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闲谝宝鸡蟠龙塬》
●作者/邹新社/甘棠遗爱(陕西宝鸡)
2012年转业后,一直在宝鸡主城区中轴线旁边蟠龙塬下的行政中心上班,也时常因公因私到蟠龙塬,感受蟠龙塬变化。兔年初春,全封闭在蟠龙高新区市委党校新校区充电学习一周,夜宿蟠龙塬,猛然觉得今年是蟠龙新区设立10周年、宝鸡县撤县设区20周年的大年份,值得回味总结。关于宝鸡市区,闲谝文章写来写去,唯独漏了蟠龙塬,在学习期间小组讨论发言时,也以蟠龙新区成立10周年为主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蟠龙塬之名
宝鸡市主城区,渭河穿城而过,渭河南是秦岭,渭河北从东到西依次周原、蟠龙塬(贾村原)、胜利塬(陵原)、马家塬(紫草原),蟠龙塬下是主城区繁华地带。
蟠龙塬与主城区高差大约170-220米。塬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南北高差约50米,东低西高,东西高差约110米左右。因地势高,过去取水困难,有“上了蟠龙塬,宁给一个馍,不给一杯水”的说法。蟠龙塬南隔渭河与秦岭相望,北依西镇吴山、白荆山及黄梅山,东、西塬下有千河、金陵河围绕,俗语称:蟠龙塬象只船,四面八方水围严。
清代以前没有“塬”这个字,“塬”是近代学者为研究地质学创造的一个专有名词,把“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地貌”称“塬”,因而,过去留下来的地名,如周原、白鹿原、西平原、贾村原、陵原,不加“土”旁。
民国时蟠龙塬称西平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斗鸡台东区墓葬》一文中载:“宝鸡县北部自东而西形成三个原,即周原、西平原(包括贾村原)和陵原。”西平原相对于周原而言。这里的周原是大周原概念,从武功县、扶风县、岐山县至宝鸡县北山下的这个大原统称周原。因虢镇原上是大周原的西起点,又是周文王弟弟虢仲封地,周原名字沿用至今。蟠龙塬在南宋前一直称大虫岭,史载吴璘率军驻大虫岭。大虫,即老虎,说明那时蟠龙塬植被良好,有老虎出没;明朝时蟠龙塬称贾村原,史载李自成军攻宝鸡,与明军战于贾村原。
那时,蟠龙塬亦称龙川镇,塬上没有姓贾的,之所以叫贾村,皆因明清时蟠龙塬出的大人物党崇雅。党崇雅曾给康熙皇帝当过老师,康熙西巡看望老师,看到龙川镇牌楼上老师题字“龙川雄镇”不悦,说:“朕本为龙,此龙何来?”党崇雅随机应变道:“君为真龙,此乃假龙尔”。康熙道:“原来是个假村!”,遂更名“假村”,后取谐音称“贾村”。
中国人崇尚龙文化。蟠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蟠龙塬上从西南到东北的形似蟠龙的土岭被风水先生发现了,于是便有了以龙为方位的村名,如蟠龙山村(龙头),龙新村 (龙心,由卧龙村与龙耳村合并)、龙后(陵厚堡子,陵厚北村,音移后龙称陵)、龙尾村、灵龙村。蟠龙山村在蟠龙山西南角,龙尾村在冯家山水库南侧千河西岸的半塬上,蟠龙呈弓形斜着横亘于塬上,龙头沿金陵河与渭河交汇的方向仰望着秦岭,龙尾摇曳在冯家山水库边。
蟠龙由村名变为乡名,始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蟠龙塬由南至北设了三个乡,即蟠龙乡、西坪乡、马迹乡。解放后,经过几轮乡镇改革,至2003年宝鸡县撤县改区前,蟠龙塬由南到北有蟠龙镇、贾村镇、桥镇镇等3个镇,人口近10万。2003年宝鸡县撤县改陈仓区时,将蟠龙镇划归金台区,贾村镇、桥镇镇仍归陈仓区。2011年桥镇镇并入贾村镇。现在,整个蟠龙塬从行政上南为蟠龙镇,北为贾村镇,分属金台区、陈仓区管理。
至蟠龙新区成立前,塬上3个镇,数贾村镇最为繁华,人们习惯把蟠龙塬叫贾村原,由于蟠龙新区主要依托金台区蟠龙镇设立,加之蟠龙这个名字文化底蕴浓,慢慢地人们就把贾村原统称为蟠龙塬,金台区、宝鸡市的文件也逐渐把贾村原称蟠龙塬。原来的戴马大桥也改为蟠龙大桥,蟠龙新区的道路命名也多带龙字,如蟠龙大道、龙翔大道、龙凤大道、龙川路、龙腾路等。渭河北岸二级台塬、蟠龙塬下的卧龙寺始建于隋代,原名禅静寺,唐玄宗出逃四川路过宝鸡县时,曾在此留宿,赐名卧龙寺。
蟠龙塬之史
蟠龙塬历史悠久,境内古迹众多,历史积淀深厚,是宝鸡上古时期人类居住最早的区域之一,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就发现于蟠龙塬。
