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45°(组诗)
李咏成
磁湖
一湾柔软的湖水
却有一个金属的名字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有矿石一样坚硬的性格
他们从这里出发,行走四面八方
建一座房,筑一条路,炼一炉钢
或者谈一笔小生意
他们与另一些他们
建一个市场,交换各自的幸福
然后揣着布满皱褶的钞票
从千里之外回到磁湖
那块巨大的磁铁
对每一位儿女
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瓦当
必须是太平府的上好泥土
不软不硬,像春末夏初的风
制坯,阴干,用中火烧制
然后飞上屋顶
为时光披上甲胄
世界是冰川纪的儿子,我们的身体
本是阴冷的水田里捞出的黄泥
太阳支起巨大的窑炉,烧结我们
肤色金黄或者黝黑
我们保留了太阳的体温
四肢都有铭文,像瓦当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东南西北,长乐未央
我们是天上掉下来的星宿
冥冥中带有寓意
我们保持着瓦当一样的姿势
腰身弯曲成一定的弧度,像彩虹
勾勒着生命与大自然的联系
生于土地
回归土地
屋顶
像硬币一样有两面
一面是苍茫,一面是烟火
仰望天空的一面,皱纹堆积
经年的风雨洗刷了无数春夏秋冬
岁月从斜坡上滑落
一部分制造大海
一部分堆积在土地
俯瞰家的一面,是因为笑而必须的褶子
笑容之中,见证了粮食满仓,牛羊满圈
见证了洞房花烛,情话呢喃
和无数个婴儿的诞出,生命
延绵不息
一个鸽子落在飞檐上面
占据生活的制高点
用哨声向千里以外的同伴
传递坚守的寂寞和骄傲
也传递
烟火的气息
拱形的屋顶,是合十的手掌
人类对于上天所有的事物,始终保持着
最基本的礼仪
弯曲
弯曲是一种美,所以在我们看见
山岚起伏,小巷蜿蜒的时候
总会莫名触动
梅以曲为美,树也是
一条小河在山脚华丽转身
不知所终
小鸟在林间曲折
雪花在风中翩跹
燕子的瞅鸣也是弯曲的
一种天籁
从屋后绕到堂前
大多数弯曲都是一种妥协
是对审美的逢迎
当我们碰到时间的天花板
躬起的腰身
成为一首诗里凄美的句子
像一棵饱经风雨的麦穗
对一把镰刀称臣
眼神是一个例外。总有人
试图让目光拐弯
主动沿着身后弯曲的来路
回望
一个特定的身影
人间45°
下午三点,冬日的阳光
像一把刀子
呈45°角斜刺过来
时间有些柔软
像45°角,不锐不钝,不急不徐
一只鸟在天空滑翔
翅膀的角度也是45°
45°是很舒适的角度
不平庸,又不失锋芒
是母亲抚摸孩子的姿势
是恋爱的女孩拿玫瑰的姿势
是婚礼上倒酒的姿势
是葬礼上鞠躬的姿势
45°的嘴角是标准的笑容
也是标准的哭泣
立冬日全年已过四分之三
身体离躺平还剩45°
生活是一面倾斜的山坡
我们把身躯弓成45°攀爬
登顶或者不封顶都可以同饮一杯
45°
致敬春天
从一块冰凌破裂开始,接着是另一块
寒冷在一条河面,渐次崩塌。遥远的北方
喜悦,从细小的裂纹中挣脱出来
像一条刚刚拱出新泥的蚯蚓,咋暖还寒
那条收纳着昭君盛装照片的河流,也着盛装
从大汗的王帐旁,慢慢起身
由迟疑到欢快到奔腾,也是渐次的
冰凌溶解,浪花跳跃,羊马嘶鸣
一种低回的交响在耳边攀爬,直到
契丹人、鞑靼人和女真人猎猎的旗杆顶部
汇聚成惊醒万物的雷声
柔嫩的事物也可以气吞山河
自北向南,马蹄带着风
用加速度疾疾前行
席卷的姿势很猛烈
塞外的牧场和南方的麦田,顺从着
风吹草低,绿意盎然
这是新生的季节,也是重生的季节
尘封的故事纷纷长出胚芽
历史像竹节虫,一截一截地复活
在没有门牌号码的虚空中安家落户
一些词语——
被冰雪覆盖的,结成冰块的词语
容光焕发,活力四射
跟随一串蛙鸣
跳跃在小学生墨香迷漫的书包里
也弥漫在江南的武昌城
三月揉着惺忪的眼睛
起义门城门洞开
汹涌的市井气、烟火气揭竿而起
繁荣和喧嚣大摇大摆地出入,无证通行
此刻,东湖正在接收上天归还的波浪
明月顺着柳丝沉入湖底,打捞
孙权的剑,岳飞的枪,崔颢的诗句
一只独立的黄鹤,几经摔倒,依然临空展翅
顺着白帆的方向,寻找那个同伴
千年的背影
冬泳
只要有照耀
长江就波光粼粼
一闪一闪的水道
流淌着黄金
拾金的武汉人
即使在最冷的寒冬腊月
也会一猛子扎下去
有人铁戟沉沙
更多的人
打捞出幸福的日子
湿淋淋
一条活蹦乱跳的鱼
身上长满
新鲜的浪花
一曲姑苏行
吹醉了江南烟雨
乌篷船穿行于小桥流水
潮湿了多少双眼睛
江南其实是一段昆曲
春花秋月牡丹亭
一根瘦瘦的竹笛
细心地保管着
整个江南
原载《长江丛刊》2023年6月上
作者简介:
李咏成,武汉人。喜欢摆弄文字的工科男人。作品见于多种报刊和网络平台,计百万字。曾获中宣部新闻通讯作品奖。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