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怀念与思考
——回忆战友于乃生引发的联想
作者‖于同兴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才足以成大器,而天不永其年。
用这句话来评判于乃生的人生命运,我认为并不过于——
于乃生不但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工友。他是我人生中遇到过的一位非常富有才华的朋友,同时,他又是我熟悉的芸芸众生中,人生最悲惨,最令人惋惜的人。

乃生君生于一九四七年
陕西省岐山县驸马庄村人
他自幼家境贫寒
一九六五年九月
我们一同去陕西省
公路局二处六队当工人
一九六九年农历正月又一起参军
又在同一个连队
其人勤奋好学,志向远大
才华横溢,为人光明磊落
对朋友热情关心
是我很敬重和崇拜的战友
他长我两岁
故,我视他为良师益友
刚到连队不久
他曾送我一个日记本
上面写了毛主席的一句话: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
我想·毛主席这句话
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入伍前,我们在凤翔县田家庄村修路时,曾在一个民房居住过一段时间,那时,他常在夜晚的煤油灯下读书写作。由于他的努力和才干,他被省公路局树立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组织安排他经常去全省各地作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报告,在当时就有“小诸葛”之称。入伍不久,在部队就有突出的表现,第一年就被部队派到312工程指挥部支左(312工程是维修拓展四川巴塘县至义敦县的公路)。
年底即代表我们连队出席了康定军分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讲用报告受到很大好评。军分区主要领导在大会总结时说他”学的好,写的好,用得好,讲的好”。

按照他当时在军分区代表大会的表现及影响,他自认为出席成都军区代表大会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当时我们连队是“四好连队”,按要求出席大军区代表会的代表必须是一名连级干部,而他当时还是战士,不符合要求,所以未能出席军区代表大会。
但是,于乃生对此却产生了误解,自认为有人对他排挤打压。这实际是于乃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了偏激的思想,也就是他个人这个错误想法,最后毁掉了他。
不久之后,他的精神就出现了毛病,进而最后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后来由于他的身体实在无法适应部队紧张的战斗生活,1971年初,退伍返乡。
由于他个人档案中的良好记载,他退伍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岐山县革委会政工组,但最终因经常发病而未能报道上班,疯疯癫癫多少年,后于一九九三年,因旧病加新疾,结束了他悲凉凄惨的人生!
我们当兵的年代,正是文革最激烈时代,那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学作品。除了“两报一刊”及毛选,其他什么书都禁看。有一次于乃生不知从哪里借了一本苏联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全文抄写。

后来此书被组织收走了,他却说损失不大,因为大部分内容他已经抄写下来。乃生君当时就是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来学习。我了解他志存高远,人生目标是作一个像鲁迅,郭沫若那样对社会大众有益的文化人,而他也一直努力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于乃生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也写了不少好的诗词,但大多都遗失在浩渺的岁月烟云中,现在我就记得的几句抄录于此,以示纪念和欣赏:
其一
无题
平生只知信仰贵,
那晓红尘利害情。
通观古今仰天笑,
不辞常作梦外人。
此诗作于一九七〇年三四月间,其患病初期。那时,我们连队参加康南剿匪斗争,我生病从前线来到义敦县医院住院,他当时正在312工程指挥部进行“支左”工作,这首诗附于他给我的信中,是当时其思想的真实写照。

这时,他已开始对人生和人生所谓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但其实他根本没有看透人生,更不可能看破红尘,因为当时我们都太年轻了,而那时又处在狂热迷信的“革命”年代,他虽然很有才华,但对尘世间人情冷暖,江湖险恶,人生挫折,显然是准备不足的……
其二
……
遥望烽火燃宇宙,
梦忧妖魔舞环球。
……
忧心如焚战友事,
耿耿于怀同志心。
这首诗是我们部队调到西藏邦达修飞机场,他留守四川巴塘时寄给几位相好的战友的信,信封的背面附的一首诗,题目已记不得了,诗也记不全了。只记得他用圆珠笔在8K纸上密密麻麻的写了三四页,文字很生动,文笔很流畅,向战友们倾诉了他内心的忧愤和痛苦。
那时虽然他的病情已比较严重,但大多时他的思维还是清楚的。

从诗中也可以看到他心中埋藏着多么大的悲愤与无奈。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虽病魔缠身,仍不忘对战友们的关爱。
于乃生生病初期,和我有过一次深谈,时间应该是1970年四五月份。他说他梦见一条黑乌捎大蛇缠绕住了他的身体,他晚上老睡不着,凌晨三四点钟又就醒了。我当时没有想到他是精神分裂,因为我20岁以前因受到一次打击,得了神经衰弱症,也经常失眠,按我的经验我安慰他说你是神经衰弱,我也有这个毛病。
于乃生生病后,不愿意在312工程指挥部支左了,未经组织安排,擅自脱离工作岗位,从312工程指挥部跑到我们剿匪的前线,义敦县措普沟,他说要在剿匪前线锻炼自己。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于乃生离开312后,部队考虑过让我去312,因为我们部队刚到巴塘县城时,我在县农牧局支过左,上前线剿匪时离开,后不知什么原因,连里派一个1970年入伍的余xx(名字已忘记)去了312支左。
这个地方真是一个风险之地,余后来在那里压掉了一条腿,退伍回乡,被安排到本县新华书店。
于乃生的哥哥于岐山,当年是兰州军区一个正营级干部,于乃生退伍回乡后,他哥于岐山给了他不少关心和照顾。为了对其弟进行治疗,于乃生被介绍到陕西临潼军人疗养院,疗养治疗。但他在那里呆不住,不久又跑回家。

听说他病严重时,自毁自己,用斧头砍掉了自己的脚趾。后来他的烟瘾很大,不住的抽烟,自言自语。包括我在内,许多战友、朋友都给他买过烟。
于乃生入伍前就定了婚,发病时,有时大半夜就跑到人家村子,去叫人家姑娘家的家门。
于乃生从辉煌走向衰亡,现在想想,主要责任是他的内在因素。但同时,他也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捧杀的。一个刚刚20岁左右的小青年,就被戴上了各种荣誉称号的高帽子,到处去作报告,“高处不胜寒”。在这种荣誉叠加下,使他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遇到一点自认为对他的打压,就想不通,钻牛角,最后终于使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和满怀希望的生命无情的凋谢了!
于乃生暂短的人生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他的人生犹如一朵绚丽的玫瑰,就在花蕾刚刚绽放的时候却突然遭到无情风雪的摧残和打压,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败落了。
他订的婚姻,最终也劳燕分飞,未能成行。他的人生最终以悲剧谢幕。

古人言:“世间好物不固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于乃生君的英年早逝,也可能是老天爷的安排吧,但他留给亲人和朋友的是更多的遗憾和怀念。不但是他之不幸,同时也是我之不幸。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纷纷乱乱的红尘世界,我失去了一个好同事、好兄长。失去了一个情趣相投的战友、文友、棋友。
如果他的人生能按他设定并努力的道路走下去,他肯定会给我更多的帮助,我也肯定可以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如今,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了,每当回想起乃生君,我的心中总会生出无限的惆怅和悲哀!


于乃生战友离开人世间已三十多年了,但我常常想起他。
人去遗风在。作为战友,他的品德,他的才华,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久久的震撼着我的心灵!
2023年5月28日
(星期天)下午修改于宝鸡



作者,于同兴,笔名,于辉,男,退休公务员,1969年入伍,1978年底转业。在部队时曾参与康南剿匪,西藏邦达机场施工。爱好文学,现为宝鸡市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