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追忆
文/许兆河
有一种记忆叫牵肠挂肚,有一种回忆叫刻骨铭心。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诗歌启蒙老师昌政!
——题记
生命并不是以肉体的死亡为终结,有些生命,会以各种形式留存。譬如迄今两千多年的孔子老子,还有历史长河里的许多伟人名人,至今都活跃在文化人的心中,成为一颗永恒的星星光耀宇宙苍穹。
在我的文学履程中,有一颗星辰永远不会烬灭,虽然他五十六年的人生历程短暂而令人遗憾,但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路程,他就是昌政,时间经不起消磨,转眼间他已离开我们四个年头了。
往事历历在目,多想让时光停留在十年前,可以每天追逐着他的目光,在“诗三明”论坛漫游,在詹老师的引导下领略诗三明的一道道风景,常常在子夜过后,还能见他孜孜不倦地点评诗作,那时还没有微信,网友交流主要靠论坛。在詹老师的主持下,诗三明一度成为最活跃的诗歌论坛。而我与詹老师的交往,正是因为有“诗三明”这个平台。
我常在那里发贴,但写现代诗不是我的强项,也没有几首差强人意的。那时《三明日报》的《怡园》版有一个八面来风的版块,发表的是各地诗友的来稿。除了专门邮箱的投稿外,昌政老师还会从“诗三明”中选稿。我的一首“梦泊秦淮”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在点评中对这首诗给与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虽我三校其稿,还是有缺憾,最后还是在昌政老师斧正下发表在怡园版。后被选入他主编的《三明诗群》。他就像是光明的火炬,一直指导着我学诗的方向。最难忘的是有了微信后,他组建了“三明诗歌驿站”,从此,三明诗群的诗友有了一个温馨的交流平台,也有了一个活跃的家。
那时微信还没有三明古诗群,三明市诗词协会也还没成立。我常常在三明诗歌驿站贴一些古体诗歌贴子,为了大家交流的方便,詹老师又专门组建了“三明诗词高地”微信群,正是本群的建立,便笔者有机会结识一大批活跃在三明的诗词宿将。潘文轩,李国梁,李廉德,吴松,曾齐禄,涂禹川,陈金清,吕文芳,游生忠……在这些诗友面前,我就是小字辈。感谢昌政老师的牵线搭桥,使我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因文结缘,而成为志同道合的诗友。与老师们的酬唱,也成为我日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将另文专述与各位老师的交往故事。




几面之缘因文生
除了网络上日日相交往,我与昌政老师并没有几次谋面,所以每一次的见面都印象犹深。第一次接到他的电话大概是2015年前后,他刚好来宁化出差,忙里偷闲和宁化的几个诗友约会,原想找个相对高档的酒店聚聚。他说不必了,找个偏僻点的排档就可。于是我们选择了宁化西门的排档店,特意选了个临西溪的桌位,夏夜里可见满天的萤火,还可听见西郊的虫唱,灯光投射在浅浅的西溪河面,泛着点点粼光。宁化城区的鬼叔中,浪发上的火花,离开,惭江,李太黑听说昌政来了,无一缺席。排档里没什么高档菜肴,无法是炒田螺,炒大肠,卤鸭头之类,诗人聚会,并不过度追求菜的品位,酒也是普通的啤酒。就着啤酒谈诗,谈宁化的人文,看得出昌政对宁化历史上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钦慕。言谈间透着真正文人的儒雅气质。虽只初见,却能让人感受他的亲和。
第二次与昌政见面是明溪县寒江雪老师组织的常坪采风。除了宁清归三县外,三明,永安,大田,建宁各地诗友都有参加,印象深刻的是市文联主席莱笙,还有市作协的几位领导昌政,林域生,还有三明学院的柳传堆老师等。这是一次隆重而盛大的聚会,与会诗友不仅留下了歌咏常坪的诗作,还促成了明溪滴水村落的形成,寒江雪老师当仁不让的成为滴水村落的村长,从此,明溪诗友有了一个独立的诗歌之家,在三明文联,三明诗群几位老师的关注下,成为三明诗群麾下的一个光彩夺目的诗歌协会,滴水村落历经七年的经营,一大批明溪诗友脱颖而出。当滴水村落第一部合集出版时,昌政老师还亲自写了序言。记得常坪聚会时,昌政老师饶有兴致的了解了当地淳厚的民风。印象深刻的是东篱下醉明月为昌政老师倒酒娘的情景,我们开玩笑叫她模仿新娘子为客人倒酒,羞得她红朴朴的脸上笑靥如花。
