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印记之一
母瑞山故事
文/青山依旧
母瑞山之行,令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深藏在密林深处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的灵魂。
母瑞山位于海南省定安县南部,是海南名山五指山向东北延展的一条支脉,曾经是琼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琼崖共产党人和琼崖红军凭借这里的深山密林曾经两次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海南人的心目中,母瑞山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享有“琼岛井冈”的美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是琼崖革命的一个奇迹,那“不倒的红旗”就飘扬在母瑞山上。
7月14日,我们前往母瑞山琼崖革命纪念园,沿途顺路先看了两个景点:一个是文笔峰盘古文化园,另一个是香草田园。尽管这两个地方不乏奇美景观,但我并未十分在意,而只是走马观花般浏览了一番便匆匆离去,我的一门心思都在母瑞山上。我们继续前往母瑞山,越往南去地势越高,林木也越来越密,渐渐地进入了山的深处。毕竟途中在两个地方耽误了一些时间,当我们到达母瑞山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开车的小杨说:“海南人午觉是必须要睡的,饭店过了饭点儿就都关门了。”不吃就不吃吧。”我并不介意挨饿,索性下车后直奔琼崖革命纪念馆。因为事先作了联系,纪念馆的管理员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事不凑巧,遭遇了停电,我们只好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线走进展厅。 展馆分上下两层,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和文物展示了琼崖革命的整个过程,更有许多雕塑,活生生再现了当年感天动地的那些人、那些事。室内昏暗,且空气非常闷热,我们只能跟着管理员沿着参观路线匆匆前行。好在这位女同志是个热心肠,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讲解,只是她的“普通话”中携带了浓重的本地口音,有些话让我们这些北方人听起来十分吃力。毕竟手机的光线太弱,整个展馆走下来,留在我头脑中的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影像,唯有在靠近门口处,借着大门处挤进来的光线,那尊雕塑清清晰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红军,他半蹲着身子,手中握着的不是钢枪,而是一把竹笛,笛子横在唇边,一副怡然的样子,俨然正在吹奏。一位小战士偎依在老红军的身边,托着腮帮,专注地听着笛声,昂着头,目光望着远方。
那位管理员同志说:“你们来得不凑巧,赶上了停电,再说了老馆长不在,也不能听他讲故事了。”说起老馆长,这位女同志满眼都是恭敬与钦佩。据她介绍,老馆长叫王学广,满肚子都是红军故事。纪念馆专门建了报告厅,有团队到访就请退了休的老馆长来讲故事。讲红军故事成了王学广老馆长晚年最执着的事情,已经讲了几十年,讲了大几千场,现在八十多岁了仍然乐此不疲。不经意间,我对这位老馆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走出陈列馆,顶着炎炎烈日,我去瞻仰了琼崖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王文明、冯白驹的铜像,又在陈列馆前红旗广场认真拜读了朱德、徐向前、陈毅、聂荣臻等将帅们的题词。聂帅词曰:“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这正是琼崖革命乃至琼崖精神的真实写照。接下来,我四处寻觅旧址,搜索当年的印痕,全然忘记了饥饿与炎热。
在同伴们再三催促下,我恋恋不舍地登上汽车,踏上回返的路。这个时候,我才有心思透过车窗观赏四周山野的景象。与我们北方的太行山比,母瑞山不算高大,但林木非常茂密。我把目光投向那郁郁葱葱的山林,仿佛要穿越时空,从林子深处去寻找红军战士的身影。远处山顶上,成排的槟榔树直挺挺矗立着,酷似守卫这块热土的哨兵。
返回海口,已经是下午五点,草草吃过“中午饭”,我回到住处,打开电脑,从网上查找曾经发生在母瑞山上的故事,以弥补未能尽情参观的缺憾。我随手在键盘上点了“王学广”三个字,整个电脑屏幕一股脑涌出的都是“王学广”以及它所讲述的母瑞山故事。 母瑞山的意义不在于发生了多少次大的战斗,消灭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一种“坚持”的力量,在于成功保存了琼崖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8年3月,来自大陆的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困,琼崖苏维埃主席王文明率部转移到母瑞山,与敌人巧妙周旋,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
1932年7月,从大陆来的国民党军再次围剿母瑞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党政军一百多人在山上苦苦坚持,与敌周旋。敌人围困八个月,把整个母瑞山封锁得严严实实,这一时期是琼崖革命最艰难的岁月。红军战士住山洞,露宿林中,拿芭蕉叶当席子、被子;衣服穿烂了,只好将串起来的树叶、树皮披在身上。皮包骨头,披散着长发,一个个都变成了“野人”。他们中多数人都饿死在了山上,最终只剩下25个人突出了重围,也就是这保存下来的红色种子转移到五指山深处,再一次燃起了琼崖革命的熊熊烈焰。 在此,我复述两个感人的故事:
一个是“革命菜”的故事。所谓“革命菜”,学名叫“安南草”,俗称野茼蒿,是母瑞山上四季生长的一种野菜,也是红军当年吃的最多的一种野菜,冯白驹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革命菜”。“革命菜”也是红军战士的“救命菜”,为保存琼崖革命的火种立了大功。
另一个是“”砍头发“的故事。”头发实在太长了,没地方理发,也没有剪刀,战士们便躺在地上,将头发放在树根上,让战友用砍刀或者刺刀砍短。这种“理发”方式,恐怕在整个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艰难困苦可以摧毁红军战士的肉体,甚至夺去他们的生命,却摧不垮他们的意志。8个多月的坚持,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困守,牺牲了那么多生命,但是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叛变——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行笔至此,我又想到了陈列馆中看到的那个吹笛子的老兵。据资料显示,王学广说这是冯白驹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业喜,他是当时的特委领导人之一,嗜好乐器,一直把一根竹笛带在身上,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肯丢弃。在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他依然乐呵呵地吹着海南民歌。
人说,用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是战无不胜的。琼崖红军就是这样一些用高尚精神武装起来的人。
母瑞山之行,我收获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人不能单靠吃米活着”,无论是革命大业还是个人小业,无论是过去、今天亦或是未来,我们都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力量。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教师报》《散文百家》《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著有散文集《青山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