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包庄》前言
包庄村位于临泾镇东北部、临泾塬中部,解放前后至今,一直为乡政府驻地,建村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1908年,美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组建的中国地方科学考察队穿越甘陕途经包庄。民国时属镇原县第一区绿荫村包家庄,二十九年为永安乡绿荫保;1949年8月属临泾区十一乡(绿荫,即包家庄),1953年1月属二区(临泾)包家庄乡(绿荫乡更名),1956年4月属临泾基点乡,1958年3月属临泾乡,1958年9月属临泾人民公社(12月前称超英人民公社)临泾生产大队,1959年属临泾人民公社第四生产大队(后改称冲锋生产大队);1961年6月成立包家庄生产大队、塬畔生产大队,属临泾人民公社;1983年12月称包庄村、塬畔村,属临泾乡;2004年1月包庄村与塬畔村合并,称包庄村;2015年3月属临泾镇。省道318线过境8千米,通组硬化道路10千米,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药材、油料、糜谷为主,经济来源以务工、种植、养殖为主。
村文物古迹遍布。毛甫组北1000米沟底、罗庄北500米处、包庄组北500米分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聚落遗存包庄遗址、罗山堡遗址、堡子壕遗址,罗庄组北500米处有汉代古聚落罗庄遗址,清同治年间所修军事防御设施组包庄古城墙、唐坬组夏堡子遗址、杜坪古城墙遗址等。唐坬组北20米处有清代清静庵石碑。包庄组有清代关帝庙遗址。
村历史文化悠久,村民世代修德,耕读传家,乡学文教氛围浓厚,曾独立设办村学、小学。村中各姓繁衍生息、源远流长,主要有包、焦、秦、朱、张、刘、白、段、李等40多个姓氏,男女老幼,和谐共处,互敬互爱,村风文明,厚德载物。
光绪四年(1878年)乡贡、注册候铨训导、敕授文林郎包中廉,曾在同治年间,陕回肇乱,县城失守,人多罹难,他带村民,检点掩埋,俾无暴露。同治八年,协助料理建衙署、招流亡、兴养立教诸大政。后参与重修文庙,再造书院,散放牛具子种,惠及地方公益。光绪庚子、辛丑大饥,建议县令采取先借后还办法赈济灾民,并负责赈务,后豁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银价太贱,民力不支,恳请知县减收地丁、盐课获允。晚年主讲中峰书院,授徒数十年,训迪有方,多士景从,得学宪许公嘉奖,知县宋运贡为其亲撰八秩寿屏序文祝贺,史有记载,传为佳话。
光绪十六年进士焦国理,初荐陕西礼泉知县,未出任。在镇原孔庙当俸祀官十多年,性情耿直,为人厚道。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与慕寿祺、贾秉机重修镇原县志,功不可没。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25军长征经过临泾后,在自家大门上书贴 “红光遍天下,保护善人君子;军队援国家,铲除土豪劣绅”大红对联,并与县长邹介民等在红25军途经地本村清静庵立感应碑记述红军过境情形,题文有“大兵过境,红军后临,四邻居民风鹤无惊,此实乃人民之幸福而实神灵默佑者也”等语。
村民风淳朴敦厚。村民勤劳恭谦,勇于拼搏,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民国时期有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军九师二十六团副团长的陈文义。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北平市警官局局长的朱文麟。抗日战争时期有浴血抗战八年的包燕海。建国初期,有“人民功臣”志愿军战士刘积安。曾任省机械工业厅(后改称省机械工业总公司)人事处副处长、处长的焦省修。曾任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动力厂党委副书记的焦存义。改革开放以及跨入新世纪以来,有军界、政界英才焦文平、张志峰、段社芳、刘志学、朱润身、朱润洲、朱润岳、刘志学、包正刚、张力、段治忠、包忠等;有教坛精英包建新、陈效先、朱轩麟,朱应麟、秦文元等;有医学界领军人才焦东平、朱登成、陈小鹏等;金融界精英刘桂兰、刘海军等;优秀企业家有原国企厂长包世仁、惠谅、张新福等,现民营企业总经理曹段吉、段孝平、张新成、包广利、包钰、刘海龙、秦鹏祥等。2013年,曹段吉自筹资金210万元,对包庄至塬畔4公里的通村道路进行了拓宽整修、铺油硬化,昔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平坦笔直的柏油路,乡亲们高兴地称其为“吉富路”。
