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行军途中通过桥玄的坟墓,感到凄怆万分,便亲自撰文祭祀,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博爱博容,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又承沉着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暂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
桥玄,东汉梁国睢阳人,曾任司空、太尉等职,东汉名臣,以忠贞不渝、清正廉洁、敢言不畏、救民于水火而著称于世。曹操与其是何等关系?曹操为什么对其有深厚的感情,如此的敬仰桥玄?让我们进入历史的岁月长河慢慢地去找寻答案。
一、东汉名臣桥玄
桥玄(公元109—公元184),一作乔玄,字公祖,东汉梁国睢阳(今商丘)人。出生于东汉时期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
桥玄的七世祖桥仁,曾拜同郡戴德为师,著《礼记章句》49篇,号曰“桥君学”。成帝时为大鸿胪。其祖父桥基,曾任广陵太守;其父桥肃,曾任东莱太守。其家庭可谓是诗书传家,家学渊博。
桥玄因为家学渊源,极富有才能,不到弱冠就被任为睢阳县功曹,年轻的桥玄为人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不畏权贵,敢于遏制对抗地方豪强。
当时,陈国国相羊昌依仗着自己是大将军梁冀的亲信,在国中恣意妄为、苛敛百姓,影响极其恶劣,陈国百姓对其恶行敢怒不敢言。
这时候,恰逢豫州刺史周景在州内巡查。于是,桥玄便趁机拜见了周景,并且列举了羊昌的恶行。周景仔细倾听了桥玄的叙述。他非常欣赏桥玄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正义感,便让桥玄担任陈国从事,彻查此案。
桥玄办事果断,雷厉风行,一到任便收捕羊昌的食客,详细地核查羊昌的罪行,很快便将他抓捕归案。大将军梁冀得到消息后,特派快马传文书赦免羊昌,在强压下周景恐惧退缩了,令桥玄返回睢阳。桥玄则不为所动,他退还了梁冀的书信,并囚捕羊昌,亲自用囚车将羊昌押解进京都洛阳,最终让这个嚣张跋扈,危害一方百姓的害群之马,得到得应有的惩罚。于是,年轻的桥玄名声大振。
后来桥玄被举孝廉,为洛阳左部尉。时值梁冀弟梁不疑为河南尹,桥玄因公事必须去梁不疑处,因耻于受辱,愤而辞官返回故里。没想到这一举动又给他增添“不愿屈服权贵”的好名声。因此,桥玄没多久又被朝廷征召,经过四次升迁后担任齐国国相。此后,桥玄又历任上谷太守、汉阳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等职务。
桥玄在其任上爱民如子,嫉恶如仇,每遇贪赃枉法,残害百姓不法之事,必然起而纠之。在担任汉阳太守时,桥玄便以上邽县令皇甫祯贪污受贿为由,对其施以“髠笞”的刑罚,使其死于集市,于是郡内震惊。晚年任尚书令时,又请求关押宠臣盖升,没收其贪污所得的数亿钱。东汉文学家蔡邕赞叹曰:“公秉性贞纯,幼有弘姿,刚而不虐,威而不猛,闻仁必行,睹义斯居,文以典术,守以纯固。”
汉桓帝在位晚期,东北鲜卑、南匈奴、高句丽等北方少数民族联合叛乱,在边境一带烧杀掳掠,对于东汉王朝的东北边境造成重大威胁。为消除边患,汉桓帝任命桥玄为度辽将军,特赐他可以使用黄钺的权力。桥玄到任后,修养兵士、侦察敌情,然后监督各将领讨伐鲜卑、南匈奴、高句丽等叛军,最终将其全部击溃,使边境地区恢复和平安宁的局面。桥玄任职的三年内,边境安定,民众安居乐业,成绩斐然,被当时人传为美谈。
后来桥玄先后为司空,司徒,尚书令等要职。汉灵帝光和六年(178年)五月,桥玄任太尉,数月后,因病辞官,封拜太中大夫。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五月初十,桥玄病逝于京师洛阳,终年75岁,汉灵帝遣使吊唁,并赠送财物,命以隆重的礼仪安葬他。九月初七葬于睢阳城北五里许。清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引《后汉书》赞叹桥玄道:“玄性刚急,然谦俭下士,子弟亲宗无在大官者。及卒,家无居业,丧无所殡,当时称之。”由此可见,桥玄此乃就是一个家无余财,清正廉洁的真清官也!
