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遇见火山口
文/青山依旧
一座山,可以俯瞰一座城市,一般来说,这座山一定足以高大雄伟,但风炉岭并不高大,山顶上一块石碑清清楚楚标注了它的高度:222.8米。然而,站在风炉岭上,足以鸟瞰海口市,它是椰城的一张名片。
风炉岭是马鞍山火山群几十座火山中最大的一个火山口,与其说是“山”,倒不如说是地球在这里张开的一个口子。以风炉岭为中心,建有马鞍山火山地质公园,这是雷琼火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14日上午,我来到马鞍山火山地质公园,邂逅了一场神奇的地质盛宴。在这里,满眼都是火山石,它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玄武岩,是由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地面冷却后形成的。这些石头大多为蜂窝状,石面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气孔状斑点,呈黑色或者灰色,质地非常坚硬。公园内地面上铺的,台阶上砌的,完全都是经过加工的火山石。上山道路分为两支,中间是“熔岩流”,尽管已凝固为“石”,但仍可显现出岩浆奔泻而下的沸腾状态。路边陈列了一些特别的火山石,奇形怪状,姿态各异,也有一些高大的石柱。
半山腰处有一片开阔地,这里用火山石垒了一道短墙,恰如挡在火山口的影壁,石墙上“雷琼世界地质公园”一行红漆大字十分醒目,石墙顶部设置了一个火山图腾,有人说像“山”字,也有人说像燃烧的火炬,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倒置的“羊角”。可见,图腾的设计者是动了心思的。再向上走,穿过一道由三块巨大的火山石架起的石门,接近山口处坡势愈来愈陡,火山石台阶几乎直上直下。我踏着台阶一步步攀登,早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上到火山口,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喇叭状的深坑,又如同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山口直径130米,北、西、东三面高,南侧较低。从南侧山口到坑底69米,有台阶小道可以下行。有人说“不到坑底非好汉”,到这里的人一般都会往坑底走一趟,我也不例外。深坑底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火山石块,周边有岩石洞穴,洞口被草木遮了,看不清洞中的境况。站在洞底举头仰望,周边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朗朗天空成了一面镶了绿色边框的圆镜。坑底人多,空气闷热,稍事停留后,我沿着北侧坑壁上的台阶路向坑外走。这边的路更陡,每走一步都要牢牢抓住身边的树枝或者藤蔓。
终于登上了山顶,眼前顿时开阔。环视四野,周边一片绿色的海洋,偶尔点缀了几处建筑群落,则犹如散落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座小岛。向海口市区方向望去,成片的楼房影影绰绰,纵横交织的街道密如蛛网。环顾周边,不远处另有一座火山与风炉岭比肩而立,这同样是一个火山口,只是形体略微矮了一些,状如扣在地面上的一个绿色大包子,人称“包子岭”。包子岭与风炉岭之间,山体凹陷如同马鞍状,这或许就是这片山地取名“马鞍山”的原由。在风炉岭旁边,另有两个寄生的微型火山口,酷似两只大眼睛,于是被合到一起叫作“眼睛岭”。
在风炉岭的最高处,有一块并不太大的石牌,上面标有文字“海口制高点·海拔222.8米”。作为一座山来说,这个数字似乎太小了一些。然而,在海口这样一个海滨城市旁边能有这么一座山,并且是世上少见的火山口,已经是神奇的存在了。许多人在石牌处拍照留念,我也求助一位热情的游客,背依海口市方向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离开火山口,缓缓向山下走。这个时候,我才有心思留意沿途的景观。在山南侧开阔地上,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火山石,形如蹲坐着的巨蟾,这是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凝固时的鬼斧神工之作。此“蟾”丰盈肥硕,大腹便便,一副大富大贵的样子。此景冠以“金蟾迎客”的名号,借金蟾这尊财神,寓意“富贵荣华”。另有一处火山石,一高一矮偎依在一起,冠名“火山恋”,是不离不弃的爱情的象征。在“金蟾”背后,越过三层台阶,有一处用火山石筑起的平台,台上矗立着一尊引颈啼鸣的“金鸡雕塑”,寓意“大吉(鸡)大利”。这一切的一切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通往火山口的道路上,有一条“古石器街”。“街”边陈列着石磨、石臼、石盆、石桌、石凳等远古石器,有一种榨蔗器构造非常奇妙。“街”的尽头有一排“火山石屋”,造型十分考究,外墙全是灰黑色的火山石,石面经精心雕凿平平整整,墙体内栽了立柱,与梁、檩屋架用卯榫方式牢牢地连接在一起,这些木材都是上等的菠萝蜜木或老荔枝木。立柱底下垫了“柱础石”,这是一种专门用来防潮防虫蛀的垫脚石料,被雕琢为鼓、鼎、南瓜等形状,上面刻有花草鸟兽图案,既实用又美观。据说,周边村落有许多这样的石屋建筑。相传早在秦汉时期,火山区域就已经有人居住,火山人用火山石垒墙筑屋,栖避风雨,用石臼舂米,用榨蔗器制糖,用石磨粉碎火山黑豆、糯米、花生、芝麻,制作风味小吃,还用火山石制作工艺品,创造了厚重古朴的火山文化。
火山石风化而成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土质肥沃,养育了上千种热带植物。火山地带盛产椰子、槟榔、荔枝、龙眼、菠萝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还出产黄花梨、沉香木等珍贵木材,不仅是风韵独具的“绿水青山”,也是物产丰富的“金山银山”。在马鞍山公园入口处,有一条“火山雨林栈道”,古木遮天蔽日,老藤攀援缠绕,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行走于青藤绿树间,悠悠然如入仙境。
关于马鞍山火山口的成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仙女降凡到人间,与农夫春腾结为夫妻。凶恶的火神从中作梗,将仙女关进了火山洞中,春腾苦苦生法灭火救妻。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天神赐他两个水缸和一根扁担。经过一番搏斗,仙女得救了,压住火神的扁担变成了一道低矮的山梁,两个水缸变成了火炉岭、包子岭两个凸起的火山口,从此有了马鞍岭火山。当然,传说只能是传说。据科学考证,马鞍岭火山群是上万年前火山喷发的产物,距今已经休眠了8000多年。不过,人们对这个美丽的传说仍然念念不忘,因为这个故事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与自然顽强斗争的精神。
中午时分,告别火山公园。回望风炉岭,我心中突然生发出这样一种想象:在一片坦荡无垠的平原上,突然间地动山摇,继而一条火龙从地底下腾空跃起,大口大口地喷发出火红的岩浆,地面上的一切顷刻间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中。接下来,浓烟散尽,辽阔的平原已经变成了一座座山丘。
沧海桑田,我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感动。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