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风藉秦腔名家李发牢的艺术情怀
文/史会生

扶风藉秦腔名家李发牢
李发牢,秦腔表演艺术家,扶风县杏林镇、菊花村人。生于五十年代,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五。自幼家境贫寒,衣食不周,一家人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加之兄妹七人年龄尚小,使原本就生活拮据的一大家人,更是雪上加霜。父亲为了全家老小吃饱肚子,起早贪黑,日夜奔波,一边干着农活一边抽空在外帮人打短工、干零活。由于长期疲于奔命,积劳成疾,累倒在床,人到中年溘然长逝。孤苦伶仃、勤劳善良的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将兄弟姐妹一个个抚养成人。自幼性格刚毅,兴趣广泛的李发牢,聪明锐智,酷爱秦腔艺术,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悟性颇高,在当地老艺人的调教下,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有多长时间就入了门。经过不断地历练和实践,唱起戏来有板有眼、行腔流畅,小小年纪很快就登台演出了。几年的功夫,就在当地的秦腔自乐班混得风生水起,红极一时,十里八乡群众称他为自乐班里的“九龄红”。
一九七零年,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顺利考进了扶风县文工团,正式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文艺战士。当时的文工团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团体,对所招收学员将要进行严格规范的综合性训练。形体训练是入团后全体学员地启蒙课。因李发牢年龄较大,身体发育已经成熟,所以在基本功训练期间可吃了不少苦头。往往一套较为简单的形体动作,年龄小的同学经过培训基本就可以掌握要领,他则要数遍甚至数十遍地反复训练,但收效甚为。面对如此的现状,他心急火燎,一时间,浑身的汗水湿透了衣裳。等训练结束后,双腿就像灌了铅似的钻心疼,一连几天闷闷不乐,翻来覆去整夜无法入睡,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他自言自语地问自己,难到就这样步着别人后尘要混下去吗?不行,必须咬着牙下苦功夫改变自己的现状才对。记得有年冬季的一个早上,同学们冒着严寒在院内练习摸、爬、滚、打等具有高难度的基本功,一个个精神抖擞轮番上场,当李发牢练得正起劲时,只听“哎哟”一声,原來由于用力过猛他的腿受伤了。同学们赶紧搀扶着他到了宿舍,休息了会儿,有同学提出送医院。他强忍着疼痛说:“不去,那不要耽误我的练功吗!没事,休息几天就好了”。疗伤期间,他可一点儿也没闲着。白天当别人练功时,他一人躲在宿舍,不是一字一句练习戏曲道白,就是一板一眼认真学习秦腔名家的精典唱段;并默默地潜心阅读戏曲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夜里当同学们进入梦乡时,他却偷偷起床后点燃一支香头,苦练双眼直视的功夫,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丝毫没有把伤痛放在心上。同学们被这位大师哥不言放弃的精神所感动,一个个向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等到腿伤全愈后,发牢不但没有耽误学习的课程,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了意外的收获。老师和教练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认为李发牢同学是位难得的可塑之材,并有针对性的为他排导了秦腔现代折子戏《半篮花生》和武打折子戏《渡口》。通过这两出一文一武折子戏地排练及演出,挖掘出了他自身潜在的优势,更充实了他表演方面的能量,为其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人常说:“滴水成河,积米成箩”。李发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砥砺前行,一路走來跨过了无数次的坎坷,战胜征服了不可逾越的困难,以坚韧的毅力迈上了宽广的坦途,取得了新的收获。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相继在大型秦腔现代剧《智取威虎山》里扮演杨子荣;《红灯记》一剧扮演李玉和;《沙家浜》一剧扮演郭建光等众多戏剧舞台上的英雄人物。这些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在全县广大戏迷朋友中颇具影响。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文化系统领导对他寄于厚望,将其做为重点对象而培养。曾先后在扶风县人民剧团担任演员队队长、艺术股股长、副团长、团长等职。
八十年代初,全国文化艺术界迎來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曾被禁锢多年的古典历史剧重见天日,恢复演出。此时,正值日立之年的李发劳如鱼得水,他不失时机強化自身综合业务素质,夜以继日地苦练基本功,常常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默默地追求着自己心中梦想和更高层次的艺术殿堂。在追梦的路上,他特别邀请省上文艺界有关专家做自己的艺术指导。有了名家现场辅导和亲临示范,再加之本人潜心钻研和认真揣磨,李发牢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更进一步地升华。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七日,一场盛况空前的陕西省首届“西凤杯”秦腔大赛,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做为每一位秦腔戏曲演员谁也不愿失去这次机会,特别是对具有内在潜力的青年演员李发牢來说,更是求之不得的事。他为了能在这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大赛其中。经过数十天紧张而激烈地角逐,李发牢一路过关斩将。从初赛、复赛、再到最终决赛,一段慷慨激昂,凄婉苍凉的《下河东》唱段征服了各位评委,一举摘取了本次大赛的桂冠。从此以后,他那具有个性特色和富有张力的红生唱段,便享誉三秦,横贯西北,受到了省内外广大戏迷朋友的睛睞和爱戴。