二、慧眼识曹操
年轻时的曹操机警聪明,见识过人,志向远大,但因其出身于宦官之家是宦官之后,其养祖父曹腾为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宦官之一,是汉桓帝身边的大长侍。因此曹操被当时豪门世族所歧视,有些所谓名士公开声称不屑与曹操交往。
其次,再由于年少时的曹操奸诈狡猾、诡计多端、任侠放荡、飞鹰走狗,不修品行,总是做一些歪门邪道,乱七八糟的破事,甚至还跟袁绍一起强抢过民女,整个就是一纨绔子弟,浪荡公子哥的形象。因此朝臣和天下的名士们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鄙视他,不愿与他交往,甚至有人想把他法办。后来年长一些的曹操虽然收了性子,静心读书,他博览群书,手不释卷,成为一名胸怀大志,渴望经济济世的年轻人,然而朝廷士大夫对他的看法依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年轻的曹操非常苦恼,也许曹操认为他和桥玄彼此家乡相邻的缘故,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或者认为桥玄就是其家乡周边最德高望重的贤达。有一天曹操去拜见了桥玄。桥玄见曹操而异之,对操说:“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桥玄又对曹操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曹操听此一语,内心非常感激,立即把桥玄视为知己。桥玄还给曹操介绍另外一个高人许劭。桥玄对曹操说:“你现在还没出名,可以让许子将帮助你。”曹操听了桥玄的话去拜访许劭,得到接纳与教诲,从此曹操有了名声。
桥玄还曾与曹操戏言说:“我死以后,你若是经过我墓地而不用祭酒与鸡的话那么老天会有报应,你走不远三步之外必定会腹痛难熬。”
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然而曹操却铭记于心,没有遗忘。公元汉献帝建安七年,业已威震天下的曹操领兵北征,途中经过桥玄的墓地时,感念前言,不禁潸然泪下,特地以最隆重的礼仪拜祭。曹操还亲自撰写祭文,称桥玄人品“懿德高尚”,为人“泛爱博容”。
曹操在祭文里再次他们彼此这句的玩笑话,并提到“(幼年)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深深不忘当年桥玄对他的知遇之恩。这是对于桥玄知遇之恩的一种感激,这也是曹操对于知己承诺的坚守,这更是曹操对于亦师亦友桥玄的一种深深的思念,我们相信他们的情谊必定会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百折不饶的故事
“百折不挠”这一成语,意指无论遇到到多少挫折都不会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也作“百折不回”。其词源于汉朝蔡邕的《太尉桥公碑》。而太尉桥公就是桥玄。
桥玄为人刚烈,宁折不弯,从不畏惧他人的威胁、勒索,即使有人拿其家人的性命来要挟,他也丝毫不会屈服和妥协。
《后汉书》记载:“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玄不与。有顷,司隶校尉阳球率河南尹、洛阳令围守玄家。球等恐并杀其子,未欲迫之。玄目呼曰:‘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促令兵进。于是攻之,玄子亦死。玄乃诣阙谢罪,乞于天下:‘凡有劫质,皆并杀之,不得赎以财宝,开张奸路。’诏书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禁稍,京师劫质,不避豪贵,自是遂绝。”
因此,东汉文学家蔡邕在《太尉乔玄碑》中赞叹桥玄道:“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这就是百折不饶成语故事的由来。
也许桥玄所作所为不符合现代人的意识价值观,还有人会认为桥玄牺牲儿子成全大义的做法过于残忍,然而这不正是桥玄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不向罪恶势力屈服,妥协的高贵品质吗?桥玄用儿子的死换来这种恶性刑事案件不在社会上重新发生,这就等于变相保护了其他民众不再遭受其苦,赢得了民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这对于民众安全的社会大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从这一点来说桥玄是值得后人尊敬的英雄,正义之士。
《管子》曾经这样评论宋地民风说:“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汉书·地理志》也说:“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我们从桥玄身上充分看到这一地域风俗文化特色。
桥玄忠于职守,清正廉洁,不拘私情的高尚品节;桥玄刚直不恶,不阿权贵的铮铮风骨;桥玄爱才惜才,慧眼识才,雍容谦和的宽阔胸怀,让我们看到了宋商文化的古君子之风,也看到了商丘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我们情不自禁的为之赞叹,这些必定成为商丘历史的文化骄傲。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