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九泉”与“狼溪河”说
万肇平
随着平阴县洪范池镇旅游业的渐渐兴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洪范旅游景点的内涵。自上世纪末,打出广告词“九泉、两山、一阁老”之后,人们人云亦云,逐渐叫响;随后在2002年春又被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山东省旅游专家学者把洪范全境誉为“齐鲁泉乡”,洪范池镇的名声地位得到提升:十几年来,地方党政领导以“旅游兴镇”为振兴乡村建设工作重点,在狼溪河岸作出了不朽伟业,洪范全境的“山水画廊”景观已成为“山中泉城”“泉福小江南”之亮眼,平阴“三旗”拖之欲出:“世界阿胶祖源地、中国玫瑰之都、齐鲁泉水之乡”。基于此,游者多多问起“九泉”元素的具体泉池和狼溪河的历史渊源,现就浅薄认识述说如下。
首先亮明洪范九泉,指的是:洪范、东流、玉女、孝母、白雁、拔箭、扈泉、长沟、狼泉。人们把泉水规范建池利用泉水后,习惯上就称为:洪范池、姜女池、东流池、丁兰池、白雁池、拔箭池、扈泉、长沟泉、狼泉。
下面先说“九泉”的由来,再说洪范九泉与狼溪河的具体内容。
一、九泉的历史渊源
“九泉”,道教经书明确指出,九泉指的是:“一酆泉、二衙泉、三黄泉、四寒泉、五阴泉、六幽泉、七下泉、八苦泉、九溟泉。”“九”在古代是极大数,比如九州方圆、九天揽月、九五至尊、九九八十一难等。“九泉”指的是地下最深的地方,因为人们往地下挖就会出现泉水,因带有土色可以看成是黄泉。"九泉"是数量词,九泉之下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也称为“阳”数,所以有"极限"之意。"黄泉"一词也是有来历的。古代劳动者从打井的经验中获知: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泉源。地下水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认为人死后要到"阴曹地府"去,"阴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于是就把“九”和“泉”字相搭配,成为"九泉"。
在远古时代的人们,想象不出人死后究竟去了哪里。或者说不甘心死了就算结束了,这才加以想象出了天堂、地狱、黄泉、九泉、奈何桥、毕岸花、孟婆汤。。。。。。要说古代,虽然科技落后,民俗文化却是博大精深,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
有人把死后要去的地方,想象出是一个18层地狱的地方,也有人想象的是九泉。说生前行善积德的人,死后都去了天堂,普通人和恶人都到了九泉或者18层地狱了。
在古人的认知中除了黄泉是普通的一层外,其他八层都是受惩罚的地方。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人们对那些迫害好人的恶人无能为力对付的时候,只有盼望有这些地方让他们能够得到惩罚,从而让好人的心理也能平衡一下,至于九泉,黄泉,天堂地狱,谁都没有见过,这些迷信的说法,只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无法解决也无法解释的时候幻想出来的而已。对生活充满期望,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类,能有如此多的想象力,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丽,更是一种正能量吧!
而“九泉”一词,则又因“九原”“九渊”而来。
九原:主要有指九州大地,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亦指九泉,黄泉等。秦时有九原郡,现有包头市九原区。平阴、东阿附近早期用语见隋“曹植墓碑文”“于慎行墓志”等。
九渊:《列子·黄帝》:"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