宝鸡有4处古人类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分别是北首岭遗址(金台)、桥镇遗址(陈仓区)、水沟遗址(凤翔)和益家堡遗址(扶风)。北首岭与蟠龙塬隔金陵河相望,北首岭人比西安半坡人早400多年。桥镇在蟠龙塬最北端。桥镇遗址出土了龙山时期的陶器残片、石器和破碎的白灰居住面。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桥镇遗址中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陶瓦,这些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 把我国用瓦历史提前了1000余年,堪称“华夏第一瓦”。
吴山、白荆山、黄梅山均系六盘山之余支,都是古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的著名山脉。最早的传说当数桥镇是上古蟜氏部落领地,桥镇至今还建有炎帝祠、炎母殿等众多庙宇。《重修白荆山炎母殿碑记》载:蟜氏在白荆山采花不慎坠崖而亡,葬于此,桥镇无水无河亦无桥,桥镇系蟜冢之谐音;蟠龙塬及其西北部的吴山,在西周早期是夨(cè)国封地,位于上官村的贾村遗址1969年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青铜器、1973年出土了夨王簋盖。关于夨国,有两种解释,一说为虞国,一说为吴国。有学者根据西周“太伯奔荆蛮”认为,泰伯就是逃到了岐山以西的吴山一带,故为吴国;黄梅山又称马迹山,相传周穆王西巡马死,葬于此,又称马迹山,有个村至今叫马冢;传说秦穆公曾在此避暑、练兵,因而留有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等与秦穆公有关的地名。
黄梅山风景优美,当地老百姓自发在黄梅山主峰万寿山顶老庙宇旁边,建起了一幢三层楼房,取名“万寿山天佛寺中华大殿毛主席纪念馆”,每逢伟人生日、忌日,都有西府地区众多群众自发举行悼念活动。站在山梁,冯家山水库尽收眼底,“骑行黄梅山,徒步万寿山”已经成为宝鸡驴友的最佳驴行线路之一。
宝鸡是中华文明的根,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源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怎样宣传宝鸡、推介宝鸡,一直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的宣传词,直到2018年宝鸡城市形象全域宣传推广语“来宝鸡,看中国”的推出,使人耳目一新,“中国”这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在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
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县贾村镇贾村村。铸于公元前1038年,通高39厘米、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其造型典雅浑厚,纹饰繁缛华丽,器底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现存位于宝鸡市石鼓山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该院“镇院之宝”,是我国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之一。2020年贾村人杨六保出资,请民间雕塑艺术家张稳岗按1:10的比例在贾村镇街道修建了仿古青铜器何尊雕塑。
关于何尊出土情况,吕向阳老师《镇国之宝何尊出土记》进行了详细的记载。1963年在自家后院土崖上发现何尊的村民叫陈堆,1965年把何尊卖到群众路废品收购站得30元钱的是其哥陈湖,在收购站发现何尊的文物员叫佟太放。1975年发现尊底铭文的是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并改“饕餮纹青铜尊”为“何尊”。
