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登秋塬
吕仲乐

秋来登高平野望,
岁稔笙歌处处闻。
沉吟《黍离》觉寥廓,
轻舞《霓裳》醉古今。
鸿雁长飞谁寄意?
果香馥郁不解酲。
国史回读热肠痛,
黑土一攥血淋淋。
最近火遍全网的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和新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都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世情颠倒下才华无处施展的愤懑。
罗刹国里常颠倒,马户又鸟据要津。莫道刀郎出刀狠,只为高台妖雾浓。画堂登猪狗,鞋拔作如意;勾栏扮高雅,公公好威名。在蛇鼠一窝的苟苟营,纵然你是“美丰姿少倜傥华夏的子弟”,一旦“龙游险滩流落恶地”,就只能屈沉寻常巷陌,静看万马齐喑。欧洲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语言可以扭曲现实”。然而唐代古文家韩愈说了,“物不得其平则鸣”,文艺是要“去蔽”的。粉饰太平不一定是艺术,但揭示社会真相一定是艺术。不信?那你去找一下被鲁迅痛斥为“速朽”的文章读读。
《长安三万里》给人的观感没那么压抑错乱,毕竟那是盛唐。群星闪耀,才情勃发,文人士子都渴望建功立业。帝国繁花似锦,人心一片昂扬。
然而,在大唐盛世的花团锦簇之下,隐藏着可怕的撕裂。

门阀制度,发端于西汉察举选官制度,兴起于东汉豪强,成型于魏晋士族集团,到初唐虽经科举制打压开始瓦解。但关陇集团和崔、卢、李、郑这样的山东士族仍然长期垄断社会资源,挤压着庶族寒门的阶层跃升空间。到盛唐虽大行科举,但与“门荫”制度并行,因门第观念深入人心,加上权贵把持,科举选士几率极低。高适、杜甫参加过科举,皆未及第。李林甫当政期间,有一年科举竟无人被录取,唐玄宗得到的汇报是“野无遗贤”。李白出身商人之家,属于不得参加科举的“贱户”。总之,大批青年才俊只能如杜甫诗中描写:“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苦苦等待获得权贵青睐。
高适的祖上荣光不再,科考不中,报国无门。李白诗才勃发,但接连拜谒显贵没能受到举荐,壮怀难酬。于是,铁哥俩的个人奋斗与大唐王朝的历史跌宕相裹挟,构成了《长安三万里》的叙事主线。
高层浮华迷醉,文恬武嬉;底层才智难伸,潜流涌动。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而与之形成巧妙照应的,是高适的沉稳踏实与李白的飘逸狂放。俩人性格取向迥然有别,但都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也恰好形成艺术映衬,相映增辉。

来自底层的力量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就如练武之人讲究下盘的稳劲一样,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在遭遇惊涛骇浪时稳定大局的“下盘”。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高适二十岁就赴长安求仕,渴望“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途中偶遇李白捉贼被误会而枪剑交锋,在弄明事由后两人合力杀贼并结为知交,故事由此展开。
高适到长安才明白“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渤海高氏已经败落,年轻木讷的高适根本入不了门阀观念依然浓重的上流达官贵人的法眼,他只好返回梁园躬耕读书。主创者为了突出高适出身将门却勤勉读书的沉稳性格,着意塑造高适说话结巴、读书需要听童子诵读才能记忆的笨拙形象。但正是高适的沉毅敦厚让他代表了大唐王朝最终要倚重的稳定力量。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青壮年时代的高适一直在底层磨砺,关注大唐边疆战士,总想凭高家枪法和胸中锦绣从戎入幕,建立像祖父那样手擒敌酋的赫赫战功。在《塞上》诗中他写道:“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大唐在歌舞升平之中,整个社会制度的撕裂和观念的撕裂即将引发危机,但人们迷醉于“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世畅想中,很少有人察觉。电影着力以李白行踪表现了大唐的盛世歌舞,京城岐王夜宴,扬州裴将军舞剑,李白沉浸在美酒与舞姬之中展示诗才,甚至记不起与高适的约定和承诺。而高适的眼光却紧盯着盛世的另一面:塞北的驿站外,兵丁们满头华发还要远赴边境,为他们送行的只有风雪里的一根孤笛。电影穿插高适投军的桥段,艺术再现了《燕歌行》描写的边关现实:“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幸亏那是自信包容的大唐,由初唐到盛唐的文治武功卓有建树,统治者的雄图伟略激发了全体国民强烈的民族自信,整个社会都奋发进取,诗人们大多志存高远。然而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剧中还有王维、杜甫、裴将军、裴十二、孟浩然。
剧中,裴十二施展剑法击败高适引以为傲的高家枪的桥段,让人喟然兴叹:才华,像灿烂星光那样令人仰望,但现实,却又令多少豪杰气沮。高家枪报国无门是因为权贵倨傲短视,裴将军只能以剑舞娱众是因为李林甫弄权排拒,那尽得裴家剑真传的裴十二呢?一个女子的剑法才华又当如何?以此推想,大唐群星璀璨,志意获骋能有几人?唐王朝不断开疆拓土,是不是就是为了盛放大唐子民满溢纵横的才华呢?