九十年初,西安市秦腔一团在全省众多获奖演员中经过严格筛选,特意向李发牢抛出了橄榄枝。一位风风雨雨二十多年的基层文艺工作者,此时此刻就要登上秦腔艺术的最高殿堂,甭提心里有多么激动和多么兴奋。然而,人常说:“高处不胜寒”。李发牢深知此话的分量和寓意。他十分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自己多年追求的梦想已经实现,但前面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和曲折。在这个十分默生的大都市,在这个戏曲艺术人才成堆的地方,我只有一头扎进去,沉下去,踏踏实实向各类艺术门派和各位名家老师虚心学习,不遗余力地深造自己,磨练自己,使自己在这个戏曲艺术殿堂内也有一席之地。
李发牢是一个主攻须生的演员,长期的舞台实践告诉他,做为一名演员要想把角色演好,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只有全身心把精力投入到角色地塑造和刻化上,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否则,通往艺术殿堂之路会越走越窄,甚至会半途而废。所以他在西安秦腔一团好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把从先辈和老师那里学过的每一本戏、每一折戏和每一个唱段以及每一个动作都进行过无数次的思考与分析,他一边探索一边实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从剧情出发,从人物个性的特征出发,将固有的艺术技巧有尺度地融入其表演之中,力争准确把握人物,塑造人物,美化人物,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完成对人物内心深层次地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來,不仅有了收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他在《下河东》里饰演的赵匡胤,既要表现出一代君王争夺天下,气吞山河的个性特征,又要把握《河东城困住了赵王太祖》的特定环境,更要突出表现赵匡胤在沙场征战中因用错人所造成危机和内心的忏悔,其分寸十分难把握。他依然精心研究反复琢磨实践,在唱腔上多在高音区行腔,把一带君王受困时心急火燎的感情予以表现,在低音区中,把心情负荷太重必须用韧劲给自己图谋复兴深藏意蕴。这样既唱出了人物特征,又唱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发牢演戏所追循的路子,就是师古不泥,锐意进取,继承传统中合理、成功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力争人物个性鲜明,前后表现统一,思维逻辑流畅。如在排练《五丈原》诸葛亮一角时,面对这个能掐会算,能知凶吉或者说神化了的人物,他读了“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章节后,又学习了河南曲剧申风梅饰演诸葛亮的特点,以及京剧马连良先生关于诸葛亮演出造型特点,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神似。《五丈原》一剧里的诸葛亮,虽有匡扶汉室的雄心壮志,但是暮年之驱,疾病缠身,因而李发牢用苍凉激越的声腔把诸葛亮的病体难支表现得恰到好处,弱而有力的道白依然透露出铿锵有力之声,显示出其匡扶汉室报先帝三顾之恩的笃情之大义。这样全方位的刻化角色,使剧中人变得鲜活、饱满,既有強烈的画面感更具有丰厚的立体感。
古往今來,大凡一剧之本总有主次之分、配角与主角之别。由此,少数人往往评价一出戏演的好与不好,成功与否只仅仅局限于戏中主要角色的表演程度,來定性演出之优劣。然而,这样往往以一己之见的片面看法,忽视了其配角在戏中所发挥地抛砖引玉之份量,因而使彼此之间的人物关系有所失衡。实际上一出戏由于配角出类拔萃地表演,给观众留下的影响有时要胜似主要角色的。确切地说舞台之上不论演员饰演的主角或配角,彼此最终拚的是文化底蕴与表演的功力。秦腔古典剧《铡美案》一剧韩琦的扮演者李发牢,在此剧“杀庙”一场戏中的表演,堪称这一事例的经典。他在饰演韩琦这一角色时,对剧中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都有所了解和掌握。《铡美案》一剧中的差官韩琦奉驸马陈世美之命,追杀秦香莲母子,追杀至土地庙内,香莲哭诉情由,韩琦恍然大悟,不忍杀害无辜,但又无法向陈世美交差,两难之时,为救香莲母子,他遂之自刎而亡。饰演韩琦的李发牢在表现剧中人此时此刻的苦闷、纠结、犹豫、悲愤、以及复杂的心里矛盾时,他巧用戏曲须生的摆须、抖须、弹须、碎步以及夸张的形体动作,一下子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片刻间,一位侠肝义胆,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立杆见影,活灵活现。加之他那苍劲有力、淒惋悲伤、荡气回肠的唱段,令观众入耳沁心,凝神倾听:“民妇人与我讲來历,原來是附马结发妻,陈世美杀人有用意,我韩琦如今才明白……” 情感细腻的唱腔,激情丰富的表演、优美外形的扮相,能始终保持气质神韵融为一体,将剧情处理得合情合理,也为即将出场的主要角色包文拯、秦香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更加升华了《铡美案》一剧的主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路上,李发劳没有止步于此,他相继又饰演了《貂蝉与关公》里的关云长,《金沙滩》里杨继业,《五典坡》里薛平贵,《摘星楼》一剧的黄飞虎等众多主要角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团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剧《雪域忠魂》,以孔繁生的原型,深刻反映其”一腔热血洒高原,不惜生命系百姓”的动人事迹为主题,用孔繁森的可贵精神感化群众,鼓舞群众,激励党员干部凝聚斗志做人民信得过的好公仆。此剧既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更具有划代的深远意义。为了排好《雪域忠魂》一剧,团领导和导演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扮演主人公孔繁森的艰巨任务交由李发牢完成。
