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骨铭心的印记
——献给抗美援朝70周年
上甘岭战地护士的七天七夜
符书慧口述
赵洪洋 赵孝玲 整理和改编
母亲符书慧,顾名思义,外公和外婆是希望她知书达礼,贤淑聪慧。她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父母的期望。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在贵州省剿匪并征兵,她把人民解放军在当地的举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感到人民解放军正是自己想做的人,解放军做的事,正是自己想做的事。她和中学的6位姐妹同学,背着家里报名参军,15岁就走上了弃笔从戎的军旅生活。在十五军随军卫生学校学习两年后,拿着军长兼校长秦基伟签名的毕业证,1952年急匆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上甘岭。
一到前线,紧张忙碌的工作开始了,她被分配到四十五师前沿阵地救护站,并在短暂的工作中,表现突出,被领导提升为组长(班长)。提干后,首要的任务是在坑道中建立手术室,准备相关医疗物资,光是手术器械的准备就令她着急。她昨天还是个学生娃,今天就要担负起建立和管理事关抢救志愿军生命的重任;况且在学校她就听说,她现在的顶头上司,卫生科长黎天恩外科医生,对下属要求十分严厉,他是老红军,手术中配合稍不如意,总爱破口大骂,甚至连爆粗口。她见到严肃的黎科长第一面,就不由自主颤抖起来,现在这么繁杂的事务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来说,怎能不急呢,她急得哭出来了。这时曾在学校的老师和大姐都来安慰她,指导她,给了她信心,她把事一件一件的做,并把一个本子密密麻麻的记录满了。
在紧张地准备秋季攻势之际,和她一起来参军的一位同学,在敌机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在坑道口,她们在悲痛之余,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做好了为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奉献生命的准备。
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了,除了每天落在四周的炮弹轰炸声,就是接连不断被送来的伤员,因医护人手不够,取消了休息时间,一天24小时不停地救治伤员。开始因为紧张和血腥场面的刺激不感到累,只希望更多的伤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快麻药用完了,再来的伤员,手术、缝合都没有麻药,但志愿军都是好样的,他们咬着牙,疼得满脸大汗,硬是不吭一声。黎医生做手术时,看着这种场景,铁板着脸,手的动作比平时更快了,但护士们则心疼得泪流不止。一次手术时,黎医生手术台上大声喊着要台上少有的一种手术器械,母亲找了一会儿,怎么也找不到,她急忙忙翻开记录本一页一页找着,黎医生听到战士在手术台上咬着牙哼出声来,他急的冲着我母亲大声呵斥,母亲慌乱中更难找到,黎医生等不及了,脱下手套,自己到器械包逐一寻找,终于找到了。他举着找到的器械,在我母亲面前晃着说“没用,滚开!”母亲忍着委屈,流着泪,不停地给专注做手术的黎医生擦着额头上的汗,她能理解黎医生此时发脾气的心情。此事也提醒她要把器械清点工作做得更认真仔细。随着战事吃紧,前沿阵地抬下来的伤员越来越多了,全体医生护士都不按分工工作了,护士们也做起伤口清创缝合工作,处理完伤员的伤口后,还要洗血糊糊的纱布、绷带,然后消毒重复使用。工作没有闲暇,常常在吃饭或工作姿势中睡着了。有一个护士在溪边洗绷带时,人一困竟栽倒在水里,冰冷的水让她意识到危险,医生护士们已好多天没正常合过眼了。
这天,像往常一样,两名战士抬着担架上的伤员急急忙忙跑向坑道手术室,战士脸上,身上溅满了血,衣衫褴褛,一边小跑还喊着快救人。母亲和另一名护士赶紧上前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伤员此时已双瞳散大,心跳呼吸已停止了,当她告诉战士,送来的伤员已牺牲时,两名战士突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母亲和周围的伤员安慰着两位战士,战士带着哭腔说,为了营救这位伤员,有几名战士英勇牺牲了,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难险阻带着战友们的嘱托和希望,好不容易把这位伤员送到救护站,哪知,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战士说完,又痛哭起来,那个哭声真叫撕心裂肺啊!母亲听了战士的诉说,趴在战士肩上抽泣起来。这一场景深深地铭记在了母亲心里,她更加忘我的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去。
