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
文/秋韵
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就是一整天,为秋分节气增添了一丝凉意。汉末学者董遇说:“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皆为闲暇无事时也。”正是读书修行的好时候。苏轼所谓“读书有味在三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居斗室,帘外雨声潺潺,没有繁杂之事打扰,没有朋友造访,沉醉于书海,静心而专注。
冰心曾在“秋风不住的飒飒的吹着,秋雨不住滴沥滴沥的下着”的时候,于“灯光之下,坐在窗前书桌旁边,寂寂无声的看着书。”享受三余时光。
历代文人墨客,在阴雨霏霏的秋季,触景生情,借物咏怀,或抒发闲情逸致,或表达忧愁思念,或寄托家国情怀,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余光中在散文《听听那冷雨》里说:“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是的,雨有一颗湿漉漉的芳心。如果说春雨是柔情似水的少女,那么,秋雨则是风露清愁的伊人。年至半老,色渐淡,情更深,约略梳妆,偏多雅韵。少了春的稚嫩,没了夏的狂躁,穿过漫长岁月,脱却了酸涩,走向成熟。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在白居易笔下,秋雨带来的是安闲舒适。深秋之夜,凉气袭人,窗外秋雨淅沥,室内安然“睡美”,表达了他心无所虚,清净淡泊的情怀。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被贬官后,正遇上一个凄凉的秋天,雨水洒在身上,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仰头看着天上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家乡杜陵了吗?人在落难的时候,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在绵绵秋雨中,最容易想到故乡,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写景之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给李商隐带来的却是伤感,望着蒙蒙烟雨笼罩着的巴山暮色,夕阳外,是遥远的故乡。细雨如织,每一滴秋雨都浸满了思念。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苏轼的诗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弟弟的离情之苦。三更时分雨打梧桐,那点点滴滴的秋雨,将他从睡梦中惊醒,想再到梦境中与弟弟相见,已经回不去了,怅然之情跃然纸上。
李煜的“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秋雨,夹杂着秋风,于寒夜袭来,屋外风雨大作,室内清冷沉寂,“烛残漏断”,彻夜无眠。把秋雨与亡国之痛、家国之思联系在一起,哀怨悱恻,令人动容。
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抒发了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爱国诗人陆游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王蒙在散文《雨》里说:我从小就喜欢下雨。虽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如果多情善感,就让心走进风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秋雨,是对大地的慰藉。秋雨过后,瓜果飘香,丰收在望。秋雨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人文情怀。
“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心境不同,感悟各异,一场秋雨,万种情思。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邢台市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