何尊作为王室宗族器物,按青铜器出土规律,不是窑藏就是墓藏,而何尊是单件出土的,因而,专家推测贾村不是何尊的第一出土地。围绕何尊的身世,有两种推测,一种可能,何尊是党玉琨1927年至1928年盗掘戴家湾(贾村正南5公里)墓葬时被挖宝的民工私下藏匿或转移的;另一种可能是何尊出土于上官村(贾村正北1.5公里)。吴万哲老师《乡魂》文中提到:上官村村民何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村南土场挖土时挖出了何尊等几件青铜器,何尊被儿子何志祥的妻弟贾村人陈堆拿走。
蟠龙塬之人
蟠龙塬解放初共有108村,大村36个,小村72个,“村有私塾,堡有舍堂,社有义学”。蟠龙塬的许多学校,大多都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小学是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广福小学。民国时期蟠龙塬的初小大都是乡贤集资修建的。规划最大的是陵厚寺小学。
蟠龙塬人崇文尚义,耕读人家较多,文脉深厚,文化发达。“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是蟠龙塬人崇尚的家风。陵厚寺山门口的石刻楹联:“苦读圣贤经典书,为国成才报国心”是蟠龙塬人自古重视教育见证;民间顺口溜,“到了贾村不要耍人(装富、炫富),到了杜家凹不要卖文,到了广福村不要逞能,到了车家寺不要胡轮”“上了贾村塬,秀才比驴多”,是蟠龙塬能人多、干大事人多的写照。宝鸡著名作家采写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乡魂》详细记述了建国后蟠龙塬重视教育的方方面面及涌现出的各界精英。清初智囊党崇雅,改革先锋何载是蟠龙塬人的骄傲,更是宝鸡及陕西人的骄傲。
明万历十三年(1585),党崇雅出生于蟠龙镇蟠龙山村。党崇雅祖籍在今渭滨区石鼓镇党家村。四十岁中进士,排154名,历明、顺、清三朝,是明末清初一位有杰出贡献和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是宝鸡地区近世以来职位最高、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为代表宝鸡的一张文化名片。
党崇雅曾主持制定《大清律》和《大清律集解附例》。清顺帝时党崇雅官至内阁一品宰辅,俗称党阁老。知识渊博,机敏过人,一生委屈求全,曲中求直。宝鸡流传了党阁老巧罢箩卜贡,康熙来宝鸡微服拜访老师党阁老,党阁老后人是败家子等许多故事。
曾慕名到蟠龙山村。党崇雅纪念馆免费对游人开放,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党崇雅汉白玉雕像坐北朝南。纪念馆北面的三间摇摇欲坠的大房是党氏家宅留下来的老屋,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党崇雅在宝鸡县城中山路的遗宅早已不存,位置大概在仁和巷金台区经济刑侦大队旁。胜利塬西府老街党崇雅府邸是根据长安大学党崇雅研究会提供的资料和图片仿建的,现为西府书院。
宝鸡道光六年贡生李作栋在道光十七年(1837)的题诗“茫茫大造岂无心,沧海桑田变古今。去国秋风悲断雁,怀乡夜月泣冤禽。天愍一老陈箕范,民有孑遗沛悦霖。每过蟠龙山下路,几回感慨不能禁。”可谓对党崇雅恰如其分的评价,也道出了后世学人对党崇雅的崇敬心情。有三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党崇雅一生,纪念馆外门联:品茗论道风雅颂,蟠龙卧虎鹃失啼。纪念馆内党崇雅画像联:几曾易主定纲常,生逢乱世德难全。党氏族人撰联:良臣摘主为国为民,与时俱进弃暗投明;雄才略超铁骨忠魂,胸怀万民千古能臣。
为纪念党崇雅逝世350周年,利用名人效应,更好地开发建设蟠龙山村,2016年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在蟠龙山村举办了“党崇雅与蟠龙山村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发布了《蟠龙山宣言》,公正客观地对党崇雅进行了历史评价,对推动党崇雅研究、宣传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要详细了解党崇雅,李均宏、蒋五宝编著的《党崇雅研究》、杨广虎的长篇历史小说《风云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王世清的长篇小说《大清阁老党崇雅》,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都是宝鸡人。