随着战事的激烈程度升级,原来负责给救护站运送医药物资的同志,都被调去运送弹药了,护士的工作又多了一份运送医药物资的任务。母亲那时十七岁,体重95斤,却要背负40多斤重的医药物资往返在救护站和兵站之间,虽然路途就500多米,但从兵站到救护站是一道上坡路,中间要穿过敌人炮火封锁线,每一次运送医药物资都是对她生命和体力的考验。从兵站出发时,在兵站同志的帮助下,把重重的物资搬上她的背部,她一人独行,一路上,她不能卸下包袱,因为一旦卸下,她就无法重新让这重物上背。上坡时,步履维艰,实在挺不住了,她就找路边的大石头或山壁边的凹沟,让背后的箱包搁在上面,缓解一下压力,喘口气,继续前行。躲避炮弹时,她趴在地上,重重的货物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起来时,要使出浑身气力站起来,一般要经过数次努力才能站起来。七天七夜,不停地救治伤员,不停地洗着沙布、绷带,不停地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物资,气力耗竭,营养极度缺乏,没有正常的睡眠,困乏,极度劳累,她每次在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想倒地一睡了之,但她一想起志愿军伤员,忍着巨大伤痛配合她们治疗的样子,她就浑身有了一股力量,同志们都在急等着自己背负的物资救人呢,她每次都坚持下来了,每次同事们帮她卸下背上的重负时,都看见她汗水湿透衣背,人会倒在地上大口喘气。
经过七天七夜的连续奋战,有增援的战友来接替她们了。她用干裂的嘴唇嚼着口中的炒面,回望上甘岭,她记不起和战友们一起救治了多少伤员,她也不曾想,从中学朗朗的读书声中走出来,经历了这么一场烽火连天,炮声隆隆的大战;在中学时一点皮肤破皮都会惊叫不已的小姑娘,却在血肉横飞的战场沉着镇静忙碌穿梭。她经受住了考验,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上甘岭这个伟大的名字也记住了这位普通中国女兵,一位护士的军功。
2021年10月
作者:赵洪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师协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卫健委继教中心颅底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精准疗放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神经电生理协会名誉会长、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人民的儿子
—致毛岸英
祁念曾
我站立在你的墓碑前,
任凭热泪在心中流淌,
我轻轻呼唤你的名字---
毛岸英,伟大祖国的荣光!
你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儿子,
父老乡亲都是你慈爱的爹娘!
你曾在上海滩街头流浪,
你曾在莫斯科军校站岗,
你在卫国战争中冲锋陷阵,
你在陕北农家挥汗开荒,
当朝鲜的炮声在边疆打响,
侵略者的魔爪伸向父母身旁,
你又挺起儿子的铁肩,
奔赴冰天雪地的战场。
当美国佬的汽油弹袭来,
你奋不顾身血染疆场。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你却重于泰山,壮丽辉煌。
你的血脉里有毛泽东的血浆,
英勇无畏,意志如钢。
因为你紧贴着大地母亲的脊梁!
人民养育了你,
人民永远是你的再生爹娘!
岸英啊,伟岸的英雄,祖国的荣光,
你的身后,走来了无数战友,
有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杨根思,
有用胸口堵住枪眼的黄继光,
有跳进冰窟救儿童的罗盛教,
有长津湖的英雄雕像!
啊,岸英,
你长眠在异国土地上,
祖国人民永远难忘。
你是亿万人民优秀的儿子,
如同泰山高高屹立在世界东方!