最难忘的是2017年在家乡举行的元仲文化节,也是纪念泉上先贤李世熊诞辰415周年活动。当我们向昌政老师发出邀请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还充分地准备了下午的讲座,说实话,他比我们家乡人更了解我家乡名人的事迹,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三明日报》推出了《李世熊:节炳千秋,泽被一方》的专题。使得这位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文化名人经由他的文笔而得以传承。对于李世熊的事迹早己了然于胸,他几乎不用看稿,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就把李世熊先生的事迹推介给在场的学者专家。那次活动,还有来自江西的几位易堂九子的谢帆云等几位专家,龙岩学院的兰寿春和张风英教授,提升了活动的品位和规格,原计划前来的几位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因特殊情况未能成行,让我们留下很大遗憾。我陪着昌政老师等一行学者先后参观了茶头窠,圃珖岩,檀河故居,泉上土堡,言谈之间对昌政老师的博见和虔诚充满了敬佩。只有真正的文化人才能从骨子里展示对文化人的膜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底层文人的 悲鸣
--浅评《诗人的来信备忘录》
文/许晓鸣
长期凄迷于诗人的大众化还是小众化的争辩。读《诗人的来信备忘录》,更为诗人的韧性和追求所感动。一个“为五毛钱的入厕费/跟门口的大妈理论了许久"的人,其物质生活的状态可想而知,这便是社会底层的底层的精神状况最真实的显现。而接下来的呈现,让人惊异甚至震撼。这样一位住在拆迁街区的底层人,竟然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加缪和特朗斯特罗姆在诗中绝不是两件可有可无的道具,看似随意组装,实是精心构设。一个是哲学家,一位是著名的诗人。能够让精神上停留在如此高的境界的人或许也是学者级的层面上的人吧,这无疑将悲痛的裂口撕得更大更伤,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透,不知是否有更深层的蕴含。人到中年的人,几乎没发表过作品/更别读得奖/这是否是对当前诗坛乃至文坛乱象的绝妙讽刺,也是对诗人(一般知识分子)现状的悲悯。而标题的寓意也比较凸显,试问,若非诗人的同道中人,又有哪些诗人会为一个素昧平生者写信。所以本诗更像是诗人为一个阶层的人的悲鸣。这世界如果有一个穷死的文人,一定会有九个是诗人,这是社会的沦落,精神之殿的崩溃。
注,在全民读书日,昌政老师发起的《三明诗群围攻一首匿名的诗》活动中,我快速写出的感触。发在中文转播。
浅读《我愿意告诉你的部分》
文/许晓鸣
朦胧诗的美,在于她的朦胧,在于解读时的多维性。就像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的《无题》,历经千年,仍有人在为其主题而争论不休。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诗歌,最忌那种浅白如话,清淡如水的东西,一首好诗,或者以内客取胜,或者以主题取胜,或者以技巧取胜,而一首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达上等的诗歌,无疑能获得阅读者的青睐。朦胧诗的美感在其含蓄蕴藉,多用隐喻,象征或暗示手法。但不要以为含蓄就是晦涩,那种拒读者于千里之外的诗歌,不能称之为好诗。
套用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朦胧诗的解读,也是有一千个阅读者,或许有一千种理解。但最上等的阅读者一定是最契合创作者的心理的,不仅仅要读懂,还要抵达创作者的预设高度。而过度解读或误读者,对创作者来说都是可悲的。要像俞伯牙那样闻弦歌而知雅意,绝非一件易事。
本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句,其表达出的意蕴却比较丰满。有人猜策出自女诗人之笔,因为它的表达很委婉细腻。但是我觉得未必,诗人在表达情感时都有共性,因为诗人都具有感性和理性的一面。易感是诗人的特质。
第一节:总是要等到枫叶红了/才想起来要去看你/
为何要等枫叶红了,才想起看你?
枫叶红时,秋天到了,文人都好悲秋,所以秋愁,悲绪接踵而来,寂寞孤独因之产生,这是一种自遣。整首诗更像表达出一种单相思而产生的特定情感。那种期盼,冲动又焦渴的心态,在第二节里有很好的呈现。失去孤注一掷的勇气,到底想说明什么?越是追求得迫切,越是怕失去,怕表白。这也许是天下患单相思者共性,从来感情都是最折磨人的。当然,除了感情,对任何事物的专宠,也是同理的。
附作品3:
我愿意告诉你的部分
作者:匿名
总是要等到枫叶红了才想起来要去看你
原谅我的犹疑
失去孤注一掷的勇气
一个巴掌拍响 疼
多像寒冬钻进领口的风
我承认,这一生
我只钟情于一件事物
像田野上的一株小雏菊那样孤独而倔强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