其中,鲵:ní,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旋:旋转、旋绕、盘旋;潘:滚翻;渊:深水。人们最早用语,见 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魏书·阳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后来的明作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范睢命漆其头为溺器,曰:’汝使宾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九泉之下,常含我溺也。'"明·无名氏《白兔记·团圆》:"若把我哥哥典型了,奴家父母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二、洪范“九泉”
囿于上,洪范境内如此众多的泉水,为什么用“九泉”来概括呢?这事的起源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狼溪河上建起了很多的水库,其中以“东阿水库”为最早,库容量最大,到了1980年,村庄命名时,人们想起了“东阿水库”的名字,应该更雅观一些。直到1992年,平阴县地名普查时,才正式有了“九汇湖”的名称,这很大程度上根于东阿民政、文化站与王玉先生根据狼溪河源头而命名。
至此,开始有了“洪范九泉”之说。
洪范境内的泉水出处,成百上千;大雨过后,谁也查不清楚有多少地方开泉,但在人们能叫上名字的泉眼,有50多眼或说有50多本,详见《洪范池镇志》(齐鲁名镇志);常年有水,且能饮用的泉,有30多处;大旱不涸,水源充沛的有洪范池、姜女池、东流池、拔箭池、白雁池、丁兰池、北泉(丁泉村北)、墨泉(天星泉)、扈泉、墨池泉、日月泉、道塘泉、九龙泉、双井泉、井泉、白涯泉(宝泉)、狼泉、贝泉、玉皇泉、白沙泉、淙泉,2019年新掘“念泉”等十几本泉。
洪范境内最早出现在志书上的还有:长沟泉、天池泉(云泉)、天乳泉、墨池泉等。这些泉,经过封山育林,草木徒长,筑渠修坝埋没,时有干涸。《东阿县志》在“水”篇注明的洪范境内的泉水有:
狼溪 《兖州府志》云:龙溪,即东南山中诸泉水也。城在两山之间,诸泉水会于楮村,并西山北流,穿城而过,至旧城之南入大清河。以其或出狼泉,故名。明朱令以其名不雅驯,改曰“龙溪”。按《水经》云:狼水出东南大槛山,径谷城西;元学士李谦《南天观记》亦云:大
([lán )山,狼水出其下;旧《志》云:黄崖山,狼泉之水出焉。
洪范池 在城东南十五里。群山之中,突起一高阜,周围咸巨壑,泉仰吐其上,甃石为池,方十余丈,深三仞,澄澈见底。游人掷钱其中,飘飖旋转,不能遽下,盖泉上出之气盛矣。水从龙口喷出,引之绕池,可以流觞。凡祷雨辄应,谓之龙池。金丞相侯公立龙王庙其上。
玉女池 在洪范池西。上有孟姜阁。池西一院,地可二亩许,前建八角亭,后架屋四楹,为义塾,知县李贤书额之曰“雨化堂”。山色泉声,清人心脾,游者多有题咏。知县吴怡集句云:“山色溪声自今古,天光云影共徘徊。”董元度云:“常将潭影照天地,不以消长随春冬。”
东流泉 在天池山下。亦甃石为池,方十余丈,泓澄莹澈,可鉴毛发。《水经》谓之西流。左丞严实据有数州之地以奉元,故改之曰“东流”。其西为东流书院,即洪福寺也。明嘉靖中,有诏毁寺,改以为书院。中丞刘隅因构精舍其旁,茂林修竹,间以流泉、亭台、池沼,为一方之胜。西有严公花台,方可三亩,而高丈许,左丞所筑也。
扈泉 在扈山北峪岩下有坎如井,深窈不可测。大雨时行,则泉从井中涌出,触岩抵石,声闻数里,散于乱石间,如跳珠飞雪;又从悬崖注下,有瀑布之观。石壁上镌“扈泉涌雪”四大字。
墨池 在笔峰北址。粗石甃池,水色如墨,故名。其水时或溢池而出,如江海之潮,亦可异也。
长沟泉 在扈山西。此沟直通南山,夏时随处有泉,秋、冬惟此泉不涸,北流至洪范池,汇东流泉三水,合而为狼溪,径谷城注溪。水不盈数尺,泠泠流石间,清澈可玩,萦回二十余里,两岸桃柳,宛如画图。
白雁泉 在龙头山下。甃石为池,终岁不涸。详见上。
拔箭泉 在白雁泉东。大雨始发。
丁泉 在隔马岭南,俗以为丁兰里也。崖下凿石为池,其水颇盛,北流,汇白雁泉,西径石淙,又西至孟姜墓,汇洪范、东流诸水而为狼溪。
以上10本泉中,除了“墨池”少有干涸外,其余“九”泉,皆近于山接于地,常年有水,从不干涸。被人们命名为“九泉”名副其实,且具有使命担当。因而,从《东阿县志》的道光版本到民国版本,都没有直说“九泉”,而是载十泉之多。
三、洪范九泉概况
基于上,洪范九泉的名字、渊源等,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下面是她们的概况,请借鉴参阅。
