时期,一碗清汤寡水的米汤、一个玉米面窝窝头,都是那时的一顿美餐……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青春年华里,以梦为马,胸怀满腔热情,去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但特殊的原因,却让那代人还未展翅翱翔,就先折了翅膀,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改变了许多人一生的命运。因为吃过生活的苦,知道读书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赵叔便将“耕读传家”四字作为家风家训镶嵌在老家的门楣之上,以此激励子女,不断求学,努力奋进。这本20余万字的回忆录,于我而言是温暖的。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我走进赵叔的文字里,就像回到了故乡,站在了生养我的故土之上。它成了我的枕边书,在我人生失意和迷茫之时,给予我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如今,赵叔虽静居在宝鸡文理学院安享晚年,却依然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依然在执笔筑梦。那日,离开赵叔家时,他告诉我:他还在继续写,写过去和未来。我想,热爱文学和生活的人,会一直行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祝愿他幸福安康,心中依然有梦。

作者简介:王文丽,陕西扶风人,现居宝鸡。青年作家。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书法。作品散见于《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及金台文学、宝鸡作家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