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视察三线建设工地
邓小平视察三线建设工地
作者 朱海燕
1965年11月3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了西南三线建设工地。伟人的西南之行,未作公开报道。
11月3日,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委、成都军区领导李井泉、程子华、廖志高等,提前30分钟来到成都火车站。作为铁道部长的吕正操此前由西南铁路建设工程回京,陪同小平乘火车一起回到成都。
列车停稳后,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小平,微笑着向欢迎他的人群招手。他在夫人卓琳以及李富春、薄一波、余秋里、谷牧、吕正操的陪同下,走下火车,与大家一一握手。小平带着浓重的四川乡音说:“你们辛苦了!”随即,小平一行驱车前往市郊20余里的金牛坝招待所。金牛坝招待所在成都北郊,是西南局、四川省委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的唯一招待所。
负责给小平摄影的是程子华的秘书。因为保密,全程没有记者随行。
4日,在金牛坝一号楼会议室,李井泉主持,召开了向小平汇报的三线建设情况会议。李井泉说:“我虽然是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但三线建设开展一年多来,实际工作是程子华、阎秀峰同志在抓。子华负责全面工作,主要抓调查研究和选择厂址工作。”
接着程子华汇报,他说:“三线建设总布局为: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武器配套的生产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生产基地和铁路工程建设;以内迁为主的机械工业建设;以六盘水为主的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工业支援农业建设。”
小平说:“你们很辛苦,做了大量工作。我到现场看后再说话。”
11月5日晚饭后,李井泉、程子华等陪同小平在院内散步。小平说:“抓紧时间到乐山、自贡、宜宾、德阳看看厂子,回来就去攀枝花。”
李井泉说:“去攀枝花先由成都坐小飞机通过小凉山上空到西昌,在西昌再坐汽车去攀枝花,沿途都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土路,而且要横渡金沙江,交通很不方便。”
小平听了有些不高兴,说:“你们能去我就不能去吗?我来西南三线主要到攀枝花看看嘛!回到北京好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要去!”
李井泉说:“这样,我们明天去乐山,从乐山回来后飞西昌。”
小平笑着说:“好,听从你们的指挥。”
6日早晨,小平一行向乐山奔去,过青衣江时,在车上可望见江边的千佛崖。离开峨眉,沿大渡河直上进入四川盆地边缘的小相岭。
一边走,李井泉一边向小平介绍着随着成昆线的修建,沿线要建设的配套工程。小平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成昆线上的关村坝隧道,是北段的控制工程,全长6107米,是全线第二长隧。
关村坝隧道是小平此次视察的重点。1965年2月,当关村坝隧道单口月成洞超百米时,中央专门发电祝贺。关村坝位于金口河大峡谷的两山之间,在此施工的是西南铁路工程局的十一处。
在工地,小平听取了十一处的汇报,进洞看了隧道开挖,交谈中,亲切询问职工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情况,参观了关村坝隧道展览馆,并与职工在隧道口留影。
11月8日上午,小平在李井泉、程子华、吕正操陪同下,乘伊尔—14专机飞往西昌。
11月9日晨,小平一行由西昌赶往攀枝花。当汽车行驶到会理白马庙时,小平让车停下来。他站在山坡上对大家说:“红军连夜向金沙江急进,一军团抢龙街渡,三军团抢洪门渡,干部团抢皎平渡,五军团殿后掩护一、三军团集中到皎平渡江。毛主席住在白马庙,在这里开会,休息五天继续北上。”
时间过去三十年,小平仍然记得当年的情景。
沿途群众看到三十多辆汽车形成的壮观车队格外惊喜。
汽车通过的地方一溜灰尘,遮天蔽日,久久不散。车里的人呛得口干舌燥,不少人开始咳嗽。驶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土路时,有人晕车呕吐。
但小平不顾坐车的劳累,沿途不断停下来,听取程子华、吕正操、杨超的汇报。
小平对程子华说:“少数民族参加三线建设是一件好事,既解决了三线人员不足问题,又解决了少数民族生活困难问题。这是军民联合共建大三线。”
在金沙江渡口,李井泉夫人肖里问小平:“您累吗?”小平笑答:“比走长征还累吗?搞三线建设就应当吃点苦。你们女同志都不怕累,我们男子汉怕啥。”
在拉鲊江岸休息时,吕正操向小平汇报:“为解决山区百姓坐火车和运输困难,在成昆线上建了一些像拉鲊这样的小型火车站。”
小平说:“很好嘛,搞铁路建设就是为了方便人民。”
11月10日下午,小平在李井泉等人陪同下,来到金沙江畔的冶金指挥部。顿时,人山人海,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工程技术人员蜂涌而至,欢声四起,掌声如雷。
小平向大家招手,高声说道:“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来看望大家!”
大家齐声高喊:“祝小平同志身体健康!”
李井泉站在山坡上大声说:“请大家回去工作,小平同志到现场看望你们!”
小平健步来到刚建成的金沙江大吊桥上,仔细观察大桥的钢结构,询问徐驰有关工人施工安全等情况。小平说:“攀枝花多建一些大小桥梁,金沙江两岸的交通就活了。”
11月11日上午,小平来到弄弄坪钢厂厂址。程子华汇报说,攀枝花钢铁厂三面是金沙江包围的月亮形,另一面靠攀枝花山脉,位于方圆二点五平方公里的陡坡上,建成后可年产150万吨钢铁。这里有丰富的钢、钛、铁矿资源。钢厂是我国自行设计,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钢厂,环境优美,是一座战备条件下的钢厂。
小平说:“这个钢厂选得很好,是你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建厂不占或少占粮田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你们带了个好头,请国务院那些部委领导都来看看嘛!”
下午,小平到矿山视察。他们步行爬山到尖尖包、兰家火山、朱家包包、钒钛矿山、宝顶山煤矿、发电厂和水泥厂址等。程子华和地质部副部长旷伏兆向小平汇报了地质勘探及矿产资源情况。
小平说:“铁矿资源是建钢厂的基础,一定要开发好,管理好。”
11月12日,小平在冶金指挥部干打垒的模型室里,听取冶金部副部长徐驰和程子华关于“渡口总体布局和1966年施工计划”的汇报。程子华说:“西南三线建设的重心,首先要解决钢厂问题。根据总理的指示,我们组织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二百多人,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展开论证,大部分同志倾向钢铁基地建在攀枝花弄弄坪。”
小平说:“你们先调查研究,再提出厂址的指导思想是对的,我党我军之所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就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我也是先看,后听你的的汇报才有发言权嘛。攀枝花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是建设钢铁基地最理想的地方,大家看准了就干,不要建了这个,又破坏那个,如金沙江水质不能被污染,山上树木不能被破坏,否则就成了败家子。许多三线工厂分布在农村,也应当帮助附近社队搞好农业生产,一个大工厂可以帶动周围一片,这样有个好处,附近社员爱工厂,不去工厂随便拿东西。工业支持农业,农业反过来支持工业,这是加强工农联盟的大问题。”
11月13日,小平在渡口作形势报告。报告会由李井泉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冶金指挥,西南局、三线建设指挥部、中央有关部委、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和西南三省的领导,共二百多人。会场设在冶金指挥部门前的山坡上,主席台就是山坡台阶,没有桌椅和扩音设备。
小平在李井泉的陪同下步入会场。大家站起鼓掌,小平多次抬手致意。
小平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大家!希望你们发扬延安精神,加快三线建设……”三十多分钟的讲话,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15日上午8时,小平告别攀枝花返回西昌,从那里飞赴重庆……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