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又是一个思念父亲的中秋节》作者:高新文
颂中华顾名思义,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好河山,我的老父亲是中国十四亿人口中的普通一员,他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儿子孝顺感恩,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当大力弘扬这种美德!并且把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到中秋分外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遥望满天繁星,不禁再次想起已逝的父亲,遥望那轮当空的皓月,如同看到父亲慈祥的脸庞,当月辉洒进窗台,同时也洒在我疲惫的身上的时候,仿佛又回到父亲温暖的怀抱,顿觉温暖无比。看着餐桌上我们家乡味的五仁月饼,却看不到我那朴实善良的父亲。
我的父亲高清林,因病于2006年离世,终年78岁。1990年以前,我家住在洮南市东升乡兴泉村,1991年搬迁到洮北区东风乡工农村,我父亲没读过书,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是一位纯朴的农民,打我记事起,他每天都在干农活,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为养家糊口操劳。
我家十二口人,祖父母年迈失去了劳动能力,父亲在生产队劳动,母亲料理家务,我是家里的长子,总共姊妹八个,都处于学习读书年龄。

我们国家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个时期的农村,还是大帮轰的劳动模式;父亲在生产队是赶大车的,去乌兰浩特市为国家送公粮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父亲身上,交公粮那天父亲天不亮就会起床,穿上带有补钉的空心棉袄,裤带是麻绳搓的,脚穿絮有苞米叶子的牛皮靰鞡鞋,头戴狗皮帽子,手戴棉手套,为了能节省下6毛钱的差旅补助费,父亲从家里带上苞米面大饼子和芥菜疙瘩咸菜,因为乌兰浩特市离我们洮南市东升乡往返60多公里,所以,父亲交公粮的马车中途需要休息,各村交公粮的大车,都会到大车店歇歇脚,给牲口加喂饲料,这时候父亲会拿出揣在怀里的苞米饼,在大车店的炕洞里热乎一下充饥,再向店家讨些水喝,这样一来不但节省了开支也不会饿肚子。
由于常年在农田劳作,父亲他双手上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到冬天手就会裂开好多口子,一不小心裂口处就会流血,父亲从来不吱声,抹点猪油缠上白胶布继续干活。每次看到父亲那双手,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内心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让父亲过上好日子。

父亲为人敦厚善良,并且尊老爱幼,每次出差进城回来,都要给我祖父母买斤炉果,几块冰糖、还会特意买几个我们河南家乡味的月饼,现在一说起我们家乡的月饼,就让人馋得流口水,圆圆的月饼上不但有唯美的月宫图案,还有几颗栩栩如生的星星,咬一口满满的五仁味香气四溢,青红丝和冰糖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至今难以忘怀。
父亲不但孝子,还是一位高情商的男人,他能体会到我母亲料理家务的辛苦,劳动一天的父亲到家后,不是挑水,就是打扫院子,还会把家里小菜园的杂草处理干净,该浇水就浇水,该施肥就施肥,以减轻我母亲的负担。
而且,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对我们姊妹八个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他经常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业有成了为祖国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也能增加我们的收入改变家人的命运。虽然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那朴实无华的语言至今未曾忘记,

我家搬迁到洮北区东风乡工农村后,那时父亲己经年近七旬,我祖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姊妹八个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教员,有的是工人,有的开超市,也有的成为运输专业户,先后成家立业。可我父亲每天仍然坚持劳动,赶着毛驴车到处捡柴火,然后拉到柴火市场卖,我们都说让他休息,家里不缺他那点卖柴火的钱,他打心里不高兴。他说:“我能干就干点,你们姊妹几个结婚生子,用钱的地方多。”

2006年,我当时任大安市委书记,由于常年工作忙,以至于父亲病重住进白城中心医院也不能在身边伺候,都是我弟弟妹妹们护理,父亲从来没有抱怨我不去看他,反倒一再叮嘱弟弟妹妹们不让告诉我,怕影响我工作;后来我知道了,利用回白城开会的机会,散会后到医院看父亲,到病房不足十分钟,他就赶我走,说他没事,让我赶紧回大安,别影响工作。看着父亲瘦骨嶙峋的身体,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恨自己不能在床前行孝,没办法,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怕父亲看到我流泪难过,我强忍内心的疼痛匆匆离去。
回大安的那天夜里,父亲走了,临终前,他跟我弟弟妹妹说:“这回再也看不到你们新文哥了。”我尊敬的父亲走了,临终前我和父亲没说上一句话。这是我一辈子永久的痛。
这么多年过去了,对父亲的那份思念有增无减,每到中秋都会到父亲墓地看望他老人家,并且带上他爱吃的月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我的好父亲,我心中伟大的父亲,您安息吧!您的养育之恩,孩儿铭记于心,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