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怀可亲可敬的克明兄
文/史会生
惊闻王兄克明溘然长逝,如五雷轰顶,似乱箭穿心。静夜沉思,痛彻肺腑,暗自落泪……
往事依稀,历历在目,千言万语,道不尽对克明兄的怀念。
克明兄生于1947年,卒于公历2023年8月28日,扶风县午井镇大官村人。1966年毕业于扶风高中,随后回乡在本村科研室工作。由于他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克苦钻研,没几年就把科研室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绩突出,受到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肯定以及村民们的褒奖。七十年代初,我县农业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兄弟地市、县纷纷前來学习,特别是全县的油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更为优异,总产量年年攀升,其贡献有目共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特别关注和重视,中央新闻记录片以“黄花万里”为主题,特别报道了我县油菜丰收的景象以及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当时的克明兄做为午井镇的油菜员,为扶风油菜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一九八三年,县委、县政府为了培养业务骨干,全面开展強化粮食管理工作,在全县名乡镇的油菜员中选拔了一批业务精,懂技术的一线工作者,补充于县粮食系统,使其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此克明兄便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县粮食系统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数十年如一日直至退休。
克明兄生就个性刚毅,爱憎分明,胸怀赤诚之心。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更是体贴入微,一丝不苟。当年他从乡镇调入县城关粮站工作时,周围的人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神。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都过得较为拮据,饮食结构也普遍单一,人们就是想改善生活换换口位吃点大米或富强粉,也得凭票购买才是,如果能在粮食系统工作此困扰就可得到缓解。正是这样,克明兄在县城关粮站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专门申请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为乡下年迈体弱的父母购回了5斤优质大米,以此來教敬老人,想方设法为父母改善生活。不巧的是正赶上三夏大忙龙口夺食的季节,他的妻子只顾急于抢收抢种,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因故而托延了此事,克明兄闻知大发雷霆,黑下脸训斥妻子,使得妻子一时半刻下不了台,丝毫不给其解说的机会。多亏了父母出面,道出了事情的來龙去脉,他的气才消了大半。后來此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克明兄长期以來不遗余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孝敬老人方面留有很好的口碑,然而,他对街坊邻里更是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大家常常把他当做自家人來看待。谁有了心思,谁家有了矛盾,都要给他述说以请求他的帮助,就连村上谁家要过红白喜事都要邀请他來掌事。人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克明兄的一言一行和所做所为,与村民们已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和特殊的感情。他在患病期间家里就没有断过人,有本村的、邻村的父老乡亲,甚至有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老人也专程前來看望病中的他。克明兄一生守家风传祖训,尽孝道,亲历亲为,为后辈人做出了表率。他的三个儿子个个成才成器。兄弟三人在父亲病入膏肓之时,日日夜夜床前坚守两月有余,谁也不愿离开。笔者做为三个孩子的长辈也深受感触,并安慰着对孩子们说:“你们弟兄三人的所为和行动,给你爸争气了、争光了,他的一生没有白活”。长子眼含热泪深情地对我说:“我爸这一生历经坎坷,风风雨雨几十年,还没有真正享我们下辈人的福呢,年龄不大丢下我们急匆匆地就走了……”。此间眼圈湿润的孩子沉默片刻,又鼓起勇气对着我说:“叔!人如果有來生的话,下辈子我们还要做爸爸的儿子”。面对孩子动人的言语,我一时心潮涌动,感慨万千。回家后已是夜深人静之时,但心绪却久久难以平静,不免疾书奋笔,以拙诗浅句倾诉衷肠,以表对克明兄的缅怀:
王兄远去再不归,
痛彻心扉泪湿衣。
孤星残月各一方,
袅袅香炉寄哀思。
雨夜愧忆昔日事,
久付心血汇流溪。
年少先觉父母恩,
亲力亲为众口碑。
淳朴宽厚怜同室,
至亲手足唇齿依。
家风家训忠孝义,
重病床前子惋惜。
兄随祥云驾鹤去,
蓬莱仙境享安息。
愚弟:史会生叩拜
二零二三年九月三日夜

本文作者史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