如果说清代以前,蟠龙塬风云人物是党崇雅,那么,近现代风云人物非何载莫属,何载原名容恭,后改名跟母亲姓,1919年11月出生于贾村镇杜家凹村,今年104岁。容氏祠堂是宝鸡保存比较好的祠堂之一,现已修缮一新。容氏的家训是“读书明理知廉耻,为官爱民当廉洁。”容儒老先生民国二十二年(1936)在本村创办崇文高等小学,后更名为杜家凹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陕西省委第11支部曾设在杜家凹小学。何载引资修建杜家凹小学在家乡传为佳话。
何老1936年底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冬在西安上学时由肖江洪发展为党员(1949年任宝鸡市第一任市长)。曾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官至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享受正部级待遇。1987年68岁的何老,从中组部退居二线后,又积极参战“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主动承担组建全国性民间扶贫基金会的重任。在长达15年扶贫工作中,何老为贫困地区募集资金建成扶贫项目近百个,其中榆林40万亩“沙地改田”工程得到联合国官员高度评价,为中国扶贫事业创造了多个奇迹。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何载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执行者。1991年宝鸡市人民政府聘请何载同志为我市扶贫经济开发高级顾问,2000年宝鸡县人民政府授予何载同志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牌匾:功绩常昭。2020年杜家凹村把何老援建的杜家凹小学改为改革先锋何载事迹展馆,把老戏楼改为红色大讲堂。何载事迹展馆共分为“追求信仰”“改革先锋”“不忘初心”“情系乡梓”四个部分,已挂牌十几个红色教育基地,平时由杜家凹村上代管,集体参观学习,须与贾村镇联系,有专门的讲解员。
何老是一个纯粹的百岁老共产党员,在《我的八十年:难忘岁月》中说:“80年岁月,我饱尝过胜利的喜悦,也领受过遇到挫折时的酸甜苦辣。走过的路像一条长河,时而风平浪静,一马平川;时而深山峡谷,惊涛骇浪。但总的来说,我是幸运的。只是蒙受党和人民哺育多而贡献少。”
容氏家族是蟠龙塬望族,祖籍广东,建有容氏祠堂。祠堂前旗杆夹石对联为:千青云直上永望仍孙,作砥柱以中流思绳列祖。据《宝鸡市教育志》记载,仅杜家凹村容氏一族,在明、清两朝就产生过 2位进士、5位举人,而且有名有姓有官职。
蟠龙塬还有一个名人叫李嘉宝(1907——1986),本名李华,艺名嘉宝,是贾村镇陵一村李家组人。李嘉宝是蟠龙塬的传奇,也是秦腔的传奇,是西路秦腔的主要代表演员之一,旦角名流,以主演《拾玉镯》中孙玉姣而著名,代表剧目有《打机子》《安安送米》《卖苗郎》《春秋配》等。过去,蟠龙塬人说那个女子长的俊,就会说好看的像嘉宝,也流传着婆婆、媳妇争着舔嘉宝吃过的碗的神奇传说。其吹火功夫十分了得,“磨菇云”技法堪称一绝。著名秦腔演员任小蕾的吐火功夫传承了李嘉宝技巧。民国二十二年(1933)李嘉宝胞弟李碎宝和其师傅王吉林因在陵厚寺刀山会上刀山而名噪一时。
无缘结识蟠龙塬精英。2016年拍摄《宝鸡美丽乡村建设专题片――大地飞歌》时,因工作关系认识了蟠龙镇原新庄村(合并到塔寺头村)村支书刘志忠,感觉刘支书就是新时代蟠龙塬能人的代表。村广场各个小景点,精巧且有文化品味,镜头感强,先是被天下太平悬转铜钱币、有八卦九宫二十四节气内容的日晷景观所吸引,广场各个农具旁边均有一块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标志牌,印象最深的是《石磨》:“上下两片两眼眼 ,人掀木棍转圏圈。粮食变成细面面 ,以食为天民心安。”区干部介绍,各个景点均是刘支书亲自设计的,顺口溜也是刘支书自编的,最折服还是刘支书保存了1949年到1984年生产队改组前,生产队所有的帐目,真是个有心人呀!
