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武的战斗人生
作者/周荣会
王世武,1926年1月出生于东平县山神庙村,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被还乡团悬赏通缉,为了保护全家人的安全,改名王相民。先后任东平县五区抗日联合会青年干事,东平县七区南北小区区长、东平县七区区委委员兼游击队长、七区区委代理书记,东平县四区武委会主任,泰西专区民兵团三营教导员等职。
一、铭记国仇家恨,立志投身报国
王世武原本是抗日英雄王克海同志的侄子,因其膝下无子,按照族规,过继与王克海同志为子。 也就在此时,中共东平县工委书记万里同志两次密召早年结识的王克海相见,向他宣传抗日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党的主张。要求王克海在农村农民中做些革命宣传活动。王克海遵照万里同志的指示,从1937年开始,除在本村宣传“不当亡国奴”和抗日救国外,还利用走亲访友,赶集上店等形式到附近村庄搞一些地下革命活动。1938年春季的一天,万里同志到东平县四区了解和指导发展党员工作和农会工作时,再次密约王克海到徐坦见面,并介绍四区的地下党负责人王彪和牛和轩同志与王克海认识,指示在山神庙村建立地下党秘密活动基地事宜。确定王克海在山神庙村的工作由王彪同志直接领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考察后,由牛和轩同志于1938年10月介绍王克海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神庙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此时,王世武刚满十二岁,就时常跟在父亲的身边,以儿子的身份做掩护,陪他赶集和走亲访友,其实是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王克海在徐坦与万里见面,与四区党的负责人汇报或商谈工作时,王世武都跟随前往,负责替他们把门望风、传递情报。因为长的机灵可爱,被大家戏称为“小哨兵”“小机灵鬼”“小情报员”……
1939年4月,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后方医院在山神庙村建立,十三岁的王世武便根据父亲的安排,带领本村同龄的小伙伴站岗放哨,时常出村打探敌情,将打听到的情报及时地报告给后方医院的总指挥王彪和具体负责人王克海。当环境恶化,伤病员转移到东南山上的山洞后,他又总是能机智的躲开汉奸的眼线,带着弟弟王世刚,以上山打柴挖野菜为掩护,将饭菜及时地送给八路军伤病员。并经常陪伴在年轻的八路军伤病员身边,听他们讲战斗故事,从而奠定了革命信念。
1940年12月的一天,由于汉奸出卖,日伪军直扑山神庙村而来,准备抓捕王克海。但因王克海提前得到了情报,躲进山洞。敌人扑了空,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王世武的祖父王兴城,又抓捕了他的二叔父王克洋,放火烧了整个王家胡同(因王家胡同的每家都藏过八路军伤病员),将房屋和粮食衣物焚烧殆尽,彻底摧毁了全家人生活的家园。他的亲生父母王克江、王周氏由于过度惊吓、饥寒交迫,不久就患了重病,不到一年就相继去世了。他的姑母和姑父怕他因是王克海的过继子,再遭汉奸毒手,便把刚满16岁的王世武带到东北干童工。但王世武将国仇家恨铭记于心,始终不忘找到父亲王克海,投身革命,报仇雪恨。于是在十八岁那年,瞒着姑父母偷偷从东北跑回家乡,找到王克海,于1945年1月正式加入革命队伍,并于1946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党组织负责人问他为何入党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与鬼子汉奸有深仇大恨,我要报仇!我会一辈子跟党走,解放天下的受苦人”。
二、坚持对敌斗争,彰显共产党人铮铮铁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东平县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县人民在对日伪军残余势力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于1946年和1947年相继开展了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同时抓紧整训地方部队,组织民兵联防,配合主力部队,坚决回击国民党反动派和“还乡团”的猖狂进攻。
1946年5月,二十岁的王世武被县委派往了基础较差的东平七区工作,先后任东平七区南北小区小区长、七区区委委员兼游击队长、代理区委书记等职。在两年多时间里,他认真贯彻县委指示,带领区小队工作人员,通过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等形式,深入各村村民家中,做群众工作。通过开展“谁养活谁”的讨论,进行阶级教育,激发群众觉悟,增强阶级斗争的观念。并在各村建立了农会和民兵队,发展党员。在农会和民兵队的协助下,抓捕了那些为非作歹、血债累累的大汉奸、大恶霸、大地主,召开清算诉苦大会,向他们讨回粮食和土地。仅窦庄、赵庄、后埠子三个村就讨回粮食2万多斤,倒回土地500余亩。使贫苦农民分到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土地,改善了生活,为七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947年春天,七区召开了有各村农会长、民兵队长和3000多群众参加的土地改革动员大会。此时王世武任区委委员兼游击队长,主要任务是带领游击队,打击“还乡团”的反攻倒算,阻止“还乡团”残害人民。在这个大会上,为了给广大农民撑腰打气,向地主阶级展开斗争,二十一岁的王世武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登台代表共产党讲话,带领与会群众振臂高呼:“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地是穷人开,要回土地理应该”“打倒地主阶级,农民当家作主”等口号,极大的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斗志,使七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也正是他的这一壮举,等于公开了他的身份,七区群众拥戴他,说他“一心向农民”,是共产党派来专给老百姓办好事的人。而地主恶霸却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密谋杀害。就是那时起,王世武也改名叫王相民,并一直沿用了下去。一是七区人民送他的名字,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二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换个名子,避免“还乡团”的追捕。
