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神-“一箭41星”精准入轨创我航天纪录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6月15日下午,新华社、央视网传来振奋人心喜讯:2023年6月15日13时30分,我国长征二号丁(简称“长二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一举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背景消息,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此次长二丁一箭发射41颗卫星,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据悉:一次性要将这么多41颗卫星全部安全顺利地送入轨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卫星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不仅要保证全部41颗卫星“坐得下”,还要让全部41颗卫星个个“坐得舒服”。为此,中国航天“长二丁研制”团队充分梳理卫星的结构、任务需求,充分挖掘潜能,优化布局设计,采取了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布局方式,成功给41颗卫星全部找到了各自安全舒适的位置。
卫星的“座椅”由多星适配器和下方锥形支承舱组成,为了便于星箭联合操作,4米高的多星适配器分成上下两个中心承力筒。其中,38颗卫星绕中心承力筒按列布置,并保证了星与星之间的安全距离;如此一来,多星适配器“座无虚席”,但如果为了新增“座位”而一味增加承力筒的高度,“乘客”在飞行阶段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振动和颠簸”。
为了让41位“乘客”畅享舒适飞行体验,型号团队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让适配器下方的“乘客”挪了挪“脚”,在支承舱上开辟出了3个“专座”,成功让41颗卫星顺利“上车”。虽然“座椅”的形式比较新颖,不过细细一瞧,都是之前送过“乘客”的优质部件,有力保障了此次任务的安全可靠。
要知道,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由于本次41颗卫星的“目的地”一致,因此,如何确保“乘客”安全顺利的“下车”,按照规定的分离方向和速度精准入轨才是圆满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
为了避免在“下车”时出现拥挤碰撞的情况,研制团队巧妙设计“落客方案”,让卫星依次有序进行分离。总体设计团队将筒状多星适配器上的38颗卫星,每一层“乘客”分为一组,共6组;下方支承舱上的3名“乘客”作为第7组,卫星按组进行依次分离。此外,本发火箭还配套了10个反推火箭,通过开启反推火箭拉开每组卫星之间的距离,保障了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
本次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可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影像,为用户提供业态分析、区域普查等遥感信息服务,同时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数据服务。
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7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6次发射。笔者认为,中国航天此次再创“一箭41星”发射精准入轨定位成功纪录,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在多学科方面尖端技术突破!这对于中国航天科技在多领域的实际运用具有广泛的特殊意义!欣喜之余,笔者特赋《潇湘神》为评为贺。
长二丁。
长二丁。
再创一箭最多星。
乘客满舱悠位座,
尊安精准玉皇惊。
一一2023年6月16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