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个人的命运,藏在他的性格里
作者:百合花开

北宋时期,江西临川出了一位天才少年,他被人们称为神童。
有一次,他翻阅《开元天宝遗事》 :得知李白因做梦自己的笔上长出花后,就写出了很多漂亮 的文章,他很是羡慕和好奇。于是,他向老师请教,这世上真有生花的笔?老师抱来一大捆笔,告 诉他,这是 999 支笔,其中有一支是生花的笔。
他着急地问老师,如何才能找到那支生花的笔?老师想考验他的决心和耐力,就对他说,你只 有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才能找到那支生花的笔。许多人都劝他放弃,但他固执的坚持,并坚信一 定能找到生花的笔。 日积月累,他写秃了一支又一支笔…….那天,当他拿起第 999 支笔时,突然觉 得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成了一篇质量上乘的《策论》 。这位坚持而又固执的少年,就是王安石。
他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传世的经典作品,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持变法运动,使北宋国富 兵强;他曾两次被封相,又两次被罢相;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然而无论境遇如何,王安石始终坚持初心, 四个拗是他人生的底色,更是他做人做事最朴素的情怀。
01 不畏权贵

公元 1042 年,年仅 21 岁的王安石,荣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才华出众的他,得到了时任宰相 —晏殊的赏识。
有一次,晏殊请大家吃完饭后,单独留下王安石。晏殊有意提携王安石这位同乡,就语重心长 对他说,你做人做事不要那么“拗 ”,要宽容一些。
言外之意,是告诫他要圆滑一些,才能更好地适应官场。如果换作别人,马上就会谄媚迎合套 近乎,借机攀上晏殊宰相这个高枝。谁知王安石并不领情,他表现得很是淡定。可以看出,王安石 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他不会为了讨好任何人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不管对方是谁。
又一次,王安石遇上当时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才学早有耳闻,对他非常 赏识。他曾作诗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他把王安石的才华比作像李白、 韩愈这样优秀的人物,而且前途不可限量。王安石听完欧阳修的称赞,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王安石固执地认为欧阳修并不真正了解他,他想告诉欧阳修自己的看法。他在诗中写道: “他 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 ”。他自比孟子,将欧阳修比作韩愈,言外之意还说自己不敢高攀 欧阳修。在别人看来,王安石的“拗 ”,是不知天高地厚,更是不懂得通情达理。
其实,王安石的“拗 ”是刚正不阿,是不畏权贵;他敢痛快淋漓地表达心中的想法。也正是王 安石这种异于常人的执拗,承载了他日后变法的雄心壮志。
02 守住初心

王安石初入仕途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 ”的志向。他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常州知府等 官职时,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政绩卓然。朝廷曾多次邀请王安石到京城做官,都被他 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人人趋之如骛的京官,在他眼中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他只是为做 事而做官,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做官。
“大鹏一 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在等待机会,等待可以让他实现心中宏图大志的一 个平台。
公元 1067 年,宋神宗继位;46 岁的王安石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一个是有着雄心壮志的少年君 王,另一个是具有经天纬地之材的贤臣。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两人见面后,王安石 对宋神宗提出的问题,均给出了满意的答复。
宋神宗坚信,王安石就是那个力挽狂澜,可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领军人物。宋神宗先是 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并让他全 面主持变法运动。
王安石不负神宗厚望,在北宋的舞台上,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彰显出一名政治家独特的魄力 和风骨。改革变法是一项空前巨大的工程,王安石带领他的团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新法。
新法的推行触犯了以朝中权贵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大反对。
甚至连昔日好友司马光也公开站出来反对,他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放弃新法。
面对重重阻力,王安石如磐石一般,屹立不倒。他写下赫赫有名的《答司马谏议书》,表明自 己变法的决心和立场。
只要是王安石认准的事情,任凭你用九头牛来拉他,他也绝不会回头。即使撞上南墙,他也会 一条道走到底。
正是在他的固执坚持下,一年后, 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数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初步 取得了“ 富国强兵 ”的效果。
03 天变不足惧

