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永峰《论语通俗解读》
第十三篇:子 路(1)
劳于事先
朋友们好!
欢迎莅临梦良讲堂,我们继续一起学习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十三篇《子路》。
这一篇可以说是上一篇《颜渊》的续篇。上一篇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这一篇继续讨论为政的具体问题。全篇共30章,其中的“正名思想”、“亲情相隐”等观点对后世中国的政治伦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
【原文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一章,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劳,如字。苏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请益。曰:“无倦。”无,古本作毋。吴氏曰:“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程子曰:“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按照这个解释,“之”指百姓、下属等,“先之劳之”就是主政者,领导者,凡事要做在老百姓之先,通过以身示范,引导百姓勤劳。对此,愚不敢苟同。对于一个主政者而言,首要的是要有谋事的能力,其次才是率先垂范,带领下属百姓干事的作风。谋事在先,干事促成;谋事不足,事必难成!因此,“先之”的“之”应当指“民”, “劳”指“劳心”,即动脑子调查研究,其后的“之”应看成是起调节语气作用的助词,无实际意义。“先之劳之”就是“先之劳”之意,即“先于百姓劳心”。也就是说,要有预见性和忧患意识,避免盲目行政。这样解释似乎更符合语法和前后文的逻辑,而且也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他是针对子路率直鲁莽的个性对其提出的要求。所以,当子路请求进一步明示时,孔子只送给他两个字“无倦”,就是做事要有韧性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厌倦懈怠,要持之以恒。

“先之劳之”这一从政原则,对中国儒士政治品格的养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就是对孔子这一教导最好的阐释和发挥,体现出的是从政者的社会责任和应有担当。倘若失去了这样的胸怀和责任意识,无论职位多高,也充其量是一介“官混混”, 难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作为。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一不具有这样的政治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