2017年市上组织公开竞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刘支书参加答辩,把刘支书推荐给聘请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师,经过实地考察,2018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给新庄村挂牌《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每年经管学院组织学生到新庄村驻村调研。这几年,新庄村建设的西府农耕文化展览馆、乡村大食堂、亲子农场及种植的火龙果吸引了许多粉丝,一到周末,人多的像跟庙会。2019年刘志忠同志被评为宝鸡市“十大乡贤”。
北上蟠龙塬
蟠龙塬的崛起得益于新世纪宝鸡市三次大的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
首先,得益于2002年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宝鸡市建成大城市”后,为了摆脱宝鸡城市建设东西狭长、南山北塬的地域瓶颈,宝鸡市做出“东扩南移”的重大决策。东扩就是将东边原宝鸡县撤县设区,并一直向蔡家坡方向扩展,南移就是接壤宝鸡高新区,并向秦岭北麓扩张,2003年宝鸡县撤县设区是宝鸡朝着大城市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把蟠龙螈塬边靠市区最近的蟠龙镇划归金台区管理,便于金台区把从东到西的周塬(原)、蟠龙塬、胜利塬、马家塬、吴家塬统筹协调发展,为蟠龙塬发展奠定了基础。金台区城区面积小,2003年一接手蟠龙塬,就着手制定蟠龙塬发展规划,将蟠龙塬定位为未来金台主要产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
其次,得益于宝鸡市政府东迁到蟠龙塬下的戴家湾办公,特别是2007年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宝鸡建成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后,宝鸡市立马作出城市北上决策,就是向北边的蟠龙塬上拓展,让宝鸡彻底跳出地域桎梏,同年,金台区设立蟠龙新区。
再次,得益于宝鸡市抓住2009年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的机遇,及时出台《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对“东扩南移北上”战略进行细化,规划了“一带一轴五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蟠龙塬不但作为城市南北轴蟠龙路的起点,而且,“蟠龙组团”成为“五组团”之一,使蟠龙塬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清晰。规划了蟠龙塬与市区的7条连接路线。
2013年9月蟠龙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拉开了建设蟠龙新区的帷幕。2015年2月,省政府批准蟠龙新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8月,金台区发改局、招商局、金融办、教体局、农业农村局、大数据产业园管委会、长乐塬管委会和金财公司等10个区级部门迁往蟠龙新区。2021年蟠龙高新区(以下简称蟠龙新区)又划归金台区代管。
从2007年金台区设立蟠龙新区至今已16个年头,从2013年宝鸡市设立蟠龙新区管委会,今年正好是第10年。16年来蟠龙新区在发展定位上,从2007年金台区提出把蟠龙新区建设成为“民营大学园区、电子产业园区和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园区为主的生态园林产业新区”到2013年市上提出把蟠龙新区建设成为“新宝鸡的引领区、新产业的聚集区、新生态的展示区、新理念的实践区”,直至2021年市上提出把蟠龙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特色的“科教新城、康养新城、生态新城”,可以看出,发展战略、路子、定位越来越清晰。为把蟠龙新区打造成为金台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极,2023年金台区提出“东进、西优、中强、北延”的发展战略,通过“由川上塬、新城腾飞、双城融合”实现“双城共兴”。