王安石的变法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是暗流涌动,瞬息万变。新法和保守派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 止过。只要一有机会,保守派就会跳出来,在宋神宗面前进献谗言,抵毁王安石的新法。
最初,是御史中丞吕诲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猛烈抨击。他说,凡事都要顺应天意,而新法恰恰 是逆天的行为。瘟疫和灾荒都是因为变法,上天给我们带来的警示。
紧接着, 当朝著名的理学家—程颢也上书说: “天时未顺,灾异丛生, 四方人心日益摇动,此
皆陛下所当仰观天意,俯察人事者。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封建社会,大家普遍认为人与天,人与自然是一体,互相有联系和感 应的,凡事都要顺应天意,而不能背道而驰;否则就会有祸事降临。
宋神宗有些犹豫不决,他问王安石,难道我们所做的真的让上天发怒吗?王安石微微一笑,镇 定自若地回答,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与人事其实无关。
尧帝和汤帝都是古代的圣王,可尧在位时有连续九年的水灾,最后还是大禹费尽天下之力才治 服了水患。你能因此说尧帝是昏君吗?汤帝在位之时,连续七年国家大旱,也没听谁说这是上天警 告汤帝啊!
宋神宗听完王安石解释后,不再怀疑新法的推行。王安石只所以坚持到底,是因为他对变法有 足够的信心。他认为,只有变法才能拯救满目疮痍的朝廷,唯有变法才能使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 业。
而他做官为相的本质就是“矫世变俗 ”,为了这一信念,他披肝沥胆,义无反顾。他始终是变 法路上的英雄,他不怕得罪任何人,更不怕与天抗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变不足惧 ”。
04 凌寒独自开

公元 1074 年春天,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对新法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有位叫郑侠的小官, 向宋神宗进献了一幅《流民图》,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策划。 当宋神宗看 到《流民图》 中百姓的惨状时,这位忧国忧民的君王,不由得潸然泪下。朝中的保守派,借此机会 上疏论新法的过失,并力谏罢相王安石。
宋神宗回到后宫,两位太后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不停地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的 言词。 四面楚歌,危机四伏。宋神宗开始动摇,在重重压力之下,他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并 暂停部分新法的实施。
王安石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考验,并没有哭天喊地,更没有愤愤不平。他首先想到的是,等他 走后,如何让新法继续发挥作用。他推荐前任宰相韩绛接替他的位置, 曾经的手下吕惠卿为参知政 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安石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他的心中装得是家国天下,这也是他做 人做事最朴素的情怀。
王安石离开后,朝中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控制住居面,王安石于 1075 年二月,再次 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他在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身上的病痛不 断,他也咬牙扛着。然爱子的突然离世, 白发人受黑发人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
在他的再三请辞下,宋神宗同意他辞去宰相之职。虽然王安石远离了朝堂,可他的心却留在朝 堂上。他关注着朝局的变化,心里默默祈愿新法能够顺利推行。
然而命运的走向,却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宋神宗去世后不久,新法便被一一废除,连根 拔起。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变法的成果付之东流。王安石心中的目标豁然倒坍,他一病不起, 郁郁而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变法虽然失败,但王安石坚持变法的 执着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梁启超称赞王安石,说他的德行就像千万顷湖泊一样宽广;他的气节就像是万仞高山一样高尚。
王安石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无论境遇如何,他始终是以铮铮铁骨的形象示人。
他就是一株傲雪的梅花,不畏严寒冷峻,不向权贵低头,的执拗是但尽吾力,不问前程,矢志 不渝,九死不悔。他以自己倔强的姿态盛开着,传递着执着的信念。历经一千年的风雨洗礼,他的 风骨依旧——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

〔作者介绍〕作者简介:百合花开,真名王军华,河北省作协会员,十点读书、樊登读书签约作家,全网阅读量超过百万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