1. 东流泉 东流泉,居于天池山下,因泉水出山根自东向西流而名,见《水经注》。后因明代(1522年)中丞刘隅建书院于此,称“东流书院”;清初,黄氏教书而来,扎根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流书院成为庄村,泉池随村称书院泉。2003被评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东流泉,天造地设,泉水自山岩石缝中涌出,大雨过后,波涛汹涌,有“东流范香”景观,日均流量8378m³,为洪范境内第二大流量泉。
东流泉,因水建池,池方7.80米,水深3米,主泉在池中,常年不涸,汉末晋初白马寺僧人到此建寺,称崇梵寺,宋末寺毁;元1276年,严实重建,称“洪福寺”,明嘉靖初改建书院。1956年,高级社建泉区,2002年,重修河道、造湖,成为洪范境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景区内,还有天池泉(云泉)、白沙泉、苦泉,北齐摩崖造像、岩刻、僧安一石刻、洞穴等。
祠西,原建姜女阁、文昌阁,今建“姜女阁”;“姜女阁”前,“姜女池”一区;洪范池前,原有神棚,棚前建有大门、侧门,门前有台,台高同人,四柱挑厦,门前十丈建有戏台,用于每年“二月二庙会”所用,为古景观。洪范池,东、西二村,因池而名,古周边八个庄落,称“洪范池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寨山部分余脉所围区域称为洪范池行政区划名称。2003年4月3日,济南市名泉保护办公室评出济南七十二名泉洪范境内四本,洪范周边120平方千米境内泉水组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的“洪范池泉群”。
3. 姜女池 姜女池位于洪范池西偏北四米处。“姜女池”重建竣工于2002年2月2日,古池初建无考,明正德、崇祯,清乾隆二十九年有“重修姜女池”碑刻记载,池名,因《左传》记载杞梁殖之妻哭夫故事,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的孟姜女,跳海自杀,东海龙王救起,置身龙神之右,划地为池,供其洗浴而为得名,《东阿县志》曾有“玉女池”“藻池”之说。新建姜女池,方4米,深2.5米,水深1.30米,池沿平地,围板高0.60米许,望柱高0.75米许,
四周各四;南北正中书就“姜女池”,为2002年2月初2日,为时主政洪范的张乐文,聘请郭抱湘先生之墨;池水时浑时清,常有藻类生长,池水自然呈现苦、咸、涩味,给人神秘之感,水源为济水所致,与龙池同源殊途而为。
4. 扈泉 云翠山北端名泉一区,为扈泉,传为大禹治水至此,因其泉水爆发,跋扈冲天而名,所在山头遂为“扈山”,夏后置国名为“扈国”;实则山水入涧,出洞而发,洞口如瓮,口含巨石如牛(1956年修水利炸掉),水激扬如虹,喷珠泻玉,声闻数里,骇人听闻,风光殊别;云翠山南天观长春阁楹联石刻为“云翠山南天柱峰影留画谱,回阳洞北扈泉水声和雷鸣”就是对整座山景观的概括,下联述说了扈泉水势特点,令人可想而知;1581年,于慎行、孟一脉、朱应毂等遊于此,将民间“扈泉喷雪”改为“扈泉涌碧”拥朱应毂书于南壁,成为古东阿八景之一,盛雨时,扈泉水流,为洪范境内流量最大,2003年4月3日,济南市名泉保护办公室公布为“济南七十二名泉”。
5. 长沟泉 在扈山西,直通南山,今刘家庄居民区西南有黑泉,为其源头之一,直到现后庄村南,夏时随处有泉,秋、冬泉水不涸,北流至洪范池,汇东流泉三水,合而归为狼溪。水不盈数尺,泠泠流石间,清澈可玩,萦回二十余里,两岸桃柳,宛如画图。长沟,是名而得。
6.白雁泉 白雁泉,位于龙首山前,泉水颇佳,四季涌流,日涌量850立方米左右。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泉池由巨块石砌成,水呈碧绿,深不见底,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入一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汇入浪溪河,灌溉农田。2017年重修池周、立泉池铭碑;泉池为青石砌岸,长 5 米,宽 4.7 米,深 5 米,水深2.2米。泉水甘甜,四季涌流,日均涌量800余立方米左右。旧时,村民皆取此水饮用,春夏秋三季常有蜜蜂飞到池边饮水。
白雁泉池水碧绿,有数尾锦鲤悠然游弋其中。水自池南壁石雕龙头泻入一边长1。6米的方形小池,尔后流入水渠,滋润一方,余入狼溪河。泉旁原有元皇庆元年(1312)《天平观碑记》。碑文记载,汉王刘邦伐楚带兵路经此地,恰遇天气炎热,士兵口渴难忍,将士四处寻水,忽见一群白雁从山下惊起,王曰:“必有泉!”便令军士察之,果然发现了泉水。后人称这泉为“白雁泉”,并甃石为池,故又叫做“白雁池”。明嘉靖《山东通志》也记载了此事:“白雁泉 在东阿县东南三十五里,相传汉王伐楚经此,士卒渴甚,忽见白雁警起,遂得清泉,故名。”
