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庄觅泉
文/郝永渠
古人诗言:“山泉好风日,城市厌嚣尘。”厌倦了闹市的喧嚣,便向往大山深处的那份清爽,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邀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到太行山深处的贾庄村去寻觅那醉人的山泉。
村支书王玉禄是位热心肠,他亲自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村里村外转悠,四处搜寻泉水的踪迹。王支书说:“贾庄村水脉好,深则几十米,浅则三两米,随便找个地方都能挖出泉水来。” 山沟里的井都是泉水井,有井必有泉,王支书带着我们去看井。村前低洼处,一条小河沟紧贴着村庄,一头向东通往庄外,一头蜿蜒西去伸向大山深处。现在是枯水季节,河道里没有水流,那一眼眼水井格外引人注目。村子周边有不少井,或位于河岸边,或散落于田间地头,隔不多远就有一眼,井沿大多用红砂岩砌就,外观一般呈圆形,口径大小五六米或七八米不等,井内蓄满了水,蓝莹莹不知深有几许。井中的水来源于井底的泉眼,据说泉水的来量很大,抽干了很快又会蓄满,如果露了井底就可以看到泉水从石缝中喷涌而出的奇妙景况。井水主要用于灌溉,每口井都担负着周边农田的灌溉任务,近些年发展果林,井水被高扬泵抽到了数十米乃至数百米的山梁上,浇灌漫山遍野的板栗、苹果与核桃。取之不竭的清清井水滋润着庄稼、树木,浇灌出一年又一年的丰收景象。
村口处的那口水井最为惹人的眼,井口很大,与其说是“井”,更像是一个外形不规则的水塘。一汪井水清明澄澈,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粼粼的波光。井旁的房屋、树木倒映在井中,犹如沉入水中的水彩画,轻描淡写,恬淡优雅。我们伫立在井台上,俨然融入了画面中,看着水中的倒影,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行走中间,王支书指着道路边一片水泥抹过的场地说:“这儿原来有一口泉水井,建村伊始就有了,水质特别好,村里多半人祖祖辈辈都从这里挑水吃。井不深,用担杖一摆一提,满满一桶水轻轻松松就提到了井台上。”说话间,还摆出了摆动担杖提水的动作。接着,他不无遗憾地说:“现在用了自来水,这井就废弃了,前几年整修街道,填了旧井,硬化了水泥地面,这口井就再也看不到了。”此情此境,我也为这口服务村民不止数百年的古井的消失而感到痛心,更为那深埋在水泥地面下的泉水而惋惜!面对古井旧址注目良久,那旧日里村民挑水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晃动。
转过一处墙角,王支书又指着一处地方说:“这儿原来有一口辘轳井,井底泉水很旺,周边这些地块都用这口井的水灌溉。”这种辘辘井山区许多地方从前都有,我小时候也曾见到过。这是一种利用机械原理提水的井,一般是在井口处用三块条石架起一个井架,条石的顶端凿了榫眼,将一根硬木横插在榫眼中,木棍上套了辘轳,缠了绞绳,用水时在绳的一端栓了水斗,摇动辘轳将一斗一斗的水提到地面,倒进垄沟,清清凉凉的泉水便缓缓地流入了田间。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不再有人挑水吃。贾庄人用自来水不像别处那样集中供水,而是独自一家或联合几家在房后山洼处选个地方打一口小井,让泉水从地底下冒出来,然后埋设一根细长的管道,借着地势将水引进院落里,甚至直接引到锅台上。为了井水不被污染,各家水井都加了井盖,有的干脆用水泥浇筑,把井口封得严严实实。
东边山坡上有两口饮水井非常特别,一口井水脉很浅,深不足两米,但井水足以满足周边五六户人家饮用;另一口井水脉虽深但水量特别充沛,用户打井时担心干旱年水不够用,便尽着力往深处挖,进到35米时泉水喷涌如注,溢出井口后顺坡漫流,把周边几家房屋的地面浸得潮湿不堪,只好顺坡向下埋一根管道,将多余的水排到坡根下的河道里。据说这根管道昼夜不停向外排水,从井成到如今已经三年有余,水量旱季不增,雨季不减,一年四季没有丝毫改变。我们来到出水口,只见一股清泉从露出地面的管子中涔涔喷涌,扬出的水头高达一米有余。掬一捧水洒在脸上,顿感凉飕飕的,眉目清明;再掬一捧水吞如口中,五脏六腑都觉得清新舒畅。泉水流入河道,形成了涓涓溪流,流水所经之处水草格外青葱繁茂。 在贾庄村,要问到底有多少井,多少泉,即使本村人一时半会儿也数说不清。然而,提到村后天门山崖壁下的那泓“神泉”,人人都能讲出一串故事。这泓泉水悬在半山腰处,海拔少说在五六百米以上。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汇集成“洼”,此地也因此得名“水井洼”。“洼”水清冽,甜润爽口,千百年来,上山干活儿的农人饮泉水解渴,飞禽走兽乃至放牧山上的牛羊牲畜也靠“洼”中泉水生存。在当地,至今流传着张角“符水治病”的故事。话说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来到邢台西部山区以传教为名啸聚徒众,蓄谋造反。他手持九节杖,口中念念有词,将画好的神符化为灰烬,舀上井洼中的山泉水,让病人连同纸灰一并吞入腹中。或许心诚则灵,符水进入体内生发神力,病孽尽除,许多久病之人不药而愈。张角由此深得众人信服,四方百姓竞相投奔,水井洼成为他传经布道、蓄养弟子的重要营地。得了“真传”的弟子被派遣到四面八方,星星之火燎原大半个中国,最终成就黄巾起义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时至今日,人们大多不再相信符水的灵验,但张角符水疗病的故事仍被传为佳话。 贾庄村泉水丰盈,源于村后的天门山。大寨山作为太行山的支脉由西向东一路延伸,在贾庄村后犹如一道“天门”陡然形成断崖峭壁,当地人称之为“天门”。位于天门山脚下的贾庄村,恰好成为山中水脉汇聚之处,于是遍地都是清泉。
山泉水施恩于贾庄人。千百年来,由于泉水灌溉,地里的庄稼年年丰收,贾庄人即使在遭遇干旱的年份也免受饥饿之苦;今天,勤劳智慧的贾庄人引泉水上山浇灌万亩果林,让整座天门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泉水中富含有益身体的微量元素,得益于常年饮用山泉水,贾庄人大多健康长寿。
临告别时,王玉禄书记再三嘱托:“请告诉朋友们:想一睹泉水芳泽,请到‘中国贾庄’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教师报》《散文百家》《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著有散文集《青山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