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家乡的美池塘
文士明
我的家乡是一古老的小镇,又是一个以商业服务业非常发达而著称的典型集镇。但它依然同乡村保持着亲近的关系,如它的周围(镇郊)便完全是一片田园风光,只要走出街道或自己的住房后部,你就会有置身乡村的感觉。这样似乎就使得它又拥有着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在其地面上,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池塘。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当教师的父亲就曾指着屋后的池塘对我说过,在我们这样没有江河流经的地方,就靠修筑起来的池塘蓄水,主要用做农作物的灌溉,亦作家庭饮用水之用。换言之,池塘本就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而我们居住的这类小镇存在着很多池塘应当并不奇怪。父亲临末还不忘补充,池塘是江南一带常见的一种水体,比池塘小而浅的就叫水池,比池塘大一些甚至再大一些的就叫水库,更大的就是湖泊了。
小镇池塘之多,确实可用星罗棋布来形容,有些地域甚至相当密集。譬如我家祖屋的后园中,就有一个小型池塘,与后园一墙之隔并紧挨着墙壁的邻居家的后院,也有一个小池塘。出我家后园门是一条石板小道,道旁每边各有一个大池塘,左边池塘的上方道路旁紧挨着又是一个大池塘。顺石板小道往前方走不多远,接连又有两个池塘,较远一点的名叫“窑塘”。据说是昔年人们长期取土烧制砖瓦而逐渐形成,面积相当大,水满的时候给人以汪洋一片的感觉,它们是周围农田及附近两个大菜园灌溉用水的主要供给者。再往前走,道旁还会不时地出现池塘。后来我家搬离祖屋,先后两处新居的后面亦都有一个池塘。
小镇还很有一些住户的房子干脆直接建在池塘之畔或之上,而在池塘与住房的相接之处或在池塘之上,有的装置有木廊,有的安装了吊楼,倒颇具亭台楼阁的韵致,住在里面别有风味,回廊与吊楼还成了人们夏日消闲与乘凉的最佳去处。
一般来说,小镇的池塘可大致分成两种用途,一是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饮水另有水井)提供服务;一是农用灌溉。前者主要指镇内及靠近街道的那些池塘,距街道稍远一点的池塘则兼具两种用途,再远一点的池塘便主要作农业灌溉之用了。
小镇及小镇附近的这些池塘基本上都修建有石头踏步,一直通到池塘底面,供洗涤者和取水者上下,而且不论水面深浅如何均很方便做事。讲究一点的池塘还修建有码头,码头的大小、宽窄不一,但一律用正宗的料石砌就,非常坚实,表层铺着光滑的石板,可供洗涤的妇女任意揉搓与捶打衣物等纺织品。码头表面当中照例做了一个凹槽,槽的一头连着一个穿透塘埂的洞,直达池塘外的田野。这是用作引水灌溉(如用水车提水)的设置,因为遇到天旱,所有池塘的水都有可能要用作灌溉农作物的。实际上,小镇的池塘大都建有码头,像位于我们念书的小学附近一个大池塘甚至还建了两个,因为此地属热闹之处,每天使用码头的人比较多,而且在池塘边游玩的人也特别多,这两个相对而立的码头便经常人满为患。
而在一般情况下,码头基本上是女性的地盘。那些大妈大婶大嫂大姐及待字闺中的大姑娘们,通常都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每天到池塘来洗涤各种物品的机会特别多、特别频繁,常呈接二连三、连绵不断之势。当穿着红裳绿袄等各色艳丽衣裤的她们来到池塘边(主要是码头,有时也指石头踏步)时,便好像那清平如镜的水面上立刻开放出了灿烂夺目的莲花,显现出一番别样的光彩照人。倘若同时间到达了好几位女士,那就是一番分外热闹的景象了。她们一边忙活着,一边尽情谈论着、说笑着,什么奇闻趣事、家长里短、世事艰辛、生活沧桑的,俱都信口道来,如数家珍。小镇的女人个个心灵手巧,双手麻利地操作着,一点都不耽误做事,而嘴上的功夫更是毫不逊色,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乃至大笑,甚或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常引得一旁的驻足倾听者忍俊不禁,也跟着她们莫名地傻笑起来。所以,小镇池塘的码头总是阳光明媚的、生机勃勃的,一个个码头,分明是小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或说是一处处美景。
