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毕林飞先生
文/陈天林

本文作者陈天林和毕林飞先生(左二)
我和毕林飞先生的结识,与其说是一个偶然,倒不如说其实是一个必然。这还得从10年前说起——
“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012年腊月的一天,我无意在翻阅一张《宝鸡日报》,看到宝鸡市楹联学会一个蛇年楹联大赛的征联比赛广告,我细细地看了几遍,随决定参加这次比赛,因为本人平时也喜欢收集一些趣联,偶尔也拟对一副,本人还感觉良好,也得到不少同行的赞许。就找出了我乔迁新居时大门用的和两个儿子结婚时我撰拟的两副对联。又根据本次征联的主题要求编撰了三副。找来稿纸誊写清楚,那时候还没有用到微信,也不要求电子版,按照征稿地址邮寄出去。
春节刚过不久,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他是宝鸡楹联学会的工作人员,好像是秘书长,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是咱扶风人。他开言道:感谢陈老师对市楹联学会这次征联比赛的支持。虽然您在这次比赛中没有取得名次,但经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接受您为市楹联学会会员……。当时我正在苹果地里干活,真是喜出望外,觉得满树的花都霎时绽放了……又听到对方继续说道:陈老师,按照您投稿的地址已把会员登记表邮寄过去,请您按照表格要求,逐项填写,会员注册和会员证工本费按照要求寄来,让村镇地方政府签字盖章寄回学会秘书处。过了两天,表格收到了,是从虢镇冯家山管理处寄出的。
我认真填写了表格中的各项目,又到村镇办完手续,原路寄出。
大约一个月后,我又接到了这个电话:我抢先说道:您好!对方笑了笑说,陈老师客气了!您的会员证已办好了,本来应该给您寄出的,但是学会经费不宽裕,就让毕林飞老师给您捎回来吧。毕老师在你们县电力局上班,又对毕林飞老师作了简单的介绍,您去那里和他联系。对方又说了不少鼓励的客气话,我语无伦次地说:谢谢学会!谢谢秘书长!
这真是——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过了几天,我去新区,来到扶风供电的大门口,到门卫传达室,我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位中年妇女,还挺漂亮的,她先开口:你找谁?我可不敢怠慢:您好!你们单位有个叫毕林飞的吗?
她没有直接回答:“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
“他经常爱写文章?”她又问。
“您说对了。”
“有。他在一楼办公室,你去吧。”
这个女人并没有什么恶意,我心里想着,推开了办公室的门,正好就问到了毕林飞老师本人。我说明了来意,毕老师好像有点意外,但却很客气:“您就是陈天林,证件带回来了。”
毕老师把证件交给我。这样离去,我觉得有点不舍,就说:“您是咱县楹联学会的会长,我可以参加不?”
“可以呀。市学会的,当然可以。”这时毕老师就给了我县学会的会员登记表。初次见面,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我就回了家。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在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毕林飞老师是我认识扶风文化界的第一人。用江湖上的话说,我找到了圈子里的人了!我也曾经去他家拜访过他。毕老师给我的印象,随和谦恭,平易近人,衣着服饰,得体平常。以前刊发的几期《扶风文艺》毕老师都给我补发了。
接着通过了解得知,毕林飞老师是:我县召公镇人。西安电力学校和西北电业职工大学毕业生。1981年分配到宝鸡县电力局。1999年从宝鸡县供电分公司调回家乡扶风县电力局的。原为县电力实业开发公司生产副经理,现为县电力局安全管理员。原为工程师,现为高级工程师。业余爱好文学艺术,发表过数千首(副篇)文艺作品,获得过国省市县各类文学奖60余次。
这就是毕林飞先生!扶风文化界的排头兵。有同行称他是扶风文化界的“老黄牛”。最近出版的《千年圆梦》,沉甸甸的一大本书,都有压手的感觉。收集、整理、编排,那是需要时间的,这要付出多少心血!用农村人的话说,弾棉花的娶了个老婆,不是一弓儿来的!