白雁泉北面就有元代所建天平观,因与云翠山之南天观南北相对,又称北天观。此道观后来衰落,明初道观南侧演变为村落,称白雁泉村。约在清中期,原道观旧址辟建为雁泉书院,又称白雁义塾。晚清秀才许逢登曾执教雁泉义塾,他所书 “绿水浮香”四字刻石尚在,今移存于白雁泉东百米处的观音堂内,该寺院为重修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古建筑。
白雁泉村山环水抱,环境清幽,近年来先后有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特色旅游村、省级农业种植示范村等桂冠加冕,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独家休闲。2017年,村“两委”在白雁泉边修建广场,栽植翠柳数株,供居民、游客赏泉、休憩。2020年,筑池沿围板,并立泉池历史铭记。取名于汉王刘邦带兵征战于此,士卒渴甚,王见白雁惊起,“必有水!”果然,后人以“白雁”为名而泉;元时,东平路兵马总管严实,建天平于山麓,詹维高为之记,记中有详载。
7.拔箭泉 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白雁泉村东北,地处龙头山南坡山下,西距白雁泉约300米。此泉出水量颇大,日均涌水量1500立方米,盛水时节,最大日涌水量可达7000立方米。拔箭池出水量在洪范池泉群中位列第四,日涌量达1500立方米。大雨过后,泉边出泉,众泉喷涌,涌状壮观。
拔箭泉为石砌长方池,长22米,宽7米,深3米,池中水深2米。池水通过池南泻水口流入边长2米的方形稳水池,继而分二支流入景观河中。据了解,1956年兴修水利时,当地将拔箭泉扩为长22米、宽19米的大池,池中南北筑石墙一堵,将池水一分为二,东狭长而水深,西面阔而水浅,方便取水。2017年,当地对泉池重新改造,始成今状。池北卧碑一方,记泉源、修缮概况。池西约1亩左右的区域改建为一葫芦状的亲水景观区,以虹吸管引泉水注之,小桥、绿植与泉亭点缀周边,景色宜人。
拔箭泉的泉名由来与白雁泉息息相关。当地相传,当年汉王刘邦带兵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处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箭未射中雁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康熙《东阿县志》对此传说有记载:“(白雁泉)又南为拔箭泉,高帝发楚,矢入地中,拔箭而得泉水。居人为屋一间,谓之高帝庙。”据今天两泉所处位置可知,拔箭泉在白雁泉之东,志书作者在记述拔箭泉时,当时搞错了方向。
相传汉王刘邦带兵喝过白雁泉的水后,发现不远的地方也有白雁,于是便张弓射去。雁受惊飞走,箭却插在地上。军士将箭拔起,随箭涌出一眼清泉,故名“拔箭泉”。1956年,时池北尚存汉王庙一座。兴修水利时,池西扩建一池,2017年拆除,新建儿童戏水区,并建独石“龙兴桥”一座及其河渠、储水库等,成为“山东省旅游先进村”中的亮点。拔箭池出水量在洪范池泉群中位列第四,日涌量达1500立方米。
8.丁兰泉 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丁泉村东华盖山脚下。此地传说是刻木事亲(二十四孝之一)故事主人公丁兰的故里,因此泉称丁泉,又名丁兰池、孝母池、孝泉池。康熙《东阿县志》载:“隔马岭之南为丁泉。丁泉者,俗以为丁兰里也。”
泉池南北长9米,东西宽6米,水深7米许,青石砌垒,水自岩缝涌出,汇为清池。池内澄澈明丽,绿藻满目青翠。泉水由大池西侧石雕龙头口吐入边长2米许的小池,经小池西南角出口下泻。再注白雁村水库,最后汇入浪溪河。泉水常年不断,日均涌水量约1400立方米,大雨后泉水尤盛,大池台下南西部留有泄水口水涌流形成瀑布,两瀑交汇,景象壮观。泉水入丁兰河后西流而下,激石迸溅,成穿梭之势,阶梯小瀑,浪花四起,西北折过百顺、孝里(利济)等桥入白雁村水库,最后注入狼溪河。
泉池四周,围以石雕栏板。石栏板北壁为清乾隆七年(1742)所镌《重修丁泉池碑记》碑文载:“此池不知浚自何代,大元至正年间已经重修。”据此可知,最迟在元代,丁泉泉池已经建成。1958年兴修水利时,对泉池进行改建,于泉边立《改建丁泉水池碑记》碑。
丁泉池畔,原建有丁兰祠,后倾圮,遗碑尚存。今泉北为少年英雄秦培伦故居及塑像。