祁念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日报》记者、陕西省教育学院副教授、《写作导报》主编、《惠州晚报》总编辑、《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中国写作学会成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秦风》杂志社社长,国际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前景经典文化研究院院长。

纪 念 碑
易新南
走近高高的纪念碑
眼中滾烫追思泪
散去的硝烟战火
卷走了多少青春玫瑰
仰望巍巍的纪念碑
鲜花礼炮献给谁
远去的险关疆场
我为你几度遥空举杯
记得嘹亮的冲锋号
激发热血男儿殊死追
记得坎坷的进城路
盼得金戈铁馬凱旋归
今天追寻的振兴梦
化作花好月圆故乡美
回望长长的赶考路
再盼初心如钢大军回
默默无言的纪念碑
岁月动容,松柏肃立
你把血与火的史诗
铸成千秋万代的记忆
高高伫立的纪念碑
英雄转身的脊梁影背
今天家国的岁月静好
难忘你負重前行的足迹
更喜头上日出月归
和着风云牵挂这座丰碑
它在昨天与明天间
高扬着一股浩然正气
2019.9.2深圳
易新南,湖南岳阳人,企业家,詞作家,诗人,高级经济师。曾任深圳饭店业创始会長,重庆等地国际五星级酒店CEO及深圳,香港等地大型企业高管。著有《中外合资企业管理谈》、《零费用经营》等工商经济类专业著作;有《岁月笙歌》歌词集和《观海听涛》朗诵诗歌集。发表诗、词、歌、賦等文艺作品二千多首,其中《中华一家人》《中国力量》等作品先后获国家、省、市级奖項。

上甘岭的苹果
陈昌华
一部《上甘岭》的电影
流来了一条大河
一条志愿军的坑道
传递着一个苹果
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
这是真实的战斗生活
从后方阵地到坑道口
只有500多米到1000多米的间隔
却被美军的飞机大炮
24小时全天候封锁
每一米距离都密布着死亡
每一步足迹都浸透了血泊
上甘岭被削低了两米
坑道里日夜煎熬着焦渴
每一滴水分都被舔干
每一点牙膏都被吸吮
军政治部下达了命令
谁能送进坑道一筐苹果
谁就能把二等功获得
送弹药的运输员刘明生
神奇地帶进坑道一个苹果
他送给135团7连长张计法
连长把苹果递给步话员
步话员又送给了重伤者
一个苹果转了一圈
连长的泪水潮湿了眼窝
他带头轻轻咬了一口
战士们接着一个传一个
一个苹果传递了两圈
坑道里一片无言的沉默
一个苹果像一股清泉
滋润着每个战士的心窝
据说,后方筹集了几万斤苹果
送进坑道的就只有这一个
但志愿军坚守的上甘岭
却始终没被美军攻破
一个苹果的真实故事啊
传遍了我的祖国
2020年10月24日
陈昌华,一个老三届、新三届。出版、主编各5部图书。创办《人间诗舍》《九州风雅颂》《永远的老三届》等公众号。

村里的一个抗美援朝老兵
古东顺
他瘸了一条腿
小腿的骨头一个小洞
生长着蛆
他带着我
给生产队放鸭
那是1973年
他黙然望着天空
莫名地说
我已经活得够长了
我也莫名
后来听人说
医院告诉他
他的腿必须截
不然命不长
他总是在沉默中
莫名其妙地说些言语
他说,在朝鲜,
美帝国主义的炸弹
真可恶
班长为保我
将我护在身下而死
我怎能将这留着弹片的腿截下
…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
记不清他是那一年
守着他的那要命的残腿
被埋在家乡的土地
古东顺,男,60年代人。自小热爱文艺,尤热衷诗歌。有少量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出版诗集《月光把最深的伤感照亮》。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书协会员,中国海关书协美协会员。惠州市作协会员,惠东县作协副主席。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
陈荣荣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边关迢迢 追思遥遥
眺望西北 我心旌荡漾......
大漠孤烟 不尽风云过往
金戈铁马 驱胡虏 戍边塞 气吞如虎
多少好男儿 血洒万里疆场
英魂难归故里 马革裹尸还……
吹过你吹过的风
心潮起伏 泪眼汪汪
走过你走过的路
江山如画 追忆绵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进军的号角激昂悲壮
盛世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陈荣荣,中共党员、研究生、中教高级。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网络作协、湖南省诗歌学会、邵阳市&深圳市作协会员,2022年度中国诗歌学会百佳会员、2022年度《青年文学家》优秀作家。有文刊于《辽河》《鸭绿江》《青年文学家》《特区文学》《宝安文学》《湖南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报刊杂志。有诗入选《辽河*2022中国年度诗歌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