小镇的池塘,除了满足周围农田菜地的灌溉及居民用水外,还有好些其他的作用。其一,它像大大小小的明珠镶嵌在小镇的各个地域,构成了一副江南水乡般的图景,极大地美化了小镇的景致,还有力地提升了小镇的宜居品位。其二、从气候上讲我地本属于“衡邵干旱走廊”,这些池塘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所引起的干燥,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舒适。其三,这些池塘既发挥了蓄水的作用,也是小镇地面排水系统的节点,能够有效消弭因过量降水而可能出现的洪涝,从而成为小镇整个良好排水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以来,小镇曾有过干旱,却从来没有听说有过澇害。这应当有池塘的一份功劳。其四、池塘还是镇人洗菜蔬瓜果、洗衣物及各种生活用具用品的最佳场所,在没有自来水设施的漫长岁月里,它给镇人带来过太多的方便。其五、它又是天然的游泳池,每年的夏秋季节,它便成为小镇男性居民的浴池、洗澡场。其六、它更是镇人的渔场。大多数池塘都被用来养鱼,盛产草鱼、青鱼、鳙鱼、鲤鱼、鲢鱼等各种淡水鱼,即便是某些通常并不用来养鱼的小池塘特别是住家房屋间的池塘,亦会衍生出多种小鱼小虾、蚌壳螺蛳之类的水产品,尤其是繁殖生长出来的鲫鱼,常常长到巴掌大一条,肉厚刺少,肉质鲜嫩,堪称美味。这些鱼类产品不管实际上其具体归属于谁,客观来说总是镇人水产类食品的主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看,小镇的池塘还是丰富镇人的食文化、改善镇人生活水平的有功之臣呢。
也许正是由于池塘具有如此多的用途,镇人对这些池塘从来都是很关注很在乎的,把它们看作是自己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采取非常爱护、尽力给予保护的态度。例如,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着一条似乎是属于约定俗成的规矩,即从不在池塘里清洗肮脏、污秽的什物,即便是日常换下来的衣服,也是在家中拿挑来的用水先洗干净后,再去池塘进行漂洗,我们的方言叫“摆衣服”,是镇人洗衣服的最后一道工序;还不许朝池塘乱丢东西,特别是不准丢肮脏、污秽之物。即便是养鱼需要,可向池塘中抛散青草、植物茎叶及谷物之类的鱼饲料,但决不许散放腐烂、腥臭的饲料及动物粪便之类的污秽物。再如,虽然小镇从来不存在有专门的池塘守护者,可是若出现有损于池塘基体或风貌的行为,立刻会受到人们的制止;若是池塘的基体,包括塘埂甚至塘埂上面的石板小道出现什么破损,便很快会得到修复。就连池塘边生长着的野草和灌木丛,也会得到镇人的主动关照,因为它们的蓊郁青葱、鲜花盛开并引得蜂飞蝶舞的盛况,没少为池塘增添了风采,自然令镇人也把它们看成是值得爱护的对象,从而倍加呵护。于是,一年四季之中,小镇池塘的水,总是非常清澈纯净的,小镇池塘的韵致,总是多姿多彩的。每一个池塘,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美,都为小镇增添了无穷的风采。这实在令镇人深感愉悦,并引以为豪,更是令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难以忘怀、经常魂牵梦绕的。
我非常喜爱小镇的池塘,因为我同它们有很深的情缘。我小时候所居住的祖屋后面,就有好几个池塘,那是我童年乐园不可分割的部分,给过我无穷多的快乐。祖屋后园里的池塘虽然不大,也没有养鱼,但却生长着厚厚的一层浮萍,便成了养鸭的最好场所,亦是青蛙生活的最佳之处。每年,我们在这里目睹小蝌蚪到大青蛙的变化过程,也见证着雏鸭到老鸭的成长经历,看惯了鸭子在池塘中浮游、觅食的拙态,看惯了青蛙们在池塘里升潜、蹲伏、蹦跳的踪影;也听够了近乎吵闹的鸭叫与堪比歌唱的蛙鸣。池塘四周丛生着茂盛的灌木和野草,时常开放着各种颜色的小花,勾引来翩翩起舞的蝴蝶与盘旋半空的蜻蜓,在夏秋夜间上面还栖息着无数的萤火虫。我们便在这儿摘野草,采野花,用缚着棉球的麻线钓青蛙,还逮过蜻蜓,扑过蝴蝶,在夜晚捕捉过大捧大捧的萤火虫,这就是后园小池塘带给我的童趣。