“好好好,原来无论是剑舞,还是破敌,剑法都是相同的。”主创者借李白之口点题,“我也懂了”,高适回应。应该说,高适懂得的,远不止于此,否则就难以成就日后封侯拜将的高常侍。
大唐到玄宗朝已历经百余年励精图治,国威赫赫。唐都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中心。但同时,契丹、奚族、女真以及女真的后裔满人不断从东北崛起,北方有回纥,西南有吐蕃、南诏,都威胁着王朝边境。《论语》中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但唐玄宗缺乏像唐太宗那样兼容胡汉的气魄,受惑于宦竖和权臣,对帝国的撕裂毫无察觉。于是,安史之乱来了!

此时的高适已经52岁,实际生活的磨炼和底层视角的洞见使这块朴拙钝器顿然豪光显露。高适49岁入哥舒翰幕府担任掌书记,潼关之战时他以正八品上监察御史的身份与哥舒翰独撑危局。随后潼关沦陷,唐玄宗仓惶西逃,在所有人都面临的重大历史转折点,高适的沉毅性格和政治远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潼关战败,将卒溃散逃命,久居长安的诗人们慌不择路,李白南逃庐山,王维等名诗人被迫出任伪职,杜甫则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
只有高适,他匹马狂追,赶上唐玄宗车驾,向玄宗痛陈潼关战败的原因,高适从此得以受重用自然是理所当然。电影以云山城之战表现了他的军事谋略,对于一位渴望杀敌报国的边塞诗人来说,能够守边平乱,力挽狂澜,自然是此生无憾。旧唐书称高适“君子以为义而知变。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电影播出,人们多瞩目李白,有人甚至批评影片有抬高高适而贬抑李白之嫌。这当然应该理解,诗酒芳华,文采风流,李白的浪漫气质集中了人们对盛世美好精神风貌的超验感受,谁能不喜欢呢?
然而,雍容华贵的盛世牡丹是丰厚给养喂出来的。家园需要建设,边疆需要守卫,盛世繁华要凝结多少代人的卓绝努力啊!李白倜傥洒脱挥金如土,背后有身为富商且爱子心切的老爸,可高适呢?
是不是唯有高适的沉毅稳健,才能成就李白的飘逸狂放?
到最后,动乱虽已结束,但山河凋敝,人民离散。王昌龄、李白、王维都已离世,盛世繁华不再。故园破碎、老友零落的高适对小书僮说:“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编创者以中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高度定位影片格局:以文治传承文脉,以武略守护家园,梦里“长安”,依然是唐代诗人和后辈共同追求的理想。

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必然是生机盎然的。上下气血畅通,阶层流动自然宽松,生生运化机能健全,基层生态良好,——这是社会稳定的“下盘”。
影片结尾,高适踏上重返长安之路,极具象征意味:为什么是高适?
作者简介
吕仲乐,原名永伟,笔名仲乐,河曲人氏,受聘赴蒙,准旗任教。联手同道,创办悦读社,开设公益讲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大学》《论语》等文化经典,品读四大名著,引领社区阅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起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