此时,李发牢的心里却十分忐忑与不安。他想:“我已二十多年没有接触现代剧了,一下子突然转换角色,要拐这么个急弯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特别要扮演孔繁森这样楷模式的英雄人物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发牢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孔繁森的形象以及典型事迹,在全国来说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他在援藏期间,好多感人的情结和细节已在老百姓的恼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如果塑造角色不成功演出失败,不但影响整体荣誉,还对他今后地发展更为不利。然而,话虽如此,李发牢必竟是一位历经风霜见过世面的成熟演员,他通过权衡利弊,决心以大局为重,断然抛弃杂念,顶着压力,迎难而上。在那段时间里他翻阅了大量有关于孔繁森的个人资料,并一头扎进屋内默默地阅读剧本,反复分析人物,认真体会角色。同时又专程与编剧和导演进行了深层次沟通与交流。为排练好《血域忠魂》一剧,他还特意邀请了一位资深的话剧导演做为自己的艺术指导。強大的导演、演员阵容齐聚于《血域忠魂》剧组,以只争朝夕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该剧的排练之中。李发牢由于提前做了过细的案头工作,所以在排练时能较为流畅地进入角色。特别在排导孔繁森的重头戏时,他横下一条心,甘做小学生,从头学习,从最基础的学习,以最佳状态把自己融入到了排练之中。那些日子,他除了和大家一同排练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把导演要求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唱腔,每一段念白,每一个音符都要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反复练习,精以求精。三个多月下來,他嗓子哑了,腿也肿了,人瘦了一圈。此时此刻的他默默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坦然地说:“只要能把角色塑造好,使观众满意,掉几斤肉有个啥,值了!”
人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型秦腔现代剧《雪域忠魂》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一经上演就受到了社会各界朋友和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时间,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学校分别组织公务人员、企业代表和在校大学生前來观情地说:“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感人的好戏了。”他评价说:“这个戏有三好,一是剧本好,二是导演好,三是演员表演得好。孔繁森的先进事迹观后使人动容、动情、暖心。老百姓要的就是这样的好干部,只可惜这样的好干部却英年早逝了。”老人家瞬间泪漰,不可自控。“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老人一番激动人心的言说,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讲出了《雪域忠魂》一剧的真谛与精隨。该剧的主创人员李发牢所付出的心血值了!
《雪域忠魂》一剧的帷幕刚刚落下,余热未尽。李发牢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型新编历史剧,《白鹿原》的创作之中去了。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剧中人白家轩,在等待着他去攻关……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位血气方刚,曾以一段慷慨激昂的《下河东》唱段,一具荣获陕西省首届秦腔大赛一等奖和最佳演员荣誉称号的李发劳,已年届七旬,光荣退休。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本应可在大都市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的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扶风。用他本人的话说是古周原这块肥沃的土地滋润了我,养育了我,我的根就在这里,我要在有生之年把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回馈于我的故乡,报答于我的父老乡亲们。广大的戏迷朋友得知这一消息,几年间,先后來扶风请教学艺、探望他的人络绎不绝。有本乡本土的、有兄弟市县的、有专业的业余的,甚至连甘肃、宁夏等省外的文艺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纷纷前來讨教学习。他以一位长者的平和心态,不厌其烦为每位求学者一丝不苟传受着技艺,默默地在实现着自己的诺言。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发牢,虽然已远离那光彩夺目的戏曲舞台,赋闲于故乡。但昔日《下河东》那凄惋苍谅的精彩唱段却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标志性符号,至今广为流传。一位文艺界的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说:“李发牢同志为西北五省的广大戏迷朋友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这话一点不假,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艺术风格和雄厚地演唱功力,是扎在泥士里的,长在骨子里的,深耕于老百姓中的。广大群众特别是身处基层的农民朋友,在茶余饭后,农闲之机,已离不开这道感情浓厚的精神文化大餐。为此,笔者作为发牢同志的同窗兄弟,对他多彩凡非的艺术人生,斗胆草拟拙词浅句以抒情怀。
天赋灵性非愚人,
自乐班内九龄红。
童声金嗓传乡里,
厚积薄发功自成。
行腔豪放音绕梁,
形神兼备活帝王。
一代红生誉三秦,
声遏流水气韵长。

本文作者史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