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气与阴阳平衡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归纳。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性的、机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机能衰减的等,都属于阴。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组织结构时,是按照大体部位来划分的,具体地说就是: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背部属阳,体表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按照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所以古书上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变化时,与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衡所致。身体出现偏盛或者偏衰,都会导致疾病产生。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是“正气”和“邪气”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抗病机能的“正气(真气)”和致病因素的“邪气”,相互作用,互相斗争,此消彼长,才会形成身体病变,这就是医学上的阴阳学说。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有阴精与阳气两个部分。阳邪致病,阳盛阴伤,就会出现燥热之症;阴邪致病,阴盛阳衰,就会出现寒冷之症。阳气虚不能制阴,就会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之症。
老中医在诊病时候会告诉你:阳气不足属于“阴症”,阴精不够属于“阳症”,即外在的,发热的,有实感的属于阳;内在的,发寒的,有虚感的属于阴。判定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病,首先要分清正邪之气,阴阳之别。看人颜色鲜明者属于阳,晦暗者属于阴;听声音洪亮者属于阳,低微断续者属于阴。阴阳失调状况下,阳气盛阴气衰,出现热实之症,练习气功时候,要注意意守涌泉,气往下引,采用泻字诀;如果阴气盛阳气衰,出现寒虚之症,练习气功时候,就必须注意气往上引,气贯丹田,采用补字诀。因此,气功锻炼不仅能扶正祛邪,而且能调节阴阳平衡,增进身体健康。
第九章 放松功的练习方法、适应病症及注意事项
放松功是静功的一种功法,就是通过呼吸时候的内心引导,有意识地让身体各部位放松,逐步将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解除精神紧张状态,排除一切杂念,同时使注意力逐渐集中,安定心神,从而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防病治病。
放松功对于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肠胃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症,心脏病等)均有一定疗效。
练功方法:
(1),姿势:一般采用仰卧式,侧卧式,平座式,靠坐式。
(2),呼吸:自然呼吸法。
(3),意念:有三线放松法,部位放松法(分段放松法),局部放松法和全身放松法(整体放松法)。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
(4),注意事项:练功前,要思想集中,情绪安定,宽衣解带。选择空气流通,环境安静的场所。练功时要排除杂念,尽量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才能获得最好的练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