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功中“气”的含义
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古人认为:气是构成物质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观点引用到医学领域,就被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医书上也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还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功就是锻炼人体之气。人体之气,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气,就是真气,不同版本书上,也叫做元气,正气,精气,真元之气等等,人体之内的气消失了,也就意味着此人的生命结束了。
真气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肾中精气。这是受之于父母,由生俱来便蕴含于生命之中的天然之气。
二是水谷之气。是由脾胃吸收食物水分运化而来,这是由人们吃喝进去的营养物质分解消化而成的,就是在自己胃肠气化了的营养物质;
三是由腹腔肺部通过口鼻吸入的含氧空气运化而来,长时间停止呼吸,生命体将不复存在。
所以,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无处不到。
它的运动过程,在中国医学理论上叫做“气机”,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内外,都是真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所以真气流行于全身各处,是维护生命存在的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活动,我们脚和手的活动,都是气的动力引导。
具体分类如下:
(1),脏腑之气。真气分布于脏腑,就叫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等等。
(2),经络之气。真气流行于经络就是经络之气,医学上简称为“经气”。 (3),营气。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
(4),卫气。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它的性质彪悍滑利,不受脉管的约束而运行于脉外。
(5),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从气的流行与分布范围,我们可以看出,真气运行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作用: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生化活动,血的循行,津液的输布,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气虚则推动作用减退,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甚至会发生血行停滞,水液停流等各种病变。
(2),温煦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正常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调节。如果不能正常行气,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失于动力调节不够,就会出现畏寒怯冷,手脚冰凉等症状。
(3),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体,抵御外邪入侵,“邪之所侵,其气必虚”,这是中国医学书上常用的语言,就是说,气虚了,防御能力减弱,邪气侵入,人就会得病。治病过程就是补充真气,抑制邪气,最后彻底消灭邪气,使健康得到恢复。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于控制血液,不使溢出脉管之外;控制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地排除;固摄精液,使其不产生遗泄等。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是矛盾着的统一体。例如,气对血的作用,一方面能推动血的流行,另一方面又能统摄血的流行,这样才能使血液得以正常循固定经络运行。如果气虚、堵塞,则推动作用减退,就会导致血行不畅,甚至产生淤血。
(5),气化作用:一是指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化生。古医书上讲,“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这是指精和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比如古医书上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里不难看出,它说的气化,就是膀胱的排尿功能。以上几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是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
总之,气功中功力炼成的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导引能力;另一个是指脏腑,经络组织可以导引的生理机能。二者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因此,我国医学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
气功行气锻炼,是我国古代用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气功锻炼的,是人体之正气,真气,它对促进人体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 内养功的练功方法及注意事项
内养功是静功功种之一,通过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的调节引导锻炼,实现形体松适,呼吸调和,意念恬静等要求,从而起到静心宁神,培育正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舒经活络,协调脏腑等作用。内养功强调默念字句,呼吸中有停顿,舌体起落,气沉丹田等动作,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锻炼特点。内养功对治疗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肝炎等内脏疾病有显著疗效。
练习方法:
(1),姿势:可以采用仰卧式,侧卧式,平坐式,靠坐式等。
(2),呼吸:内养功呼吸法较为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四个动作相结合,常采用的呼吸法有三种形式:一是 吸——停——呼。默念的字句,一般用“松”-“静”-“愉快”-“健康”等。二是 吸——呼——停。默念字句同上。三是 吸——停——吸——呼。默念字句同上。
(3),意守法:常采用意守丹田,膻中,涌泉等穴位。
(4),注意事项:
一,内养功侧重与脾胃功能的调整,练功后会出现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旺盛等效应,此时可酌情增加食量,对营养不良或身体瘦弱者在坚持练功基础上,应放宽饮食限制。
二,空腹时不宜修炼内养功。
三,在临床应用中,选择练功姿势以及呼吸法,意守法,默念法,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包括病情,病种,体质等)确定。
四,内养功可以同其他功种配合练习,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