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自古就有“五洞出南蛮”之说,五洞分别是西江洞、颜江洞、邹禾洞、门头洞、桃花洞。其中最神奇美丽的,当属西江洞。
西江洞位于三墩乡北部,原名西江大队,后更名为西源村,现并入中武村。古名西港,并至今还保留着码头岭的地名,不知何时更名为西江,无从考究。
西江水发源于中坪小山西岭,经狮形一泻而下至丰门头,过长坑沟里至大造与小洞水相汇,经横档山、官塘坳、牛牙潭、跳石步到徐家坊与颜江水汇合,到江堧屋与长庆水汇合后,流入钟洞河。
《淮南子·修务训》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水经注·湘水》:大舜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出入潇湘之浦。
平江和湖北通城、通山及江西鄱阳湖等地区都属古三苗,历代以来,西江洞与小塅一带仍保留着很多与舜帝及二妃有关的遗址和传说。如娥皇圣母殿、娥皇屋场、英子屋场、臣子屋场,还有娥皇、女英使用过的古泉井,有大官坡、小官坡、学堂坳等等。
大官坡还保留有古碾槽遗址,还有传说是舜帝烧制陶器的窑坡里等。
娥皇殿供奉着娥皇、女英圣母,四季香火旺盛,护佑着一方黎庶。天朗气清的日子,站在娥皇殿山顶极目四望,只见万山朝拱,尽收眼底,有如君临天下,使人心旷神怡。娥皇古殿不知建于何朝何代,青砖烟瓦,古朴威严。周边几株上千年的古松树,几个人才能合抱一根。当时建筑用的是父子砖,子砖是用专用的砖架做成的,燕尾相当讲究,砌墙磨缝也非常紧密。更不解的是大门框、门槛、门整都是细麻石打造而成,而娥皇殿周边方圆几十里,都只有粗麻石,不知道这些石材来自何处?也无从知悉当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是如何运到这山巅上来的?古殿巍峨雄伟,历经数百年风雨不倒。可惜1958年被拆,2015年才在原址上恢复。
娥皇殿东北方向,传说是舜帝“朝廷放马”的地方,后此地就命名为“朝廷”。“朝廷”有一处跟皇帝宝座一样的“龙椅”,站在娥皇殿后面远远望去,“龙椅”正好摆放在“朝廷” 正中,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左有凤凰守卫,右有蛟龙相护,一派皇家气派。前行二百多米,就到了传说是舜帝曾经亲自耕作过的“历山田”。田坎上的古碑,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历山”的来历。“历山田”面积有一亩多,祖辈相传,靠里边留三犁是不能用牛犁的,只能用锄头挖。其用意,一是表示对舜帝的尊敬;二是存却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后来人们把里边三犁做成水圳,一直保留至今。
沿公路继续前行数百米,便到了达泉池。平江有沸沙池、达泉池、砚泉池三大古池,此即其中之一,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封。达泉池四周古树参天,池水清澈见底,从不干涸。每当久旱无雨,地方众姓请法师在池边摆坛作法,总是有求必应,大雨如注。民间传说,穿红戴绿的人不能从池边经过,否则泉神可能会找上你,人就会不舒服,得赶快请人“哇斋饭”,求泉神大人放转三魂七魄。又传说达泉池周边人家操办忧喜二事,如需借用碗盏,只需去池边祭拜,告知泉神。次日清早,你想借用的东西必定整整齐齐码在池边。只是借用后不可清洗,仍摆放到池边即可。更神奇的是,有一次陈伟的父亲放干达泉池的水抓鱼,到最后只剩锅底那么大一片水,看见一条红蛇钻入水底。他将水和塘泥翻了个底朝天,却不见其踪影。西江还有“四十八造,造造显威灵”的传说,其中既有“洗崽造”的神、“大造”“小造”的奇,还有“鸡公造”水泛莲花的险,更有“铜造”“铁造”的风光无限。从臣子屋场下去,是“风车造”。走近“风车造”,你会听到像风车车米一样的声音。更神奇的是,其声音还有天气预报的作用:如果久雨不晴,“风车造”的水声突然变得又大又清脆,那一定是天要放晴了;如果久晴不雨,“风车造”的流水声变得沉闷响声隆隆,那最近几天肯定会下雨。
娥皇殿还是一个长寿福地。在这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仅我们一家就出了三位:外祖父苏善初九十七岁,祖母何攀娥九十三岁,岳祖父苏亚东九十七岁。西江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一块红色热土。平江有名的“一门四烈士”,就出在西江的蔡家边。四烈士之首的苏构堂,原为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牺牲后,曾将三墩乡易名为构堂乡。“一家九政要”则在官塘坳的过田星,其中原岳阳市委委员、市政府秘书长苏耀辉就出生于此。娥皇殿生产队更是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走入社会各界。人文地理作家潘刚强先生称赞西江为“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为什么在西江洞这个小小的区域里,会出现那么多跟舜帝及二妃有关的传说?我想,其中必定还藏有很多尚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人文密码,等待着有心人去探索、发现……现在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三墩乡党委政府也正在全力打造文旅品牌,坚信西江洞这块美丽神奇的红色土地,未来必将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陈树东,平江县三墩乡人,原西源村支部书记,热爱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