蟠龙新区总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东至蟠龙塬东侧坡脚,西至金陵河东岸,南邻主城区,北至马迹山,也就是整个蟠龙塬,区域包括金台区的蟠龙镇和陈仓区的贾村镇。一期规划用地面积53.86平方公里,北至规划的北绕城高速,东、西、南三面至塬边,区域主要以金台区蟠龙镇为主,规划城市人口36万。一期区域主要按“一轴三廊十组团、一主一副多节点”结构规划。蟠龙新区主轴龙川路对接斗中路(蟠高快线),副轴龙腾路对接蟠龙路。对标雄安新区建设,蟠龙新区对规划进行了调整,并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把脉,加大了生态用地,以龙川路为核心规划了2000亩的城市绿心,整体规划向北扩展1公里。
蟠龙塬崛起
交通不便、用水困难,一直是制约蟠龙塬发展的主要因素。民国初,上塬的大路只有一条简易的马车道(驿道),沿今宝(鸡)蟠(龙)公路走向,通到桥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拓宽。由于陇海铁路开通,虢(镇)凤(翔)公路与铁路多处交叉,民国二十五年(1936)又将虢(镇)凤(翔)公路改道经陈村过千河越蟠龙塬到宝鸡,客观上促进了蟠龙塬的发展。1958年虢(镇)十(里铺)公路开通后,凤翔、虢镇、宝鸡连通更加快捷,取代了经蟠龙塬的宝凤路段。1969年先后修建了底(店)县(功)公路(石羊庙—蟠龙-贾村-桥镇-县功)和官(上官村)冯(冯家山管理局)公路,大大改善了蟠龙塬的交通条件。
1961年,宝鸡县率先在蟠龙塬贾村等6个村各凿机井一眼,水井最深400余米,既解决了人蓄饮水,又可以灌溉,1971年蟠龙塬人用上了自来水。历经10年,1980年建成了冯家山高扬程抽水灌溉工程,使桥镇、贾村、蟠龙用上了千河水。但由于扬程高、耗电量大,现在已废弃。至2003年宝鸡县撤县设区前,蟠龙塬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靠近宝蟠路塬边的蟠龙山村刚兴起农家乐。
蟠龙新区设立后,与主城区的交通连接问题依旧是蟠龙塬及蟠龙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上塬路建设上,市、区多措并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方面,改造升级老路。2006年、2008年,金台区、陈仓区分别对东西上塬路宝蟠路和底县路进行双车道改造。2022年金台区启动对宝蟠公路进行四车道改造,以便使老城区与蟠龙新区进行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开辟新上塬路。蟠龙新区园区主干道与新建的上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新建的第一条上塬路为宝鸡行政中心到蟠龙新区的上塬路,规划了东(上行)西(下行)两条三车道上塬路。2014年龙蟠西路开通,成了市区最快捷的一条上塬路,2015年宝鸡南站到蟠龙塬索家村的70路公交车开通,大大方便了先期上塬的各类院校的师生和塬上居民出行,70路现已延伸到蟠龙镇政府所在地。2019年又开通了由高端装备产业园到廉政教育中心的72路公交车,市民上塬更方便了。这两条公交线路票价均1.5元,便宜惠民。宝钛渭桥大桥的修建及宝鸡快速干道的开通,使原规划的龙蟠东路上塬路调整到从龙丰村上塬,往南穿过宝钛渭桥大桥与南绕城高速宝钛出口相接,将从预留的龙蟠东路上塬路口引出,沿引渭渠路修建连接线,与龙丰上塬路连通。
新建的第二条上塬路为2011年开始修建的东西走向的蟠龙大道。蟠龙大道全长18.45公里,东起千河桥头,西越金陵河,连接省道212陇凤公路,2016年通车后,不但成为蟠龙新区东西主干道,而且方便甘肃、宁夏过境车辆沿此路绕城通过,大大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2021年省道222市区过境公路全线贯通,从而实现了“一路连三塬、天堑变通途”,从蟠龙塬到胜利塬再到马家塬,用时由60分钟缩短至20分钟。
正在修建的第三条上塬路为宝鸡人翅首以盼的蟠高快线。蟠高快线南起高新大道西端,北至蟠龙新区,由南向北依次跨连霍高速、渭河、金台大道、大庆路、宏文路、陇海铁路、引渭渠上蟠龙塬,上塬道路双向六车道,全长9.92公里,高差182米。是宝鸡城市史上单体投资额最高的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的蟠高快线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市区桥梁全部为景观建筑化设计,跨渭河大桥段桥名“迎渭”,跨渭河公园段桥名“凤栖”,跨商务区段桥名“清漪”,并请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对斗中路高架快速路(蟠高快线)方案进行了审查。2019年12月6日蟠高快线跨陇海铁路段开工修建。由于各种原因工程断断续续,方案待调整。