而园外的各个池塘则让我得到了更多清幽和静美的享受,为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情趣。譬如出园门后路旁的两个大池塘,就是我经常欣赏的美景,在远处绿的山、近处绿的树、绿的庄稼的衬映下,它们的一泓碧水显得特别的清秀灵气、楚楚动人。且不说那时常出现的人欢禽叫、鱼跃虾跳的壮美场面,单是那番水平如镜、微波荡漾的静幽,就足以让我在岸边流连半天,引发出无穷的遐思。它们还是镇里重要的养鱼塘,便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水面表层遨游、吞食,还时不时听到“啪”的一声响,眼前银光一闪,那是一条大鱼弹跃出水面的欢腾,可见鱼们生活得何等的惬意。池塘中还另有许多非养殖的其他小鱼,按规矩是可以捕捉的。于是便时常有“渔人”光顾,追着看他们如何捕鱼,也是令我们感到很欢乐的事情之一,但最美的还是自己动手了。当时,年龄尚小的我们最喜爱做的事是:由于池塘非常清澈,一望见底,能够清晰地看到靠岸的水底匍匐着一些麻黄色的小鱼,属于“嫩子鱼”一类的,本地方言称为“麻婆嫩”。肉厚厚的,没有刺,味道很好。这种鱼虽小,却特别贪食,我们便用一根大人做鞋子用的粗麻线缚上一点蚯蚓,轻轻地放近它的头部,它会猛地一口吞下,而且在水中绝对不会松口,便很容易提出水面,将它捕获。很快就能钓上十来二十条,回家拿油煎黄煎香,加点辣椒、作料一炒,便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最好下饭。
及至年长一些,我们便用一种名叫“罾”的渔具捕鱼。“罾”是用两根弯成弓状的竹片支开一方蚊帐布而成,竹弓相交处(即中点)系一根长约丈余的粗麻线,麻线上端装上一个用小高粱杆做成的三角形“水漂”。非常简单,但很实用。使用时,向罾里放进一些食饵:一般是以猪潲拌点米饭之类,好一点的是拌些酒糟香料之类;最好的是用蚌壳和田螺连壳捣碎再加点别的什么。除饵料外,记得还要放进一块薄石片或大瓦片,以便罾能够顺利地沉至水底。罾可以有多个,用带钩的长竹竿将放有食饵的它们分散地依次沉入水中(浮在水面的“水漂”既准确地标志着“罾”的位置,更是一个将罾从水底用钩提上来的装置),然后静候一段时间(可长可短,依经验而定。等待期间可以看书或其他的事)。再依次将罾钩上来,便或多或少有所斩获。这最后一道工序,是让人满怀希望而又有点忐忑不安的,当罾快要离开水面的时候,看到罾里面那些鱼儿四处游动,那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假如进罾的鱼儿颇多,喜悦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样重复进行多次,有时半天时间可捞上来好几斤的鱼,运气好时会大获丰收。当然都是小鱼虾子之类,大鱼包括稍大一点的鲫鱼都不会进罾的。

1956年商店公私合营那会,我家由中街的祖屋搬至上街,新居后园也有可供欣赏和玩水的小池塘,而房屋的后面池塘更多,距上文提到的学校附近那个热闹异常的大池塘也不远,我经常在这些池塘周围玩耍。而去得最多的是离家最近的一名叫“米筛塘”的长方形池塘。此塘面积不算太大,但里面长有水草,还生长着一种红色鲫鱼,这是小镇其他池塘所没有的。红鲫鱼个头不大,最大的也就二、三指宽一条,但颜色非常鲜艳,红中略现一点金黄,很具观赏价值,大家觉得养在瓶子里很好看,同时还认为金鱼是由它变化而来的则觉得特别珍贵。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捕捉红鲫鱼,拿来自己养着或赠送他人。红鲫鱼毕竟数量不多,能逮上一两条也很不容易,所以拿它送人就显得是个大人情,让我们觉得很有面子,心中便有说不出的满足感;自己养着则感到特别愉悦,因为这红鲫鱼实在太美观、太耐看了,宝贝一般地欣赏着、呵护着,还时不时拿出来向别人炫耀。而在春夏池塘水满之际,凡下雨时我会冒雨来到池塘边,使用箢箕或筲箕或竹筛子,顺着池塘四周岸沿捞鱼,总会有收获,有时还会捞上来红鲫鱼,虽然不过大拇指那么大一条,也让我喜不自胜。
再后来,我家又搬至下街,新居后园更是直接连着一个大池塘。这个池塘最靠近住户人家,一头还毗连着小镇最大的机械厂,由于水特别肥沃,鱼长得特别快、特别好,数量显得特别多、鱼的个头也特别大。经常吸引很多人来垂钓,有时候塘干基(埂)上坐满了安静如坐禅的垂钓者,池塘被密密地围着,就像正在举行着一场庄严的仪式。于是便成为了小镇又一道奇妙而有趣的风景。我不会钓鱼,但很爱长时间坐在钓鱼者之间尽情观赏,觉得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种享受延续了许多年,一直到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与工作为止。