村民普遍爱好书画、剪纸,多才多艺者甚众。清末民国时焦国理、包中廉、包承恩、包守身、焦澍生均为已故书法名家,现代包建新、包应己、张文锦、张创军等书画成就,誉满全国,刘生学、张新福、陈力虎、陈立龙、包义成、包焕新、段世昌、张亚中、包玉泉、刘国梁等均擅长书画。享誉中外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婆家即在本村黄畔组,并长期在此居住生活。剪纸传承人惠富君、艺术大师包荏娘家也在黄畔组。
还有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乡贤等各界英才遍布各村。他们在各个行业,以其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抒写着我包庄人的瑰丽人生,扬我包庄之名,显我文明村情,诚为全村之骄傲,后世之楷模。
恢复高考以后,步入国家名牌学府者比比皆是,他们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包庄村在变化,包庄村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途一片光明,道路广阔无限,乡村振兴正在大踏步迈进。
然而,时光易逝,风华易失,那古老的村庄已渐行渐远,不见了踪影,你看——
那曾经无比留恋的老树、老庄、老窑、老屋、老路早已没于荒草,或变为康庄大道,或沦为群鸟乐土。
哭上几十回,看不见爸妈的音容笑貌,叫上千万遍,唤不醒天堂的英灵,转上几十圈,寻不见兄弟姐妹拾羊粪豆、抬水的身影......
如果我们不想失去这份苦涩、惆怅、魂牵梦绕的乡愁,那就给子孙后代留下百年、千年、万年的文字吧!
既然是这样,现在我们就应该拿起笔,做一个先知先见的老祖宗。无论是千年、万年,让我们的后人不再叹息。让他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奔流不息的江河中、在一望无际的田畴边、在无法形容的想象里,回忆始祖、世祖,而我们在百年之后又将成为后人的老祖宗。
所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名胜古迹、美丽传说、风物故事急需挖掘整理,编纂成志,此举上可告慰先祖前贤,下可滋育子孙后人。
而《人文包庄》正在肩负这一使命。
时下国泰民安,村民殷实,正是修史编志之良机。如今,包庄村不乏俊颜才子、商海精英、政界人士,何不整合力量以纵马施策,大笔疾书。幸有村民包焕新、包正刚发起倡议,群英响应。包庄村委会及时成立了《人文包庄》编纂委员会,,从2022年4月1日起开始征集资料,2023年1月1日进入编篡阶段,至2023年6月30日完稿,历时一年有余。
需要说明的是,原计划是编纂《包庄村志》的,但从征集来的资料看,很多史实资料缺失,或无官方文字记载或不完善,或因当事人的去世而无从考证,在编纂过程中不得不侧重于人文资料的整理,最后以《人文包庄》命名。
虽然《人文包庄》所收集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相信,它对挖掘珍贵的包庄历史,传承包庄文化,弘扬包庄精神,还原百年包庄风貌,提升包庄品味,扩大包庄影响具有前无古人的意义,将会给子孙万代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交代,并为后来者编志提供无以伦比的文史资料。
编 者
2023年7月
《人文包庄》编委会
主 任:秦小琪
副主任:包耀华
编委会成员:焦建辉、张所田、段甜甜、朱润琰、秦海生、包积平、包有军、段国富、焦国社、段成英 、张有利 、段正强、刘怀锦、张永琪、焦照培、焦珺坤、包焕新、包正刚、包玉泉
顾 问:朱轩麟、秦统军、张志琪
主 编:包焕新
编 辑:焦照培、包玉泉
编 审:包正刚
封面题词:包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