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视察三线建设工地(续篇)
邓小平视察三线建设工地(续篇)
作者 朱海燕
1965年11月17日,小平在重庆与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汇合。当日下午在杨家坪招待所召开会议,李富春、薄一波、余秋里、谷牧、程子华、阎秀峰、任白戈、鲁大东、朱光等出席。
会议由李井泉主持。重庆市委负责人汇报了交通、能源、农业、冶金、化工等情况。
朱光着重汇报了军工配套生产和建设问题。
程子华汇报说;“1964年12月,国家计委召开有关部委会议,主要研究常规武器配套生产和基地建设问题,确定以重庆市和五机部为主,组建军工现场指挥部。”
小平听后果断决定,让在北京的段君毅速飞重庆,共同研究落实,充实军工力量和兵器工业的发展问题。
为加强三线建设的领导力量,小平当场决定调钱敏到三线建委工作。
11月20日,小平在李井泉的陪同下到四川泸州视察。
11月21日,小平一行沿着刚刚铺通的川黔铁路乘列车南下贵阳。途中,他数次停下车来,视察了凉风垭隧道和乌江大桥等铁路建设工地。
11月22日上午,在贵阳花溪招待所,陈璞如副省长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向小平等领导汇报工作。陈璞如说:“攀钢和水钢建成后,能为大西南建设提供工业用材。成昆、贵昆、川黔铁路建成后,不仅解决了西南的运输问题,而且与全国铁路沟通联网。”
之后,小平作了重要指示。
李富春也作了重要讲话。李富春说:“贵州山区人口多,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把交通运输业搞上去。中央各部委在贵州的企业都有修公路的任务。”
11月23日10时,小平在贵阳车站接见了正在贵阳参加西南铁路工程局政工座谈会的各处政治处主任和工程局贵阳地区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小平一一与大家握手,并勉励说:“你们是金饭碗,失不了业,有事干。”
李井泉要求西南铁路工程局:“要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干打垒精神。”
之后,小平一行乘车到滇黔线西南工程局铺轨的关寨视察。小平接见了关寨三线隧道和关寨大桥的建设者,和工地的职工一起合影留念,并为关寨站题写站名。
离开关寨时,李富春鼓励九处职工说:“你们的工作,小平同志很满意,九处搞得很不错。”
李井泉转达了小平的指示:“中央很满意你们的工作,滇黔修得要比川黔还要好。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新线很平稳,比有些老线还好。”
西南铁路工程局认为,小平视察他们的工地,是党中央、毛主席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各级党组织对这一振奋人心的大事,连夜向全体职工传达,给战斗在深山峡谷的铁路职工以巨大的鼓舞。”
被小平等领导接见的同志更是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说:“这是一生的光荣,难忘的纪念。”纷纷写保证,表决心,写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仅建筑处四、九两个队两天就写决心书、保证书318份,诗歌48首。
担负关村坝隧道的十一处和负责关寨地区施工的九处党委,对中央首长的指示,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不少职工进一步认识到西南铁路建设的伟大意义,更加热爱和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示一定“在山沟里好好干革命”。
建筑处九队工人葛连水说:“中央首长亲自来看我们真没想到啊!过去我们这些穷人谁看得起你哟!这使我更加明确了修通这几条铁路责任是多么重大。”
关村坝工地的老工人郎树全激动地热泪盈眶,他说:“我修路十几年想不到在山沟里见到邓总书记。刚来大西南时,我想不通,50多岁快退休的人了,还走南闯北地流动,不安心。现在真正认识到修路就是干革命,党和毛主席这样关怀我们,我年老了,也要再为革命出把力。”
九处1964年入路的新工人高中毕业生王胜友说:“来修铁路,开始我不安心,认为挖泥土没前途。想不到邓总书记又是和我们握手,又是和我们照相,心里热乎乎的,我一定牢记首长关怀,过好劳动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铁路工人。”
还有一些怕苦怕累、挑肥拣瘦、闹工资待遇、常常旷工的人,这次也主动作了检讨:“自己工作没搞好,中央领导还来看我们,感到十分惭愧。今后一定丢掉资产阶级思想,听毛主席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拿出革命干劲来。”
青年工人说:“青年人流点汗没关系,国家建设要紧,有国才有家,国家建设好了,才有个人的前途。”