提起家乡小镇的池塘,我总有说不完的话,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这些池塘给镇人带来过诸多好处,也没少为年幼的我辈提供过各种各样的情趣,确实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较为干旱的丘陵之地,没有湖泊大泽,江河奔腾,连值得一提的较大溪流也极为少见。而正是这些遍布小镇的大大小小池塘之存在及其形成的各色美景,竟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某些韵味。还让我辈从小就有了同水直接接触甚至密切亲近的机会,从而不仅知水,知道水的品格,水的作用,水在世界上的地位,水在人生中的重要;而且懂水,懂得水的性情,水的韵致,水的风骨,水的柔肠。同时,一切与水相关的事物,镇人都有兴趣去了解,甚至去尝试体会,例如,乘船划船是怎么回事?,便常有年轻便用木头和木板(常是用木门页)捆扎成小木筏,或干脆将大木桶(常见的是打禾桶)当成小船,用窄木板作桨,在池塘中乘风破浪地奋力划行,享受着乘船划船的乐趣,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而到了每年的端午节,还用这进行竞争激烈、热闹非凡的“划龙舟”比赛。
而且,在我辈及我们上辈这两代镇人中,善于游泳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本事就是在小镇池塘里“扑腾”出来的,其中一些高手所练就的顶级功夫,绝对可同《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浪里白条”媲美。当时笔者虽然年小,而又显得个小身弱,但也练就了一手游泳过硬本领,后来去邵阳市念书,曾经在资江河里大显过身手,无数次的畅游和横渡资江,还操练出在连续几张木排之下水里穿越的一手高技,仗的就是在家乡池塘游泳时所打下的坚实基础垫底。或许正是因为小镇具有如此多池塘的这样一个先天条件,才使得小镇形成了男人们爱游泳(我们称为“洗冷水澡”)的这一传统。何况小镇的池塘基本上都很清澈洁净,水质不错,适宜游泳,即便是先天下午被人们搅得沉渣泛起,池水浑浊得近乎泥汤,但第二天早晨去看,依然是洁净如昔、清亮见底。因而每一年的夏秋季节,小镇的池塘就是镇里男人们的游泳池、洗澡堂,成为了男子汉的天下。每天中午过后,就陆陆续续有人泡进了池塘,击水声,呵喝声,欢笑声,叫骂声。闹成一片,直达云天。下午五六时则达到高峰期,震天价响的水声与四处飞溅的水花,以及满池塘那黑乎乎的脑袋与白花花的肉体,构成了一幅别有风味的奇妙有趣画面,一直到夜幕降临后始得安静。有时晚上仍有人泡在池塘中,一阵阵击水声穿透夜幕,传向周遭的远方,堪称小镇独有的一道奇景。通常在这个季节里,小镇的女士们一般都要避开这一时段,少去或尽量不去池塘边办事。于是,夏秋这一时段的池塘,约定俗成的由男人们独霸了,他们因此闹腾得更欢了,更少顾忌甚至更加疯狂了,这也为学习游水的新人提供了很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一茬一茬的年轻人都在这里掌握了游泳的本事,练就了高低不一的一手真功夫。当然,其时喜爱游泳的男人们也还是比较注重“文明游泳”的,非常尊重女士的心态与实际感受。尤其是那些正在念书的年轻人们,还力图把文明风气更全面地引入进来。
其时,小镇的游泳还不断体现出具体方法与姿势的改进。旧时镇人游水的方法比较奇特:双手在胸前大力且大幅度地拍水(击水),拍得震天价响,似乎越响亮便显得技术水平越高,双脚则或在水平方向朝后蹬水,或在垂直方向往下踩水。正如镇人把游泳说成是“洗冷水澡”一样,这种游泳的方法也给取了个很别致的名字,叫“打泡荡”(方言)。应当说,这个游泳方法不仅非常费劲,而且姿势也不够好看,甚至还有点不太雅观。游泳者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总是尽力给予控制,但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于是大家只好基本上采用以踩水为主的办法,使身体更大部分地隐没在水中。