我们不迷信马户,不崇拜又鸟!我们只敬仰那些默默埋头苦干为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爱岗敬业的奉献者。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毕林飞老师就是扶风县文化艺术界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的践行者。他近20年来编辑出版的13期《扶风文艺》和多套专集就是最有力发佐证。农村人有一句口头语:人不服人是增怂。口说无凭,事实胜于雄辩。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2015年,因为我错过了征稿时间,我得知毕老师正在编撰《扶风年俗》一书,随后把我的一篇关于年俗的散文《给娃赎身》补发过去,毕老师收编入册,给本人很大的鼓励。
在学会扶风文艺群里互动,毕老师也给本人以鼓舞。记得群里有争论,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老师随即表态支持鼓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真正让我感动动容的是2022年春节后毕林飞老师为我编辑本人文集《仰望乔山》一书时的那段日子。
文稿是我粗略地分门别类组织在一起的,用微信发给毕老师的。我原以为他会按题目进行编排,后来才知道毕老师是逐篇阅读校正的,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毕老师也查出原作者和词牌名。更让人感动的是毕老师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记得有一个晚上三点多我的手机响了,原来是毕老师打电话询问我在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座谈会上的发言日期和刊载日期。我说毕老师您现在还没有休息吗,熬夜是很伤身体的。毕老师回答是,没事,你睡你的吧。
毕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文友热情、诚恳、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和感动。从他所写的序言就不难看出,他对文章的点评一针见血,贴切到位,对不足之处也婉言道出。在这里再次感谢毕老师为本人的习作文集所写的热情洋溢的序言。
书出版了,拿回来了。我看着书的封面,我无助!在自责!我懊丧极了!(这里省去109个字)几个月了,我不敢见毕老师,没有勇气把书给毕老师送去。
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去年国庆节过后,我精心准备了一箱自产的苹果,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毕林飞老师的家,毕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说:“毕老师,实在对不起,由于你知道的原因,我都不好意思来见你……”毕老师习惯性地一摆手:“你不必自责,完全可以理解。书出版印出来就好。”我把准备好发一本书递给了毕老师。毕老师高兴地翻看着:“很好!印的还不错,处理得怎么样了?”我一边回答毕老师,但心中对毕老师的敬重之意油然而生,格局大的人就不同凡响!
网络上有流传着一句话:跟着蜜蜂寻花朵,跟着苍蝇进厕所。和谁为伍很重要。我相信,扶风县诗联学会在毕老师的团队带领下,将是周原大地上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附录1
◆人也文也
——陈天林先生诗文集《仰望乔山》序三作者/毕林飞
认识一个人,说容易也很容易,说不易确也不易。我认识陈天林先生,那还是2013年春季他入会的时侯。之后在编辑会刊时只读到过他的一些诗作,在学会活动的时侯有过接触,而对于他的其它作品却一无所知。真正认识人,不但要认识外表,而且要认识内心。陈天林先生一表人才、风流倜傥,身高与外相极其相配,看似男人中的佼佼者。先生长我7岁,他的人生较我成熟不止7岁。2021年末,陈先生电话说要出本书籍,让我为他编辑并写个主编寄语,看来他是老早思想好了的,我也就欣我都答应了,因为他是我的会员。当时较忙,答应过完春节编写。这不,近半个月时间,我认真地读完了这部14万字的文集。寄语写成后,我感觉说得有点多了,就改成了总序。其实我应该称他为老师,本作只所以称他为先生,只是为方便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文化人读其书籍而已,并无傲我之心。整整7年,我还没有真正地认识他。真正地认识他,也就是读了他的这本书籍初稿之后,对他有了很深刻地印象,正如他的妻子豆乃云对他的认识入木三分、说他的从文之路如数家珍!作为一个文化人,认识他,主要应看他的作品。认识他的目的,也想从中汲取一些有价值、有教益的元素。看着他这洋洋洒洒10多万字的作品,我们从中能汲取到哪些可借鉴的元素呢?
