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气功功理功法及健身治病(草稿)

(苗電收集整理修订)
第 一 讲
第一章 气功的概念
气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国医学遗产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保健活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和自身疾病的斗争过程中,运用意念作用,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人有三宝“精、气、神”,而气功就是一种独特的自我修炼“精气神”的方法。
气功就是“练气”和“练意”的功夫,“气”代表呼吸,“功”就是用意念引导,不断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的锻炼,也就是只有练出功夫,才能功到自然成。练气功,就是练呼吸和意念导引,用意念引导呼吸过程中经脉流动方向,进而增强元气,促进有关脏腑功能的气化运动,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病情轻重,年龄大小,体质的强弱,生活习惯,选择气功中的静功,动功或者动静结合功等不同的练功方法来练习,以获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强体质的作用,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因此,气功是运用意念的作用,采用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祛病延年,使人健康长寿的一门科学,是锻炼人体“元气”,增强五脏六腑以及身体各部位健康功能的功夫。
第二章 气功的由来
气功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总结,整理,修正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舒缓疲劳,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益寿延年的锻炼方法,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结晶。
早在夏商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探索。很多商周器皿的图案上,十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人练“气功”的各种姿势,这说明在文字产生之前,也许就有“气功”锻炼方法的存在了。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运用自身机能去战胜大自然给人类的种种考验,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人们除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有利条件保存自己,延续生命之外,还要使自身的肌体适应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困难,痛苦和磨难,这就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抵抗疾病侵袭,保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了防病治病,不断提高自身健康锻炼的能力。
例如:人们在劳累困倦时,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这时候意念提醒你,该休息一会儿或者该睡眠了,因为这样才可以消除疲劳和困倦;在疾患痛楚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发出呻吟的声音,以减缓痛楚;在强力劳动时,会发出“嗨——”的声音用以助力;饥饿时肚子里会发出咕噜噜声响,意念会引导你去寻找食物,等等。
同样的道理,天热时候人们会脱掉衣服吹风透气,天寒地冻时,人们会坐在避风朝阳的地方取暖,坐姿自然是将伸直的手脚紧缩,靠近躯干,双手抱在小腹上(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丹田),并将口自然闭合,以利保暖。因为蹲在那里呼吸不畅,自然就会深呼吸,时间久了,觉得身体有点酸麻,试着站起来舒缓一下,忽然觉得自己身体舒适,精力充沛,于是明白了这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呼吸方法,进而发展到以后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于是,腹式呼吸的练功方法产生了。
后来,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总结出很多减缓疲劳,消除身体不适的吐纳,导引,行气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便演变成了现在的“气功”。
第三章 气功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医疗体育修复
气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从事气功锻炼的人不计其数。气功使无数人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中国气功,功种功法很多。从门派上分:有儒,道,法,佛,医,巫,阴阳,武术等;从方法上分:有吐纳,导引,行气,玄功,炼丹,静功,动功,性功,内功,外功,定功,内养功,养生功,修道功等;从练功姿势上看:有卧功,坐功,站功,行步功,坐禅功等。
气功和一般体育锻炼不同,气功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有意识地按照练功原则和过程,循序渐进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着重加强内运动,来调整人体内部机能活动,也就是对“精气神”进行提高加强锻炼。
气功在治疗疾病方面,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是根据阴阳虚实的理论和气血,经络等学说辩证施治的。
如;阳虚者练功时宜采用“意守法”,阴虚者练功时宜采用“贯气法”,高血压患者宜采用意守“涌泉穴”,低血压患者宜采用意守“百会穴”。
总之,在选择功种功法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不同特点,采用因人制宜,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症练功,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