1947年3月,国民党72师三团与搜索营共1000余人进犯东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年8月9日,国民党山东保安第3旅17团也进占了东平县城,在蒋匪军进犯时,国民党顽固派、“还乡团”也尾随而来。过去的一些地主、流氓,土匪、汉奸,摇身一变成了区长、区队长。他们大肆残杀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翻身农民及其他贫苦大众。恶霸地主趁机抬头,组织“复仇队”反攻倒算,逼粮要款。七区的还乡团头子张吉臣带领着他的区队,除残害七区人民外,还到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王世武。并疯狂的叫嚣:“王世武和他的游击队就是砂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扬言500块现大洋要“王砂锅子”(王世武)的人头,谁活捉“王砂锅子”,重赏1000块大洋。在如此险恶的白色恐怖下,由于王世武之前在七区人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声望和威信,七区人民出于对他的感激和拥戴,不但没有一个出卖他的,反而在两次遇险中,都在群众的掩护下得以脱险。现老湖镇窦庄村三烈属窦老太太的父亲(当时任农会长)和二哥(当时任民兵队长)就是为掩护王世武脱险被还乡团抓住而杀害的(以上两位烈士系现任陕西省副省长窦敬丽同志的外祖父和二舅父),至今两家的后人仍保持着亲人般的联系。
在严峻的形势下,王世武按照县委的指示,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白天在东平湖芦苇荡里隐蔽休息,晚上就上岸活动,打击、歼灭敌人。第一是秘密召开会议,让各村的党员干部、民兵积极分子扛起枪来,建立游击队,号召群众保田保粮,保护土改的胜利果实。二是组织力量,坚持武装斗争,出其不意地镇压和警告反动地主,使其不敢反攻倒算。三是对“还乡团”和地主武装分子进行分化瓦解,分批次打击。最终于1947年10月全歼了以张吉臣为首的“还乡团”区队,将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张吉臣活捉,报上级批准后予以处决。为革命烈士报了仇,为七区人民雪了恨,为共产党、游击队扬了威。
三、新婚三天,毅然带队出征随军南下杀敌
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共歼敌264万人,兵力迅猛增加到280万人,解放区面积达到了235万平方公里,大部分老区半老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翻身农民生产、参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三大战役即将打响。此时东平县也全面完成了土地改革和清剿敌特工作,中共东平县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动员参军参战和支前工作上来。这时王世武刚参加完地委组织的黄河北整党,被县委调到了东平县四区任武委会主任。

王世武到东平四区上任后,立即着手动员组织民工,征集各类物资,随时准备支援前线。因四区是革命老区,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传统,他本人又是山神庙村人,便利用各种关系跑村串户,很快就完成了县委布置的征召任务,其中短短五天的时间就征集了担架130副。完成征召任务后,他又三次跑到县里,找到负责支前工作的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晓民,县武装部副部长刘冠英,坚决要求随军出征上战场杀敌。县里领导看他革命意志坚定,又有着很好的武装斗争经验,便批准了他的请战要求,任命他为泰西专区民兵团三营教导员,等待命令出征。而此时他已与同在四区工作的妇救会党员干部徐传美订婚,双方家长已定下了他们的结婚日期,组织上也批准了他们的结婚报告。就在他们结婚后的第3天,便接到了出征命令。妻子徐传美这样描述他们分别的情景:“他穿着一身黄军装,腰中扎着武装带,别着驳克枪,精神抖擞,威风澟澟,身边跟着警卫员,微笑着朝我招了招手,转身对部队下达了出发的命令,义无反顾地带领队伍奔向了那炮火连天的战场。”
自1948年9月至1949年5月,王世武带着民兵营随军出征,一路南下,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九个多月的时间内,天上常有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他就要指挥队伍快速隐蔽以保护战备物资的安全。地上经常遭遇国民党的小股部队的袭击,他就要指挥战斗,带领部分战士阻击敌人,掩护部分战士和民工拉着支前物资先行撤走。其中一次战斗,他们就缴获了敌人一个连的装备和给养,俘敌官兵30余人。在主力部队打仗时,他要带队冒着枪林弹雨给部队运送给养和弹药,抬担架抢救伤员、屡建奇功,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得到了华东支前委员会的嘉奖,获赠一面锦旗。他本人也荣立了一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
