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篇:子 路(15)
民心归,无人敌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善人”在这里不单指好人,而是指一个好的施政者,即领导人。“教”有教化和训练两方面的含义。教民,就是通过教化让百姓明白道理,拥护和支持自己,并通过训练使百姓掌握作战的技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提高百姓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实际作战能力。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春秋是一个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混乱时期,各诸侯国,特别是弱小的诸侯国,在政治和外交上,要把国防放在第一位以求自保,后谋发展。孔子认为,一个诸侯,首先要取得百姓的支持,让百姓明白保家卫国的大道理,心甘情愿地为保卫自己的政权而披甲上阵,而不是牧民上阵(驱赶、强迫百姓上战场)。所以,他说,一个好的领导人,用大约七年的时间教化百姓,就可以使百姓心甘情愿地参军作战,保家卫国了。接下来又说: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如果不教化训练百姓,不让百姓明白他们为什么而战?而把百姓驱赶到战场上,这就不是作战而是抛尸。这不仅是野蛮残忍的,而且是自取失败!
这两章回应了开篇“先之劳之”的观点,对本篇做了总结。
朋友们,《子路篇》到今天就结束了,从下一期开始,我们接着学习《宪问第十四》,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