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山缘•登望宸阁记
李伟华
10月2日,自家中向东北方骑行11公里,至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入口。感国庆假期,杭州城北道路宽敞,行车甚少。与城中西湖周边之热闹对比,反差强烈。
到了半山脚下的杭钢旧址及杭钢宿舍。我想起在19年前,也就是2004年暑假,第1次到半山靠西面山脚下的杭钢宿舍去家访。那时家住西湖附近,也在西湖边某中学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学校要求班主任对新生做到100%家访,这是班级56个学生中最远的一家,坐公交车单程16公里。今日又到此处,依然感慨那位叫某“欣”的瘦小同学,三年在城中心读书,每日来回3个多小时公交车,实在不易。他需要每天5点半左右就得出发,才不至于早读课迟到。
2019年,我受杭州市某单位的委托,写革命前辈录,前辈已去世30年,我到了半山靠西面山脚下的养老院采访前辈的夫人,再次仰望了半山。2022年《前辈录》出版。
《皋亭山千桃园》(6尺整张),编入出版的全国美术作品集《共和国记忆》
之后的三年,因半山(又叫皋亭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千桃园,园内有孝道博物馆,又因在千桃园中建千诗千石刻。有关单位命我书写他人的两首孝道诗,石刻于千桃园,往来多次,渐对千桃园有深情。又创作六尺整张国画《皋亭山•千桃园》,并题上自作诗《杭州有靠山》:
杭城有靠山,逶迤九公里。
始皇祭大禹,在此留足迹。
丁兰虔刻木,汉室名孝子。
乐天著神文,钱王城堡立。
名曰“皋亭山”,宋高宗御题。
十里桃花坞,一片彤云堤。
文山留丹心,王蒙画隐逸。
今有千桃园,夭夭其华丽。
羊知跪乳恩,鸦有反哺义。
千诗千石刻,孝道铭心底。

半山山脚下千桃园李伟华书法刻石
今年,我国庆休假13天,不想外出去与人拥挤,安心在家看书写字作画,或附近走走。
半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在写《杭州有靠山》这首诗是作了一些了解。康熙、乾隆、郁达夫等曾在此驻足凭吊;南宋名相、一代忠臣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源出于此。此山的“珍珠泉”与虎跑、龙井齐名。龙居寺早于净慈寺(954)兴建。此处还盛产杨梅、桃子,当年曾有“超山赏梅、皋亭观桃”之说,所以近年也建起千桃园,每年举办观桃节盛典。
今天中午,从半山南口登入,步行而上,山中台阶平整,路两旁还种着杭州的市树桂花树,此时桂花已经盛开。秋风凉爽,又在荫翳蔽日的林间穿行,走走停停拍拍,或在亭中小憇,看到茂盛的樟树,我从背包中掏出写生本画上几笔,为创作积累素材。

山中许多路会相互穿插。只要向
上走则行。再往里走,路渐渐陡了起来,同行者,觉得身体不适,无力再向上登行。我虽感遗憾,但也得陪同原路下山。
下山到出口处休息一下,见有摆渡车,询问,只要10元,便可坐车到山上望宸阁附近。
如此两人上车,扣上保险带。山路盘旋,渐高,没一会,已可见杭州城,精神又大振。下车,再登到望宸阁,也只有100米左右。
到平地处,见山门匾上方隶书写“四海承风”,近看,书写者“羊晓君”。羊晓君,杭州富阳人。1989年,在北京,一同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硬笔书法临写传统碑帖展”时认识。当时浙江的参展者,也一起在中国美术馆前合影,后也与晓君有书信来往。羊晓君算是当年浙江同人中的书法有大成者,其隶书在全国也有知名度。
过了门牌,见望宸阁高耸于眼前。走进望城阁,从一楼欣赏到三楼五楼,渐渐对此阁有更多的了解。
望宸阁于2015年开建,2017年建成开放,建在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凉帽尖西侧山巅,秋石高架半山隧道上方,高42米,仿南宋风格。
望宸阁高42米,十分雄伟,从山下远眺很小,近看则极为震撼。
望宸阁采用“明三暗五”的重檐楼阁式形态,是南宋建筑的显著特征,望宸阁的整体造型、装饰设计都透露着南宋风味。
地上1层是门厅,3层和5层可以观光,隐藏在檐楼内的2层和4层则是参观区。东西两侧都有楼梯可以拾级而上,还设置有直达电梯。
2层和4层供游人参观的是壁画,墙壁上是一幅《皋亭山史话与传说全图》,将各种典故串在一起。比如“庙祈娘娘”,说的是康王赵构避金兵,半山蚕妇倪氏撒沙掩迹,救其脱险。


登上5层,就到了绝佳的观景点,往东可以看到临平,往南由近及远能看到几乎整个杭州城,钱塘江清清楚楚。往西能看到西湖、运河,往北则是整个老杭钢和崇贤新城。
起初,我以为“望宸”是望拱宸桥。因为昨日正在拱宸桥写生,脑中即冒出这念头。
查资料,始知“望宸”谐音望城、旺城、望成。
宸,释义是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但拱墅区有拱宸桥,望宸之宸字即与此呼应。也算是有些联系。
又因望宸阁立于城北唯一的山脉皋亭山(也称半山)巅,向南可望杭州全景,故取“望城”之意。
望宸阁作为城北新地标,与城南吴山城隍阁一南一北,南北呼应。实在建的很有意义。

望宸阁附近建的亭中有一石碑,正面是书法家朱关田题写的“云聚峰会”,背面是蔡云超书写《望宸阁记》。蔡云超,在15年前,一起在杭州孩儿巷的陆游纪念馆搞笔会时相识,是个有才气的书法家,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今日出行,兴之所至,中途有憾,转而登望宸阁,终有所获。
瞭望了杭州全城,回想起23年前,老家辞职在杭上班一周,又夜赴沿海工作。两年后,再度来杭,恍惚间已定居杭州21年。感而作《登望宸阁有感》:
望宸阁上望全城,
东西南北欣向荣。
回首两辞两入杭,
男儿自当力展雄。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1965年生于浙江庆元。1985年,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进修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等校。
现为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CCTV华夏之声特邀艺术家,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培中心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国务外交礼品师,奥艺大会艺术交流先锋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