规划的宝鸡北绕城高速公路位于蟠龙新区最北部,有两个高速出入口对接蟠龙新区主干道龙凤大道和龙川路。这条高速将把周原、蟠龙塬、胜利塬、马家塬四个塬通过高速公路串联起来,形成另一条东西快速通道,并和南绕城共同组成一个环形快速通道。同时,这条高速与机场高速相连,使蟠龙新区到凤翔区15分钟即达。
宝鸡市行政中心北面正对的蟠龙塬土坡,原来是一个雨水自然冲刷成的土沟,黄土裸露,城市设计者的神来之笔就是充分利用地形,建了一个1179级的大台阶,大台阶把塬下戴家湾生态公园与塬上的蟠龙文化公园连接起来,为行政中心片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从陇海铁路北沿大台阶步行上到蟠龙大牌坊约30分钟左右。从南至北一线,秦岭、渭河、行政广场、行政中心、行政中心牌坊(五垮纯石材,36.9米)、盛世广场、大台阶、行政中心牌坊至蟠龙文化公园,一步一景,一个依山傍水,生态宜居,既古朴庄重,又现代时尚的大美宝鸡,蓬勃生机,气象万千。
经过16年的建设,蟠龙新区交通瓶颈已基本解决,实现了蟠龙新区与中心城区10分钟“经济圈”、与“渭陈凤高”20分钟快速联通。日供水8万吨的新区水厂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蟠龙塬居民用水难问题。高标准建设的综合管廊等海绵城市基础设施能满足塬上企事业办公、居民生活、生产需求,各种基础设施能满足招商引资办学、办厂、办公司的要求,主干道通畅,沿主干道的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生态廊道美观大方,呈现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移步换景”的城市景观。沿龙腾路、龙翔路,高楼林立,校园学府书声朗朗,工业园区热火朝天。
设立高新区的目的是为了将高新技术与产业有机结合,通过区域经济优势,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宝鸡高新区1992年设立,2002年启动东高新的规划与建设,2013年设新蟠龙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特别是东高新区的发展走了一条自身增量优化的路子。先是把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向东高新区转移,如宝鸡文理学院、宝鸡中学,新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接着把国营大厂向东高新区转移,如宝成厂、宝光厂、石油机械厂、宝鸡烟厂等,加之宝鸡南站设立,高铁及南绕城高速的开通,房地产的火爆带动了东高新的发展,东高新引进最成功的企业,就是吉利厂。另外一点,宝钛对东高新的贡献也是挺大的。
蟠龙新区的发展,走了一条与东高新发展类似的路子,教育产业先行,而且已成规模。2008年陕西振华学院在建校20周年之际率先在蟠龙塬西塬边建新校区,之后,宝鸡亚太专修学校、陕西中北学院、新希望中学、宝鸡方塘中学等民办院校,陆续上塬建设新校区;2020年前后,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宝鸡市委学校等公办院校陆续搬迁到蟠龙新区。新建了蟠龙新区第一幼儿园、蟠龙新区第一小学。2018年陕西省发改委批复宝鸡文理学院在蟠龙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暨新校区,已经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490亩,是蟠龙塬最大的校区、也是宝鸡文理学院3个校区面积最大的。若宝鸡文理学院获批更名为宝鸡大学,新校区无疑成为主校区。
陕西振华学院和陕西中北学院是宝鸡民办院校的翘楚,均已发展成为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尤其是陕西中北学院被业内誉为“列车长摇篮” 和“中国高铁人才的黄埔军校”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响当当的“宝鸡工匠”摇篮,其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创办的“咸阳无线电工业学校”。