9.狼泉 黄崖山下有狼泉,初以居人见狼饮水而名之。
考之一:北魏郦道远所著《水径》: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径穀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径穀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二:狼溪者,于慎行所编《兖州府志》云:龙溪,即东南山中诸泉水也。城在两山之间,诸泉水会于楮村,并西山北流,穿城而过,至旧城之南入大清河。以其或出狼泉,故名。
山者,《水经注》所谓“大槛山”也,去城三十里,于群山最高。三:李贤书主编《东阿县志》(道光版)记:丁泉之北为黄崖山,狼泉之水出焉。
诸籍俱述狼泉在此。泉为古东阿县名泉,今济南洪范池泉群之一元,狼溪河因以冠名。
黄崖山麓,大黄村东有池一区,一九七二年储水所建,渠上五十米壕沟尽处狼泉出。北壁,甃石为井,径米许,口在崖上,南壁开腹至底米许,大石为沿供人取水,井池石壁凿口导渠入蓄池。泉水清澈,水质极佳,大旱不涸,水盛入壕沟注狼溪。池左有石,上刻“狼泉”,因于慎行著作有载而为款识。泉渠周边,杨柳蔓生,间植核柿。千年石堰高数丈数层,蜿蜒千米,增黄石崖美。四围山色,崖若锦屏,洞壑点缀,皇姑洞、鬼帘洞、劈柴洞、和尚洞等;泉左峰右摸斧掉在焉,晋时王质观棋基址棋盘、斧印石刻尚存;北山有三天井,东山有二天井,大天井在峰东龙王峪西山,传为龙王救皇姑劈妖所致;邻近有贝泉、散泉、麦黄诸泉,乃洞天福地之佳境。半壁黄崖照四野,一本清泉仰千秋。
四、狼溪河简述
狼溪河,由山周围的诸多泉水溪流成河,因狼泉位置居高而得名。
洪范一域沟壑纵横若织,山峰林立棋布,诸泉喷涌、溪流如筛。诸多小溪聚至纸房村西而归一,名为狼溪河。曾称浪溪河(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狼具有野性以及道光年间县令李贤书有同感,改称“浪”)和龙溪河(明万历年间,东阿县令朱应毂因狼不雅,曾改为“龙”)。
狼溪河全长约26千米,流域面积约135平方千米,河宽30—50米不等,一般有直冲沟形成,沟深30米左右。最大流量约为15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为0.5立方米/秒。
济南名泉保护办公室专家解释为:狼溪河源于洪范池镇南部山区,由三条较大的冲沟形成,其中有两条源于南天观的东西两侧,另一条源于大寨山的东侧。于东阿镇的大河口注入黄河,长18千米,流域面积118平方千米。流域内寒武系石灰岩地层和岩溶裂隙发育,形成岩溶水,于山脚下溢出地面,有丁泉、白雁泉、书院泉等多处泉水。狼溪河受泉水补给,常年流水,且水质优良。
狼溪河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大雨之后,方圆100多平方千米的山场和土地面积上流淌的雨水和洪范池、姜女池、东流池等地下泉水汇合而成的河水,按照民俗文化讲,是由阴阳二水合成的狼溪河水,具备了沤制驴皮、杀沫取汁的阿井水的天性,即济水和山水的汇水性质。狼溪河水,富含人体必需的几十种微量元素,如偏硅酸、钙、镁、硒等等元素。这正是沤皮、煮胶杀沫、取汁的最佳用水。济水,起源于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古河流,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赞皇山,流入宁晋县,并入泜河,流经济南、济宁、济源、济阳的地下水,具有阴性(民俗文化);龙嘘气成云,不崇朝而雨,谓之天水,称为阳水(民俗文化)。因而,狼溪河水阴阳相济,用于阿胶制作最佳,详见《中国医药大词典》(1938年版)。
闻名遐迩的世界阿胶组原地平阴县东阿镇的阿胶,就是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
狼溪河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水经注》,《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距今已是1500余年,算得上久负盛名了。
洪范九泉、东阿水库、九汇湖、阿胶用水、狼溪河的简单情况就是这样。美丽的平阴好河山,阿胶玫瑰长美面。山清水秀洪范地,金山银山赛江南。
2023.10.1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