在随军出征南下期间,王世武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扑在保护战友和支前物资的安全及奋勇杀敌上。在渡江时,他指挥战士们将弹药和给养装进船舱里,将战士们安置在相对安全的船位上,而他则坐在木船的边缘上。因船小人多、风大浪急,敌人的炮弹不时在落在附近,激起的巨浪把小船掀得剧烈晃动,将他甩到了江里。幸亏警卫员左杰个子大水性好,人机灵反映快,见状立即跳入水中,将他救了上来。二人在战火中结下了亲兄弟般的情谊。渡江战役结束后,王世武奉调回地方工作,左杰则留部队继续发展,二人难舍难分,心情十分难过,王世武便把获得的立功奖章都赠送给了左杰留作纪念。
自1945年1月参加革命,到1949年10月全国解放,王世武身经百战、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团结群众,英勇奋斗。根据档案记载,他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以及土地改革、动员参军参战,剿匪清特中,先后荣立两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一心为民造福,牢记初心使命
全国解放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王世武历任汶上县四区区委副书记、代理书记,汶上县工会主席,中共汶上县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共嘉祥县纪律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嘉祥县金屯公社党委书记,济宁市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纪检委岗位上,他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敢于同一切干部腐化变质,职务犯罪问题做斗争。在农村基层党委工作,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改初衷,牢记使命,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1961年底,他调任济宁县最贫穷的唐口公社党委书记。由于地处大运河、赵王河、龙拱河等几条河流的交汇地带,全公社11 万亩土地基本都是涝洼地,年年遭水淹。全社七万多人口,年年靠吃救济粮度日,每年都有外出逃荒者,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不怕旱、不怕涝,就怕灾区不挂号”就是唐口公社当年的鲜明写照。王世武上任后,迅速摸清了工作落后的根源,立即处分了三个贪污腐化、道德败坏的害群之马,批评了几个无所作为的机关干部,整顿了干部队伍作风。要求公社全体干部必须深入各个生产大队,包片包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必须交钱交粮票;抓生产、抓防汛、抓排涝。他自己则跑遍了全公社79个生产大队搞调研、摸情况,征询各大队干部群众的意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本公社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改造涝洼、试行稻改的方案。他跑县里,跑地委,写报告,定方案,立志让全体社员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
王世武的方案得到了地、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他立即亲自出马,请好了水利专家,并把刚从水利大学毕业的马道生(1985——1995年任济宁市副市长)要到公社当水利技术员。在1962年的整个汛期,他都与水利专家们一起沿龙拱河,赵王河探地形,测水势,探讨设计排灌站方案,听取专家们的设计理念。从土方、石方、水泥标号、设备型号,到水渠的深度和走向他都亲自过问,弄个明白。他对排灌站建设的要求是“百年大计、质量至上”。他还把公社全体干部分别分配到各个排灌站的施工现场进行督导,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制度。时任公社妇联主任的妻子也被他一视同仁地派到了工地,而他们的5个孩子,大的只有12岁、小的刚满5岁,则全部交给保姆照看,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就这样,全公社的干部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成了杜屯、河长口、梁北、连屯、孟楼五处排灌站,完成了几十公里的配套渠道。全公社全部实现了涝洼变水田、队队种水稻的大好局面,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也得到了丰收。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农民用稻草打苫子、搓草绳、编草包,搞一些副业生产,使全公社的社员群众有粮吃,有钱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唐口公社一跃成为全县最先进的公社,稻田被济宁地委推广为全地区的样板田。一时间,前来参观学习的队伍络绎不断,唐口公社的生产经验在全地区推广,济宁由此成为江北的“鱼米之乡”。
然而,就在此时,王世武却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了。原来,早在排灌站建设期间,他就有三次晕倒在施工现场,但他没有时间去检查治疗,也没有休息,仍坚持工作。直到1964年秋收时,他在田间与农民一起割稻子,一头栽倒在了稻田里,被正在支援唐口秋收的济宁第一人民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孙澈医生救治,并查出患了严重的无脉症和冠心病。济宁地委领导十分重视,连夜派车把他送到了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才挽回了生命。唐口公社各大队的支部书记和劳动模范听说后,都一致感叹:“王书记这是为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累的呀”! 