蟠龙新区作为宝鸡“北上”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一直备受宝鸡各界人士关注。为把蟠龙新区打造成为宝鸡追赶超越的主战场、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全部园区化,园中建园,龙源工业园划分为特色食品产业园、先进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输配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基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五大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定位上,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干一个,成一个。在产业引进上,一是引进与宝鸡现有工业门类配套的产业,如钛金属加工、输配电装备制造等;二是培育特色食品产业,如擀面皮产业;三是迁建老企业。如宝鸡杭叉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迁建。虽没有规模特别大的企业,但引进的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蟠龙新区与金台、渭滨、高新区等主城区相比,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绿地多。东、南、西三面塬边规划了绿化带及公园,内部规划了三条生态廊道,总绿化面积将达到新区规划范围的49.5%,森林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二是公园多。蟠龙文化公园已投入使用,蟠龙之眼(蟠龙新区城市展览馆)、蟠龙城市运动公园、军事主题公园等已开工建设。三是道路宽。东西主干道蟠龙大道宽67米,其它主干道分别按56米、46米、36米设计。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四季花城、绿地康养谷、高力·雲悦府、蟠龙·观山堂、青禾塬尚田园综合体等房地产项目落户蟠龙新区。2013年到高新六路居住时,小区入住率不到30%,虽开通了公交,但买菜都不方便,那时建设了10年的东高新,像极了现在的蟠龙新区,房价也上不去,许多人都不看好,现在的东高新已经是宝鸡房价的风向标。
特别一提的是从规划到建设历时6年,2016年落成的蟠龙文化公园,不但是蟠龙新区的窗口,而且已经成为宝鸡最具历史厚重感、最具人文气息、最具标志感的公园。蟠龙文化公园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蔺宝钢院长亲自组织设计。长71米的七垮纯石材牌楼,即蟠龙塬大牌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石牌楼,比榆林市绥德县号称天下第一楼的天下名州大牌坊长34.1米,已经成为宝鸡市的标志性建筑,宝鸡人夜晚驾车,看到大牌坊,就知道已到市区了。
大牌坊两面各有一副对联,正面:七千年历史开卷凤舞陈仓真宝地;八百里秦川入怀龙腾华夏仰鸡峰。横额:周秦风物。由时任宝鸡市市委书记唐俊昌撰联。背面:凭栏望秦岭千山竞秀;回首忆周原堇荼如饴。横额:蟠龙气象。静远先生撰联。对联由宝鸡“楷书王”任步武老先生撰写。石雕是公园的主题,6组12根文化柱展示了宝鸡市12县区24处人文胜景,34面雕塑图叙宝鸡历史,管窥中华传统,远到炎帝,近到清代的党崇雅,是一个简略的宝鸡地方志,老少皆宜,可看,可学,可思,可仰。广场西边古柳公园从陕北迁栽的古旱柳,独树一帜,别有风味。也是宝鸡人早晚休闲消夏的好去处。
党校学习完后,在蟠龙塬转了一圈,录了三副春联。杜家凹村村委会大门春联:人民有應更喜龙凤呈祥龟蛇献寿,天地无私试看云霞出海梅柳迎春。蟠龙镇大门春联:虎踞龙蟠开局领先一着,春临鸟唱登高望远百年。贾村镇大门春联:政通人和龙川腾飞,风调雨顺贾村振兴。这三副春联,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蟠龙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祝愿蟠龙塬早日腾飞,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心的“科教新城、康养新城、生态新城”。
北依千山南眺岭,三面临水尤似船。
自从盘古辟天地,蟠龙横卧在此塬。
桥镇筒瓦盖华夏,国宝何尊出龙川。
崇雅何载贵人极,耕读尚义孝先贤。
北上战略谱新篇,城市主轴南北穿。
宝鸡英杰传伟绩,文化广场蔚壮观。
道路通,百业兴,三城联动相比肩。
融合发展契机多,再次腾飞舞翩跹。
参考资料:
1.《宝鸡县志》(1996年版) 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乡魂》 吴万哲
3.《历史久远的贾村塬》 容琳
4.《回乡记,宝鸡一个村子四十年印记》 杨文虎
5.《镇国之宝何尊出土记》吕向阳
6. 《党崇雅与蟠龙山村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
7. 《2022年金台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