其一: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像前二章的诗歌部分,按我的标准说,艺术性虽不算很高,但思想性却不是太低。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自由诗,他能以极高地热情,赞颂扶风、歌唱祖国、褒扬党和政府的丰功伟绩,同时又对身边的亲友、文友进行鼓励,咏古叹今,无所不及,且对诸多事物富有真情实感。如一首古风《六月飘雪》,表面写的是非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他给这种现象赋予了人的感情,把六月的雪与人间的冤案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申张正义的激情,诗句道:“庸才狗官若当道,可怜百姓没青天……有朝一日放歌喉,天下无贼是夙愿。”又如一首自由诗《农民》,把农民的心理、感情和贡献写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是他最精彩的一笔。其诗道:“怀抱着黄土/头顶着月亮/柴米油盐全装在心里/账目写在眉毛上/几代人相袭的饭谱/菜单在耕地上成长/茄子一行/豇豆一行/韭菜拌大葱/清白得跟自身一样/载负着大船小舟/双手托起了太阳/悠悠历史长河/在他们脚下流淌”。他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和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农民的感情深不见底,《农民》就是他的生平。其二:用故事表达自己的心愿。读了陈先生的作品,感触最深地就是他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才认识了他,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对当地当时的故事了解得十分透彻,才写出了真正感人的故事。典型的是《杨贵妃外传》,他写得头头是道。在他的笔下,杨贵妃在野河山长大,是真正的扶风之人,后来出脱为美女,当了皇帝的妃子,世称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中被逼自缢。后来所发生的还世、取土等情节,我作为扶风人也从未听说过。但在他的笔下,写得神乎其神,给冤魂一个合理的说法。他的这些编写,我是十分佩服和赞赏的。再则,《也说女皇武则天》也写得引人入胜。武则天和武则天的为人、作用,恐怕每一个文化人无所不知,所以他“也说”,也说得与众不同,看出了男尊女卑时代的悲哀。而她是个女人家,能在那个社会成为一国之主,那应该是十分肯定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男性主宰封建社会,武则天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其历史意义不在于为帝,而在于女人也能够左右权力。还有那个1万4千多字的《王平善奇遇记》,写得神秘离奇、迭宕起伏。故事塑造了一个穷困秀才通过大考成为一名大学士,在其赴考途中,巧遇晶莹、晶紫姐妹以及钦差甄新仁,道出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人性。王平善做梦,被海角府知府判定成冤案,却由晶莹、晶紫化作的苍蝇解救。晶莹、晶紫在他的笔下是转世为猪、苍蝇的恶人,是神话了的人。甄新仁却是一个见权巴结的势利庸官。众多大臣又是谄媚皇上的昏官。离奇的故事,道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心态。只要认真去读,会有诸多体会和感慨。再如曹操、雍正、慈禧、党阁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被他写得富有特色,不再一一赘述。其三:用美文表现自己的感情。散文《仰望乔山》,他认为是本书的重头戏,因为他写的是扶风的山、扶风的水、扶风的景、扶风的人、扶风的故事、扶风的过去、扶风的现在。文分四大段:第一段写了东观山、中观山、西观山之景和三霄(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的故事:第二段写了发生在这里的西周灭商历史《封神演义》和唐代美女杨贵妃在此成长的历史。第三段写了现代英雄人物魏四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的英雄事迹:第四段以大量文字回忆了在这里做山庄的史实,表述了山庄为人们生存做出了贡献。乔山就是高大的山。高大的山就须仰望,仰望才能看得清它的真实面目,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其四:用文学赞美风流人物。在他的9篇报告文学中,最数首篇《拜谒南京中山陵,亲人幸会石头城》。此文描述了他在南京拜谒孙中山陵题诗时遇到了一位女士,之后就有了“非常欢迎”她、“非常感谢”他。多年后由香港资深媒体人古广祥先生无意中与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交谈,这一谈就谈出了名堂,他遇到的就是孙穗芳女士,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骄傲和离奇的一件大事,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无尚光彩。诸多篇幅是描写奋战在农业一线乡土人物,他们既普通而又有贡献,诸如樊凤岐、陈焕林、王龙科、王宗合等,这缘于作者就是生活在农业一线的一位农民作家。尤其那篇《寺背村的队长老焕》,他从17岁到70岁,为寺背村奉献了一生,这种精神是大公无私的,却是无人惦记的。只有作者老陈记得,因为老焕是老陈的胞兄。人情、亲情、公情、私情集于一身,却不见得有唯私的感觉,我们大家不妨也写写自己亲人的成就吧。未谈到的散文、杂文及其它作品,篇篇都有他和它的意义,此不再多言了吧。作为主编,我是认真地逐字逐句进行阅读,修改了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繁体字、分段,且仔细编排、分类,不足之处肯定还是有的,这是我从事编辑16年来总结出来的,请大家读后能提出宝贵意见。愿陈先生能在有生之年更上层楼!陈先生其文如此,其人亦如此。此文虽不达人意,权且为总序(寄语)吧。2022.2.18(周五.雪转阴.扶风县上品斋)
附录2
宝鸡市楹联学会2013蛇年春联大赛应征之作:
文/陈天林
1,钓鱼岛是中国固土,中国梦乃民族之魂
2,百年抗倭寇心中伤痛尚抚平
今保钓鱼岛狼烟岂怕又再起
3,传说西观山三肖驾祥云
美谈渭河边太公垂直钓
4,炎帝陵朝拜祭先祖
周公庙上香佑子孙
5巧迁新居,为宅第落成而作;
座西向东门前公路四通八达
天南地北炎黄子孙振兴中华
6,为长子新婚而作:
西北汉子跨长江娶回楚鄂佳丽
江南淑女过黄河嫁给秦陕才俊
(注:过黄河,跨长江,取自〔农业发展綱要六十条〕)
7,为次子新婚而作:
众里寻她千百度一三五年陕豫川皖踏遍铁鞋天下何处有芳草
且看灯火阑珊处妙龄红颜临家女孩相见恨晚终成眷属结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