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讲

第六章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既可分又不能相离,在人的生命体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是通过营气的作用,将脾胃吸收运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质,上注于肺脉,与肺气相合而化生。形成之后,又与气一起沿着经脉流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都是脏腑之气发挥作用的结果。可见血在自身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气能生血,行血,又能摄血,所以说“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说明血是在气的推动下循环运转的,也说明了“气是起着血之帅”的作用的。但另一方面,要使全身的气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体各部分能充分地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赖血来充分供给营养,所有才有“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血相依:气与血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并且互相为用,周流全身,运行不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人的生理活动和生命过程。所以,古代医书上常说:“气血瘀阻,病由之生,气血通则病自愈”,如果“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由此可见,气与血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对人体生命的维系是何等的重要,对人的生存发挥的作用是何等的伟大!
第七章 气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学上关于脏腑的理论,被称为“脏象学说”,这种学说将人体内部分为脏与腑两部分,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化生和储藏精气的是五脏的功能;消化水谷,传送糟粕的是六腑的功能。古医书上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是五脏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区别。
脏腑功能的产生,主要依靠脏腑之气。什么是脏腑之气呢?脏腑之气,就是真气通过经络输送至脏腑而发生作用时的气。真气不足,脏腑之气自然虚弱,而脏腑的生化传递功能自然相应减退,甚至停止工作。不消化,不排泄,就是这种状况。
如:心气不足,就会出现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夜不能眠,虚寒多梦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昏睡,昏迷,痴呆,狂躁,妄语等精神失常状态;
如果肺气不足,会引起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气虚,使人体出现困倦无力,气虚气喘,虚汗淋漓等症状;如果肺气运行弱,水液调节失衡,就会形成腠理汗液闭塞,出现水肿,大小便不畅,尿少等症状。
脾气不足,“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的是清气(水谷精气),胃降的是浊气。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浊气不降,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腔胀满,恶心,倒吸气,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总之,脏腑之气不足,就会产生脏腑功能相应失调,造成各种各样的病症。要加强脏腑之气,就必须加强真气的聚集,运行和储存,而经常进行气功锻炼,就可以起到不断增强真气修炼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