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门,一片充满神奇的热土;玉门油田,一枚中国石油家族的特殊标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等75个“第一”在这里诞生,是中国石油工业当之无愧的摇篮。春风不度玉门关,回溯历史,答案就在其中——在我国石油工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玉门油田担负起了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三大四出”的历史重任,全力支援全国新油田建设。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脚步来丈量玉门作为石油圣地的分量。玉门油田,伴祖国建设同行。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保家卫国、经济建设都急需石油。玉门油田肩负起供应石油产品的重任。老君庙油田规模不断扩大,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油田相继开发,玉门油田石油产量不断攀升。









1952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1953年12月15日,首批玉门原油运抵大连石油七厂,创造了中国石油史上著名的“原油东运”传奇。




1957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增长到75.5万吨,保证了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的顺利开工。“此后,玉门油田炼油厂慢慢成长为现代化大型炼油厂,‘建国’牌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玉门油田炼化总厂联合运行四部主任杨朝华说。
玉门油田,随时代脉搏奋进。戈壁篝火,拥抱着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走向遥远。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基石,为我国大规模勘探和开发油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玉门人足迹遍天下……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玉门油田以拼搏和奉献,铸就了“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不朽丰碑。让我们缅怀玉门创业的先辈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铁人精神。


本文图章设计者陆树华先生。












记得有位诗人李季说过:“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对我们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时代在前进在发展,铁人的精神也在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为后一代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