二处政治处主任王铁夫说:“邓总书记和两位副总理,还有井泉同志接见我们,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一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修好铁路。”
十三处医生,后来成为贵州省副省长的张玉芹说:“听说中央首长到工地来,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只有生长在毛泽东时代,才有这样的温暖,一定加倍学毛著,敢把青春献给党。”
建筑处四队土石方班陈光中,小学毕业,文化不高,听完报告后,连夜写诗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天安门呀放光芒,
主席工作日夜忙。
关心国家关心党,
关心战略大后方。
西南铁路挂在心,
派来首长到现场。
了解学习和工作,
又问饥来又问寒。
这种光荣金不换,
蜂蜜没有这样甜。
实际行动感谢党,
大战一九六六年。
哪怕成昆艰和险,
决心提前再提前。
四处二队三排24个职工和一队四排,听到消息后,连夜开展劳动竞赛,13个小时完成127根拱梁的拆卸任务。工人形容这种劳动竞赛写道:
中央关怀心中暖,
工地景象不一般。
举目四处来观看,
同志个个劲冲天。
一班搬运槽型板,
拉走架车如飞箭。
汗流浃背棉衣脱,
定额突破一百三。
木工七班雄心大,
房高活重视等闲。
抬起楼板往上跑,
两个小时顶一天。
二班土墙不简单,
量多安全好当先。
竹板打得叭叭响,
誓闯楼房这一关。
还原这段历史,以现在的眼光看,实在可笑,甚至觉得有几分荒唐和几分俗气,那些根本算不上诗的东西,居然活成了文物,躺在历史的档案里。
但是,不能否认,它的确促进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那时人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结构也没有今天这样多元,六亿五千万中国人坚信,毛主席情深似海,共产党恩重如山。我想,也只有这样用真实记录真实,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再移小平身上。
11月24日,小平在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贾启允的陪同下来到贵阳火车站视察。吕正操向小平汇报了火车站的扩建情况。
小平说:“很好!决定了就干,要抓紧建设,不要打打停停,浪费人力物力。”
之后,小平到六盘水煤炭基地视察,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汇报了基地规划和1966年开采方案。
小平说:“不仅要解决南粮北调,北煤南运问题,你们还可以与攀钢厂搞联合企业嘛!”
李富春说:“要安排六盘水基地的投资问题,年度计划定了就干。煤矿要学习攀枝花的经验,尽量少占粮田。”
在安顺,小平听取了郭维城和基建工程兵负责同志的汇报。小平询问了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编制和施工情况。
郭维城和基建工程兵负责同志一一作了汇报,并陪小平接见了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女战士。
11月26日,小平率队离开贵阳去了昆明。
27日,小平视察昆明军工光学仪器厂。
12月2日至4日,小平一行到卷烟厂、昆明钢铁厂、水泥厂、成昆铁路鸡碧关工地视察。吕正操向小平汇报了鸡碧关隧道施工艰险情况后,小平赞扬铁道兵是能打硬仗的队伍。
12月5日上午,李井泉在昆明震庄招待所主持召开会议,向小平、富春等领导汇报三线综合调查和选择厂矿的工作。程子华汇报三线建设调研选择厂矿的综合情况;吕正操汇报了成昆、川黔、滇黔铁路的施工情况;云贵川三省汇报了各自三线建设项目及投资情况。
程子华秘书回忆:1965年12月6日下午,小平、富春和与会领导合影留念。
但谷牧回忆:按会议安排,他应该是12月5日下午汇报。没想到,会议开了半天,就停开了,他没有轮到汇报。原因是小平、富春要乘专机赴杭州参加政治局会议。当天下午,他们匆匆离去。
1965年12月8日到16日,毛泽东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与会人员事前不知道会议内容,开会时方知道是批判罗瑞卿。
谷牧回忆:从西南三线回到北京后,周总理要他和余秋里随他去杭州汇报三线建设情况。到杭州向毛主席汇报那天,主席情绪很好,他说,小平的报告我看了,谷牧的报告我也看了,还汇报吗?在场的小平说,还有些问题要谈谈。
谷牧没有讲明具体时间,但从小平、秋里他们都在场的话,时间应该是在1966年的年初。
吕正操回忆说:“小平在沿线视察时,对铁路职工和铁道兵指战员慰勉有加,并作了重要指示,有力推动了三线铁路建设,使西南铁路大会战进入黄金时期。贵昆1966年五一接轨,十一通车,成昆线工程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较原定计划延后,于1970年七一才全线通车。”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