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
欢迎莅临梦良讲堂,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篇《子路》第3章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一章很重要,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名正言顺”这一成语就出自于此,不仅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操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正确理解这一章,我们还是先从还原这一章的故事情节入手。

故事应该是发生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时期。当时的卫灵公对孔子师徒很友好,也非常器重孔子,于是在卫国就有了卫灵公有意让孔子当宰相以及孔子企图篡取卫国政权的传闻。所以,有一天,孔子与子路一起交谈时,子路就问孔子:假如卫君请先生出山从政,协助他治理国家,您将先从何入手?孔子回答说:必须先正名。子路说:这很重要吗?先生您真的是迂到家了吧!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你可真冒失呀,子路!君子对自己不明白的,会暂且放到一边,不妄下结论。名不正,则言辞不顺;言辞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会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在日常行为中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君子所定之名一定要能说得清楚准确,所规范的内容一定要切实可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不会有丝毫马虎的。”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孔子究竟为何要正名?要为何事正名?这个问题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有人说,“正名”就是“正己”——给自己的身份定位,以此来明确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身份地位、职责权限以及所应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等等;有的说,正名,就是正百事之名,给天下诸事确立名分,用以明是非,以此作为施政的纲领,教化百姓的准绳,所以,“正名”是“为政之常事、立法之先务。”以愚之见,孔子之所以要“正名”,其实是要实现以下两个政治目的:
一是要为仁道正名,确立治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政治路线,这是为政的重心。如果思想文化这个基础不明确,那么,政治路线就会发生混乱,立法就失去了根本,施政的各项措施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会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现象,各项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甚至无法顺利推行,礼乐兴盛不起来,刑罚就会失去恰当,就会使百姓在思想上、行为上产生混乱,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思想上与上层统治者保持一致,在行为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是非、善恶观念发生混乱,仁道就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春秋以来,随着礼乐崩坏,天下出现大乱的局面,各诸侯为了生存和争霸,大都假借仁道,打着以“有道”伐“无道”的旗号,对外实施兼并扩张,在治国理政上抛弃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文化根基,背离仁道路线,强取豪夺,奴役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出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社会难以稳定,百姓不得安宁。因此,要使国家正真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并且长治久安,首要的是为“仁道”正名,把治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政治路线确立到仁道上来。
二是为君臣名分正名,明确身份定位,明确职能职责,确立“宪法”大纲,整顿朝纲,端正民风,建立有序祥和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体现了孔子的法治思想。春秋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大转型时期,所谓的“礼乐崩坏”,实际上就是西周所建立的法治秩序和司法制度遭到了破坏,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紊乱,出现了周天子被诸侯架空,权贵不尊不敬国君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诸侯之间,攻伐兼并不断,诸侯国内,权贵篡权,臣弑君、子杀父等犯上作乱的事件层出不穷,国家的政权被权贵操控,朝纲紊乱,各司职能部门不能各履其职,各守其责,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这是各诸侯国内部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孔子“正名”,就是企图扭转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理顺统治秩序,恢复西周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秩序,使天子、国君、人臣、父子能够明确各自的身份定位,明确各自的道德义务和职责权限,各履其职,各尽其责,恪守本分。
综合来看,孔子的正名主张,其目的是要确立以仁为本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所谓的“仁道”政治路线,建立有序的统治秩序。这种具有朴素法治理念的政治主张,谋求的是实现天下归仁、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这和谋求一国一家强大的“王霸之术”有本质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