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林,曾出版诗集。其诗歌语言的深邃,往往表现在诗歌的切入开头部分,能将自己观察社会,和体验生命的认知注入其中,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诗歌语言真挚、耐读。作者是上海浦东作协会员,其作品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地域,至今,也被海内外华人作家所知晓。
那一屉的白面馒头
文/罗林
虔诚蒸馏了一夜
炊烟从未停止
像洁白的云朵
在一个境界里演绎着生命
馒头变幻着人生
需要思想的发酵
露珠形像的扩大,一屉屉
菩萨的音容笑貌
披着热气腾腾的蒸气
馒头很慈祥
风风雨雨的修炼而成相
馒头很芳香
因有本质的纯粹
门前布施
又一次蒸馏开始
化缘的僧侣来了
你笑了,缘
生活的生命
在春天,又一次的葳蕤
2023.5.30
演绎生命的意义
今音评论:
这首诗歌以“白面馒头”开始切入,并一直至诗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行“葳蕤”,意指华美。这是体验生命过程的一种形式,为四段,它们在围绕诗点“馒头”有序展开,比如,第一段为升,以该段第二行的“炊烟”为例。
意象直白而深刻之处的表现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环境的渲染,它对应的是子夜时分,它的颜色是黑,同时也为孕育生命提供了条件,这时候,诗歌的这一段,也就有了延伸阅读的渴望,于是,诗歌的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这是生命的最初雏形。
至于诗歌的第二、第三段,从评论的角度,可以忽略,或者一带而过,评论的重点而是以一、四段为重,这时候会发现诗歌结构的设计有益性,在于提供了一个借鉴和汲取的可能,主要指,心诚则灵,灵在于互学和共同互动提高,如,提高鉴别诗歌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它内在逻辑上的表现形式,比如,第一段从“馒头”的切入就已经进入了演绎环节。而不是采用的归纳手法。
这时候,按照独特的认知方式,就会发现第二、三段,都是作为一个演绎的过程在展现。这时候,考虑“馒头”的结果,可以有意识提前,这和诗歌的解读作了根本上的区别。然而,现在解读诗歌的不少,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评论,来帮助作品脱颖而出。这是站在作者和作品的层面上来考虑的。不然,很容易帮倒忙。
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如果用核心来表示的话,也就只有四个字,一个是第一段第二行的“炊烟”,另一个是第四段最后一行的“葳蕤”,这样,诗歌的因果关系也就成立了,也就把握了诗歌创作过程的行与段的扩展。
诗歌创作方法有多种,只要适合自己,并且站在读者的一方去考虑,任何方法都可以尝试,这样的诗歌容易出新。而新在诗歌内涵或体验生命的感受,也变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双向需要。
诗歌表象的意象如果过醉和摄入频繁,也会对作品的内涵有一种倾向性的掩盖,但在这首诗歌看来,它的发展轨迹的清晰,始终是以“馒头”为诗点和主线而一贯到底,其特征在于诗歌每一行的横向边际控制的好,不无故生蔓,这是受诗体容量相对较小所决定的。
如果想把诗歌写得全面和富有综合,还不如去写小说或者散文。这也是从相对的角度来参考和注意的。比如,参考这首诗歌的语言挚白,而不是直白。
前者是注入情感的,后者有点随口说出而已,语言并没有经过有思考的提炼。能够感受到这样的气息,尤其对前者来说,如果结合诗歌第一段第一行“虔诚蒸馏了一夜,”就会发现,像这样的开头,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写出来的。
原因在于作者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经历,又因为,懂得提炼诗歌语言,于是就有了别致的切入。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由于第一段的精致,也使得第二段的铺开显得自然,这个特征表现在该段第三行“露珠形像的扩大,一屉屉。”
像这样的语言策应从何而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能是作者自己,就连评论也只不过触及了一下的边缘。从这里可以看出,尊重作品和作者,应该放在首位,而不是去替作者改稿,你改出来的作品已经和作者无缘了。如果好为人师的话,也往往会吃力不讨好。
因为你永远也无法解开该段第一行结构的谜,甚至包括它的内涵所在。这时候,第一段同时也有个场景画出现在眼前。这个眼前就是当你进入温柔乡,还有许多人在为自己的生存在忙碌,比如这首诗,它的典型意就在这里。
对待人生可以有多种态度和选择,但是,更多的平民而是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这首诗歌的朴实,随着评论的展开,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平民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和目标。这是诗歌能够带来的影响和触动。
作者:罗林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评论: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