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艺术总监、中铁双碳实践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中碳中和(西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基建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基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基建“双碳城市样板项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交流中心主任助理鲁伟先生的邀请,我国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李长征,央视-《成功之路》栏目陕西办事处主任屈惠记一行,深入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广安路的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五楼考察调研。
鲁伟先生首先向李长征一行解释了一下目前社会各界正在议话的热点话题“碳中和”。他说,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产业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碳交易将对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所有制造业带来变革,进一步重构全球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就是绿水青山。
他说,“双碳”既是科技又是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程……从海绵城市、零碳城市、无废城市、数字城市、艺术城市五大主题;到要素、跨界、产业、地域四大融合;做生态闭环、产业闭环、资金闭环……系统性碳中和高品质解决城市建设新思路。“我们从双碳源头设计理念植入、到落地实施过程植入双碳管理,都需要艺术融汇文化贯通科技。发挥头部思维,做顶层设计者,不断创新,引领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科学论、方法论落地双碳。我相信我们会创造时代印记,不负“双碳”时代使命,争做“双碳”领跑者,争做一带一路国家及世界的“双碳”开拓者!”
鲁伟首先站在一张巨大用废建筑材料做成的立体墙体前侃侃而谈。他说,“再生资源犹如星辰大海,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我国目前的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他站在景观墙上解释,“这些采用建筑垃圾骨料、碎陶瓷、碎玻璃、废铁件、废木件等废垃圾材料做成的景观墙体,表达了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我们一直在把这些东西当做垃圾,然而随着我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这些曾被当作垃圾的废旧资源可以再生,我们不仅赋予了灵魂,而且在双碳进程采用艺术、科学、生态等创新创意手段,使废旧资 源再生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为了用事实加以佐证,鲁伟以古城西安为例。他说,“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我们在西安市沣西新城西部云谷科技园区做过实验,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已被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所替代,城市道路借助全透型沥青路面技术,透水降噪能力明显提升。园区道路大多采用建筑垃圾制成的透水砖铺设,可以让雨水很快渗透,做到小雨不湿鞋,中大雨不积水”。该项目曾得到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等人的好评。
作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总指导、项目实施总负责人鲁伟继续讲,“为了收集和存储雨水,我们自创了一种雨水花园。这种雨水花园相当于一个蓄水池,中间低两边高,雨水聚集在花园中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花园中的植物分散种植,建筑废料则分散堆积在植物周围,与土壤接触的区域是中空的,水流可以渗到地下,防止地表出现积水现象。
“为了防止雨水过多漫出水井,花园中的水井井沿与路面之间专门设计成凹槽状,并且与地面有一定的落差。另外,海绵模式在雨水花园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渗、蓄、滞,若雨水达到一定极限后会通过地下设计过滤透水层分流入景区人造湖泊或河流,杜绝了雨水溢满现象……”性格开朗、说干就干、一丝不苟的鲁伟站在一件又一件用废旧建筑垃圾做成的高密度实验样品前,让李长征本人亲自往样品上倒了一杯水,结果瞬间倒上的水就被吸收得一干二净。李长征还用手捏起一件又一件样品,发现这些样品不仅密度惊人,而且重量是普通同样废旧建筑垃圾的数倍。
将近五十岁的鲁伟人到中年,却跟一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没有什么差别,他不仅坚持每天早上做健身运动,还把16岁的女儿当做人生的“宝贝”竭力推荐。其实,当记者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姑娘时,就为她的绘画艺术天赋所震憾。站在一幅又一幅仿佛是在美英法国博物馆中才能见到的巨幅油画前,谁能想到,一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不仅能把父亲眼中的建筑垃圾赋予了生命,更能把她到祖国各地、世界各个国家看到和见到的东西,用画笔融入自己的想象和空间艺术之中,一幅幅动人的作品跃然纸上,让前来参观者无不热血沸腾。这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大批精英不知缘何倒在沙滩上!”
如今的中国,高科技智能化不仅让人目不暇接,惊奇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在艺术领域,一个又一个天才的发现,已经不再是罕见的奇迹,因为毕竟我们生在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新时代。(陈永利 王贝贝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