这样做虽然颇有成效,并且还使雷鸣般的拍水声逐渐减轻直至基本消失,但却令游泳者极其费劲,很难长时间支持。后来便慢慢地转向了一种新的游泳方法——狗刨式,即改双手胸前击水为在胸前一前一后地划水,双脚的动作不变,只是加强了同双手的协调配合。这一新方法随后迅速得到了推广与普及,较好地解决了原来那个困扰人的问题,也标志着小镇的游泳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再后来,有的人从外面带回或引进来一些规范的游泳方式、方法,诸如仰泳、侧泳、蛙泳、自由泳,等等。小镇的游泳终于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开始焕发出现代化的气息,池塘这个天然泳池便也慢慢变得更加名副其实,真有点那么回事了。
可是,世事的发展变化常常出人意料。曾几何时,这么好的池塘,给我辈留下许多美好而难忘之记忆的家乡这些池塘,却逐渐的消失不见了。近几十年来,家乡小镇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景象,面貌变得更可爱更多彩多姿了。按理说,这些优美而具有历史感的池塘应当被装扮得更加美丽些,继续为小镇增添风采与情韵,还无须像某些地方那样费尽心思,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造人工湖或建造湿地了。然而小镇的池塘却在镇人不经意间被一一填塞掉,在上面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广厦,这令我感到很痛心,很纠结。因为我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此举除了增加点地皮而能多建几栋房子外,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必要?况且,这样做,有没有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过问题?有没有想过,将数十口秀美并有很大实用价值的池塘悉数填塞掉,也许可能并非仅仅是被消失了一道美丽风景、影响到人们的方便这般简单,是否还会造成别的不利?譬如影响到小镇的排水系统?影响到小镇的气候状态?窃以为,这多建几栋房子或许只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未必值得称道,它能同小镇的生态环境之重要性相比吗?它有数百年来小镇所形成的优美自然条件重要吗?几十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合理使用资源之事上的教训还少吗?现在有谁能说得清楚,这仅仅是失去几十个池塘的事吗?那填塞掉的或许就是小镇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一部分,那掩埋在地面下的或许就是小镇赖以生存发展的精脉灵根之一呢!总之,就在当年“大跃进”时被彻底砍掉林木、毁去植被而导致一片荒凉的群山好不容易才恢复原貌之际,这些充满灵秀与生气的池塘却又因为某种需要而在心平气和之中被彻底毁掉,而且还是永远不可恢复的。
是啊,作为普通老百姓,对这样的事确实弄不明白,确实无法说得清楚。但所有镇人明白的是,我们所喜爱的、引以自豪的、一直念念不忘的家乡小镇的池塘,已经确确实实的不存在了,并且实实在在地永远不会再见了。
而我能说得清楚的是,我为家乡小镇的池塘本不应当消失却又如此失去,确确实实感到非常痛心,非常纠结。并且,由于我对家乡小镇的池塘无论如何都会铭记在心、永远难以忘怀。这便无可更改地注定,我将会为小镇池塘的失去永远痛心、永远纠结下去的。(2023.9.11)

·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在湖南省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主要负责人。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文士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