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公元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辙出任南京留守府签书判官。这是他和商丘的第一次相遇,从此开始了他和古城商丘的历史机缘。有关苏辙和商丘的不解情缘还要从苏家和商丘人张方平的友谊说起。
一、苏氏父子和商丘人张方平的深厚情义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名臣,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至和元年(1054年)十一月,张方平知益州。张方平在蜀地很注意延访当地的能人异士,为朝廷积极广纳贤才。这时候有人告诉他,四川眉山的处士苏洵就是人才,并说苏洵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之人,“公有思见之意,宜来。” 同时也有人对苏询说,苏洵要靠人举荐,没有比张方平更合适的了。
至和二年(1055年),苏洵听闻张方平的大名,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兄弟前去拜访。张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人,以为人间骐骥。苏洵与张方平商量,想让苏轼兄弟先在蜀中应乡试,张方平却认为,这是“乘骐骥而驰闾巷”,大材小用,力劝苏洵让二子直接赴京应举。但想要赴京应举,没有人推荐是不行的。苏洵便想请张方平作为两兄弟的推荐人。张方平说:“吾何足以为重,其欧阳永叔乎?”并不顾自己与欧阳修原有嫌隙,毅然写信向欧阳修推荐苏洵,并资助盘缠。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的礼部会试,十八岁的苏辙和哥哥苏轼同时名登五甲。
张方平评价苏轼、苏辙两兄弟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他认为苏轼‘明敏尤可爱’,将来一定是人见人爱;苏辙“谨重自持”,性格严谨,将来成就或许比老大还高。后来两人的发展也印证了他的看法,苏轼很有才华,又性格耿直,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在官场上却不得志;弟弟苏辙沉稳谨慎,得到皇帝赏识,曾经做到了相当于副宰相职务的高官。两个人的性格造成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苏辙虽然为人谨慎,但是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仗义敢言敢于批评朝政的“愤青”。在后来的殿试当中,苏辙在自己的应试文章中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当时最高执政者仁宗皇帝,于是满朝大惊,有人主张罢黜苏辙,即便苏辙本人也做好了落榜的心理准备,结果在司马光的坚持下依然被评为四等。对于罢黜苏辙的意见,仁宗皇帝同样并未采纳,反而对苏轼、苏辙之制策均极为赏识,退朝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公元1070年王安石为相,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企图纠正时弊使大宋王朝再度辉煌。此时,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上书宋神宗要求变法理财,因此王安石对于苏辙抱有极大的期望。于是,王安石拿出新制订的《青苗法》让苏辙议论,并嘱咐苏辙不必疑虑,尽管直言。
苏辙尖锐地指出了《青苗法》的弊端,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收取二分利息,本意是在救济百姓,同时遏制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但出入之间,一定会有官员借机谋取私利,法律也奈何不了他们。而且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一来,周官难免鞭打催促,又和过去法律有什么两样呢?
苏辙在《送张公安道南都留台》一诗中就如此写道:“识公岁已深,从公非一日。仰公如重云,庇我贫贱迹。”苏辙在诗中充分表达了对张方平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苏辙还在另外一首诗中《张安道生日》表达过类似的情感,“今年见公商丘侧,祝君齿发老复少。岁岁不改冰霜姿,整顿万物俱安全”。苏辙对于张方平尊重和爱戴之情跃然纸上。
苏辙在南京应天府的期间经常和朋友到府城以南的南湖游玩,苏辙与友人在南湖坐船游玩,饮酒赋诗,欣赏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美丽景色,用这短暂的快乐掩盖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此南湖非今天商丘古城南湖,它应该位于当时应天府城以南,阏伯台下。
苏辙在其诗《寒食游南湖三首》其二写道:“
绕郭春水满,被堤新柳黄。
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
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
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
清明时节的南湖春水环绕着城郭,湖堤上花红柳绿散发着迷人的花香,在缥缈的湖水之中,游船在湖中无拘无束的飞快划行,水浪不停地拍打着船桨,美妙地歌声从远处飘来,空气中弥漫着的花香和酒香让人陶醉,晚风轻轻吹拂,绵绵夜雨打湿了游人的衣裳。春夜雨润下的南湖是如此美丽,令人流连忘返。
苏辙还在诗中这样描写商丘名胜古梁园:
梁园久芜没,何以奉君游。
故城已耕稼,台观皆荒丘。
池塘尘漠漠,雁鹜空迟留。
俗衰宾客尽,不见枚与邹。
轻舟舍我南,吴越多清流
梁园已经荒芜,原先的故城已成为一片可耕的田地。昔日的台观楼阁也成为荒芜的土丘,曾经辉煌的梁园盛景经过千年的沧桑岁月的时光消磨,早已经盛景不在。往日的辉煌时刻也成为昔日之黄花,作者的悲凉之情尽显无疑。作者哪里是在描写梁园时光变迁,这分明是对于自己坎坷人生的仕途不顺,以及无法实现人生理想抱负而发出的无尽哀叹。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苏轼入狱面临杀身之祸。苏辙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呈皇帝,请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职来替兄赎罪。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辙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元丰三年(1080年)春,苏辙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起程,赶赴筠州上任。
六年之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春,苏辙自外任入都,再次途经南京应天府。苏辙登上幸山妙峰亭,访得道者,并写下《题南都留守妙峰亭》这首诗。诗中有诗句云“怅然怀旧游,一丘覆茅茨。清泠久沮洳,文雅空颓隳”,苏辙这次旧地重游,感慨不已,睹物思人,人去物旧,这里边掺杂着诸多的无奈,也给人一种历史深邃的沧桑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驹过隙催人老,几度明月又春风。
相逢就是一种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太多类似的偶然相逢,缘分也罢,历史相遇也行,然而就是这众多的历史巧合才构成中国文化史上最动人的篇章,这便是历史最为出彩的地方。
苏辙已经故去千年,而历史上的南京应天府也已消失在历史岁月之中,然而只要记载历史典籍还在,苏辙的诗文还在流传,苏辙和商丘的历史故事就会一直流传下去。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苏辙的诗文和苏辙在商丘的历史轨迹了解到当时商丘的发展状况,也可以验证当时南京应天府的富庶和繁华,对于研究商丘古城的历史发展,以及擘画商丘未来发展都重要启示。这也是今天商丘历史文化工作者讲述好商丘历史,讲述好商丘故事的最好历史素材之一。这段历史美谈更彰显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耐人寻味。苏辙之于商丘而言,应该是一位有着厚重文化价值的历史人物,值得进一步发掘和重视。
(作者刘金芳系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