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书海
有一种拳术,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习者生生不息,成为国人的最爱,让老外也顶礼膜拜。它,就是太极拳。 在距杨式太极拳发源地只有30多公里的鸡泽县城,有一个人,40多年来潜心研究、不懈习练太极拳。他把推广太极拳当事业,孜孜不倦,教授传道。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习练太极拳,强身健体。他,就是鸡泽县太极拳协会会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崔改朝。
拜师学太极
1979年,崔改朝邯郸师专(今邯郸学院)毕业,分配到鸡泽县一中教体育课。当体育老师,正合他心意,因为在师专,他学的就是体育。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他要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上起课来总是专心致志,倾其所有。他的课受到了好评,连以前不喜欢体育的学生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在教课的过程中,他突然想起了太极拳。他想,我是体育教师,体育不能老是按照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死搬硬套。太极拳是国粹,如果把太极拳引入体育课,既能传承光大,又能强身健体,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1980年7月,学生放暑假了,他决定去学习太极拳。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武式、顾氏等多种流派。学习哪种呢?经过反复比较,他选择了杨式。
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邻县永年广府(今永年区广府古城),距本县30多公里。多方打听,他了解到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曾孙、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正在邯郸办班传授太极拳。学拳心切的他,立即花两元钱买了一张公交车票,奔赴邯郸报了名。
杨振基是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的次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正宗嫡传杨式太极拳,奠定了深厚纯正的杨式太极拳功底,且一生致力于太极拳传授。崔改朝能拜杨振基为师,跟其学习太极拳,那是他何等的荣幸。
初学太极拳,崔改朝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时,又是苦涩的。老师讲得优美妙幻,示范动作行云流水,真正学起来却并非易事。
崔改朝想,既然来了,又遇到真正的太极拳传人,就一定要学习好,练下去,把太极拳真谛学到手。
于是,他在学习中认真领会一招一式的动作要领,品味一举一动的攻防含义,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习练。常常是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别人做一遍,他至少要做三遍……
崔改朝学太极拳都是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那时,他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每月四个星期天,他每周都是星期六下午去,星期日下午回来。这样一去一来就要花4块钱买车票,一个月下来工资就用去了大部分。加上寒暑两个假期的费用,他的工资远远不够用。那时汽车少,县拖拉机站的拖拉机天天去邯郸拉货。他有一个邻居在拖拉机站开拖拉机。为了节省费用,他与邻居商量好再去邯郸时坐他的拖拉机。这样,他省下了不少车费。
从1980到1982年,三年的寒暑假和100多个星期天,“鸡泽——邯郸”“邯郸——鸡泽”,崔改朝就这样来回奔跑。从不会到会,从陌生到熟练,他不但如愿以偿地掌握了太极拳的大架(85式)、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后来还成为杨振基大师的助手和得意门生,正式成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孜孜授拳道
三个春秋冬夏,三年酸甜苦辣,崔改朝学到了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夫,为他后来的太极拳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成归来,他一方面坚持每天习练,一方面办班教授太极拳。
第一次办培训班是在体委篮球场,30多人参加学习,无一人有太极拳基础。他只能像当初自己学习时那样,从最基本的理论讲起,从最简单的动作做起。一个动作,一个变化,一点一滴地、不厌其烦地去讲去教。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大部分学员掌握了24式和85式太极拳的要领。初次教授成功,崔改朝心情兴奋,他决心从更多方面入手推广太极拳,使更多人了解太极拳,学习太极拳。
第二次,他把培训对象放在学校教职工身上。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县一中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全部参加了太极拳练习,他的梦想终于初步实现,全校体育课也引进了太极拳项目,全校1000多名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始了太极拳学习。这是该校体育课的一次创举,也是鸡泽县教学史上的首次尝试。因此,成为邯郸市第一个把太极拳引进课堂的“吃螃蟹”者。
不得不说,崔改朝既有敢想敢干的闯劲,又有乘胜扩展领域的韧劲。鸡泽一中教职工和体育课增加了太极拳内容,那么全县各校是否也可以开展呢?