六十多年过去了,他当年领导建设的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唐口的人民也一直称颂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1965年秋收之后,济宁地委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让他担任相对轻松的济宁县委党校校长,并安排他先去疗养,等身体好了再上班。可不久“文革”开始了,他的身心又受到了严重摧残。当初唐口公社被他处分过的几个人拉起了造反队伍,把他从疗养院揪回去,说他当初鼓动农民搞副业,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他打成“走资派”进行批斗,游街时被唐口公社以劳动模范为首的农民队伍保护了起来。他们怒斥那几个所谓的造反派:“你们说王书记是走资派,可真是昧了良心呀”。在公社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下,他非常幸运地躲过了被迫害的灾难。后来,又有人逼他写检讨,写揭发支持他搞稻改的地、县领导的黑材料。但他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一个字也不写,他坚信党会拨乱反正,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高尚情操。
“文革”末期,王世武已重病缠身,但仍向党组织要求再做几年力所能及的工作。党组织便派他去济宁县印刷厂担任党支部书记。名义上是县印刷厂,其实只有30名职工,设备落后,在临时租借的一个车间里生产,效益很差,相当于一个民间小作坊。他上任后拖着病体,从选厂址、建厂房、进设备到组织生产,事必躬亲,严格把关。硬是把该厂的规模扩大到5个车间,人员增加到12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被济宁市一轻局接收为市直单位,命名为济宁市第五印刷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世武无论受到什么挫折,经受什么考验,始终对党襟怀坦白,忠心耿耿;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牢记初心使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谋福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谦虚谨慎、作风民主、联系群众、平易近人。他生活朴素、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他严格要求子女,将四名孩子都培育成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高级专业人材。其中一名高级工程师,二名高级政工师,一名高级经济师。真正做到了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1985年底,王世武年届花甲,光荣离休,行政15级。1995年6月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老干部的有关政策规定,经济宁市委组织部批准,定为正县级,享受厅局级待遇。1996年9月病逝于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享年71岁。
王世武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时时处处注意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和爱戴,值得后人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46个编辑窗口!如下:【主编.李红】【儒子叟国娇】【向幸福出发编辑部】【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文学社】【香文学社】【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吴金祥】【雨后初晴】【清风入心菲】【黎明】【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徐凝】【清风明月】【王川海】【春意盎然】【笑语如初】【马老头子】【忘忧草】【西湖】【江南】【阳春三月下扬州】【千里与君同】【一轮明月】【同醉唐风宋雨中】【诗意】【诗意朦胧】【田园风情】【诗情】【书香】【墨兰】【小雅】【鸿雁】【一城故事】【一帘幽梦】【蓝天白云】【孙世伟】本团队下设64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爱心传递】【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文学社】【沽河一叶舟】【歌缘友聚好声音】【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主播乐园】【歌缘友聚好声音】【原创摄影.对联.字画】【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风十里不如你】【春有百花秋有月】【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荷塘月色文学社】【香文学社】【南湖書香斋文学社】【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清风入心菲】【安好】【布衣诵者】【警剑、】【五之堂主】【五之堂主/新诗集】【五之堂主/系列词律分享】【五之堂主格律诗词专题】【徐凝】【诗心不老】【高山流水遇知音】【情与感】【诗意朦胧】【心有灵犀】【诗意】【灵犀】【田园风情】【宁静致远】【书香】【墨香】【红梅】【墨兰】【诗情】【画意】【大雅】【小雅】【空谷幽兰】【幽芳逸致】【鸿雁】【轻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

非文友拒加!拒闲聊!拒加群!非诚勿扰!本作品配图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