经过崔改朝的积极奔走和极力建议,县教委向全县各校发出通知,要求各校教职工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学习太极拳。崔改朝还向教委提出两点建议:把太极拳练习作为年终考核校长的一条硬性规定;全县每年最少开展一次中学生太极拳比赛。
只在学校开展还不算,崔改朝又把太极拳练习推向县直各机关,要求把各单位轮训一遍。这一轮训,规模便达到了五六千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前一年,他竟然说动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进行了一次太极拳培训,使很多领导成了太极拳爱好者。
崔改朝在多年有组织地推广太极拳活动中,始终不忘离退休干部和社会闲散人员。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多年来,他坚持在公园、广场教授那些渴望学习太极拳的人。跟他学习的大多是老年人,也有中青年,有男有女,有的领悟好,动作要领掌握的快,有的理解慢,动作迟迟不到位。崔改朝总是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他们掌握要领。对于掌握慢的人,即使三次五次,或是十次八次记不住,他也从不挖苦训斥。他的好脾气是所有学员公认的,他说,我一般不用批评的方法去纠正学员的错误,而多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他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使人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2000年的时候,他曾有一个设想,计划利用20年时间把全县太极拳活动推广到10000人。而今,这个设想早已实现,并大大地超过了。
在传授太极拳时,他每天五六点钟起床,早早到达练习场地,直到七八点钟才回家。为了太极拳,家里很多事情他都不去管。老伴曾问他,你天天那么早就去教人打拳,到底图个啥?他跟老伴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为大家做点好事。打太极拳既能愉悦心情,又能强身健体,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是啊,为了这件好事,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义务教授太极拳,使许许多多的人受益,赢得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赞扬。
勤奋结硕果
有人说:“世上最幸福的事,是有人陪你练太极”。是的,随着崔改朝传授的人越来越多,喜欢太极拳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的幸福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采访崔改朝是在一个下午。笔者来到他的书房,一进门便被东西两面墙上相框里的一幅幅长长的大照片震撼了。这些照片多是某次太极协会会议后或某个活动结束时的合影,也有他与国内太极拳名家及国际太极拳爱好者来访时的合影。他还有一本厚厚的多达几百张照片的影集,那些照片记录了崔改朝几十年来太极活动的一个个美好瞬间,是他太极生涯的珍贵资料。
经过40多年学拳、练拳、传拳的精修苦练,崔改朝已经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之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势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多年来,崔改朝一直担任着邯郸市太极推手研究会副会长、鸡泽县武术协会主席、鸡泽县太极拳协会会长职务。他在这些岗位上殚精竭虑,尽心尽职,较好地推动了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崔改朝说,这几十年来学习太极拳,教授太极拳以及在太极表演、比赛中的一些情节,像电脑U盘一样存在我的脑海里。我喜欢太极拳,热爱太极拳,我把太极拳当做事业来看待。在推广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太极拳团队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绩。
2018年8月, “2018邯郸市太极拳比赛暨第十四届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选拔赛上,鸡泽县太极拳代表队荣获四金五银七铜的历史最好成绩。2019年7月,第二届“中国·邯郸国际武术节”在邯郸市复兴区锦玉中学举行,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共同见证了那场国际武林盛典。大赛共有72支代表队1000多人参赛,邯郸市武术协会鸡泽分会勇夺17枚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8月,邯郸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组太极拳比赛,在永年广府太极学院举行。鸡泽代表队13人参赛,获两个第一名,两个第四和一个第五名。
为更好地开展太极拳活动,学习外地经验,交流切磋拳技。2019年3月,崔改朝带领部分会员赴河南焦作太极拳圣地陈家沟进行武术交流。陈家沟是民间五大流派太极拳之一的陈式太极拳发源地。交流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增进了友谊,使会员们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的渊源有了更充分的理解。8月8日,鸡泽县举办“全民健身日”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参演人员身着华丽的太极服,神采飞扬。拳、刀、剑、扇等十八般武艺闪亮登场,表演不但突出了太极拳“武”的属性,而且融合了很多艺术元素和表演手法,达到了既健身强体,又愉悦身心的效果,受到观众热情好评。
今年,第六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鸡泽、曲周、邱县举行。为迎接旅发大会,崔改朝组织太极团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百名队员身着上黑下红的太极服饰,个个精神饱满,阳光灿烂。太极拳打得优雅飘逸,行云流水;太极剑以柔克刚,轻盈流畅;太极扇如神仙舞姿,气贯长虹,整个表演成为迎接旅发大会的一道靓丽风景,被旅发大会主题宣传片《诗经之源 礼乐鸡泽》真实记录。
如今,在鸡泽,太极拳习练已经非常普遍。清晨,随着东方旭日冉冉升起,在广场、在公园,在河滨、在操场,到处都能听到悠扬的太极乐曲声,都能看到打太极拳的人们。不计其数的习练者,很多都是跟随崔改朝学习或受其影响而爱上太极拳活动的,也实现了他“为大家做一点好事”的初衷和愿望。
编辑:崔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