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顺游记一组
东龙洞
龙洞者,谓之有龙藏焉;东者,与西龙洞对称也。
据传,东龙洞有兽不进,虫不见之说,那龙洞嵌在一块不大的岩壁上,洞口有券门,门楣刻着“龙洞熏风”四个篆字,据说是清康熙年间所镌,熏风,是暖热之风,夏日特有的风。龙洞熏风,言夏日之热风由此吹出;又传,熏薰相同,薰者,香草;薰风,当是香风。两意相叠,即香暖之风由此处,当是祥瑞之风了。
大凡洞深入地府者,均是冬暖夏凉,此洞亦然。而进得洞来,却嗅不到些许香气,熏风之说竟无从谈起。此洞原深一千多米,一些景致都有名堂,如火烧葡萄架,江猪探海、金池、銀池、玉龙腾空等,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后因塌石塞隔,现只能走到四五百米深的地方,景致存者也依稀。不过,“鹞子翻身”、“倒爬十八步”等紧要地段,倒还存在,虽说没有传说的那样神秘、恐怖,但其险,其幽、其趣,足令人称绝。“鹞子翻身”那段,几乎要全身下蹲,才能在那段只有五六十厘米宽的甬道中前行。是时,身在洞中,上有泰山压顶之虑,下有临渊陷身之忧,战战瑟瑟,一步一惊,如此挪动约二十几米方可舒展肢体,其局促窘迫之状可想而知。
洞在港沟蟠龙村东,黑峪山下,所处偏僻,然草木葱茏,蔚然有龙藏之气,望之令人顿生敬畏之心。
唐豆寺
唐豆寺座落在港沟东龙洞以西不远处。
唐豆寺,这名字听来就有些别致,因为大凡寺庙多以梵语命名,或与佛教故事有关,独这唐豆寺叫得那么俗,那么直露,叫人一听就觉得大概是个屯粮的所在。询之以当地百姓,果然这唐豆寺正是因粮食问题而来。
传说唐王东征时候,因军粮一时不济,大兵困此荒谷之中,合军上下愁苦无措,萎顿数日,兵无粮,马无草,敌军虎视眈眈,一军性命危在旦夕。正在此危机时刻,岩隙中洞穴大开,有豆如流,泻淌而出,一军将士顿时精神大振,终于奋力击退敌军,解了危难。有此等奇事,于是后人乃立庙以记之,故名之曰唐豆寺。
彼时的唐豆寺早已衰败无存,倒是传说中淌过豆子的岩隙依然可见,嵌在石壁上,有碗口那么大,不过,早已不淌豆子,只有涓涓细流如缕,经年不断地顺石壁滴注而下。唐豆寺遗址唯一可观之物,是一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银杏树,粗有数围,高大参天,虽然枝柯龙钟,但冠叶苍翠依然,远望彰然卓立于万木丛中,有如鹤立鸡群,也算是济南地区少有的古树之一了。
佛峪
佛峪在西龙洞以东,历代颇有文人记其胜,今人多已不知。且因山深路狭,甚费脚力,游者亦罕少。然其景色并不亚于龙洞的风光。龙洞一带,深涧大壑,壁如削,洞如悬,云气混茫,势若三峡,固然壮观。佛峪则谷幽林密,清溪小瀑置于中,更有一种清幽逸秀之风姿。正是盛夏时节,我们数人去了佛峪。
进佛峪须先穿过一段大峡谷。谷口有一坦石,上有小溪流过,周围高树参天,凉气习习,不知有署。恰值午时,我们十几人围坐其上,各出所携酒食。当下,有酒,有肉,有溪水声,有凉风吹,欢声笑语,好一幅山林野餐图!如此真趣,实乃难得。
谷尽,翻过一座山头,即是佛峪。有山崖如拱,拱下有摩崖造像数处,细观崖壁刻文乃知当年此地亦有寺,名曰般若寺。崖下数处清泉,明可鉴人。泉边有一老桑树,满树葚实,红紫熟透,同行有身轻捷者,攀树采之以投众人,食之甘甜异美,有如仙果。
由寺址南走约五十米,一巨大的孤岩由谷底突起,岩上有亭翼然,即所谓灵台,因其形,故俗谓钓鱼台。临台四望,高峰夹峙,万绿拥绕。清风微吹处,有鸟啭蝉鸣盈于耳,并无俗色杂声,乃知灵台之谓实为不谬。
下灵台,入谷底,一瀑骤现,瀑薄如帘,长约数米,众人见之,皆欢跃趋前,或洗发,或濯足,或涤体肤,顿觉神清气爽,大有俗尘世扰为之一洗尽净之概。瀑下有潭如镜,潭水溢出成小溪,寻溪入林中,多见各种野花果,五色缤纷,使人禁不住想起桃花源的佳话来。
丁香王和大佛崖
丁香王是一棵数百年的古丁香树,在十六里河之义和庄一户王姓农家中。枯死的老树干径粗足有30 厘米以上,现已欹倒一侧,主人为保留古貌,用一石板支于其下,以防倒地腐朽,新发枝杈蓬勃繁荣,树冠几乎覆盖小院。该树号称济南丁香王,据主人讲每至花开,香飘全村,数里可闻,村民皆引以为奇。近来闻名登门赏花者渐多,主人皆热情待之。
去义和庄西南数里,众山之中一峰耸然,海拔高754米,即青铜山主峰,乃济南第一高山,登山南望,泰山隐然若现。山阴凹处,有一巨崖,当地人称大佛崖,崖上有一石窟,中有唐代佛像数尊,主像身高九米多,比济南佛慧山的大佛头造像还高,甚是雄丽。据记载此地原有大佛寺一座,年久蚀深,现已荡然无存,惟有一平台悬于崖上,宽可容百人,上有古柏六株,左右各三,万树丛中,苍翠独秀。此处人迹罕至,山幽谷僻,可以想见当年僧人苦心修行之境界。
从吾地去两处约有五十里地之遥。穿过经十路,沿山间柏油路迤逦南去,经车脚山、坞东、坞西、郭家,至黑龙峪,须翻过一段陡狭的山口,便到了义和庄。一路山野秀色美不胜收。出义和庄你会意外而欣喜地发现,在这山旮旯里竟也有柏油路,平展展,静悄悄,曲折漫长沿谷底蜿蜒而去。顺路而下,稍顷便到了郑家窝坡。由此登山走九十分钟的崎岖山路便到了大佛崖。计路程需四个小时之多,其中徒步近两个小时,看来非有一点毅力是不能历此佳境的。
神鹰石
胡山,章丘之名山,遥望即可见其雄立群峰之上,近看更现直冲云霄之势。有古之登山盘道,傍崖悬壁,屈曲而上,道家的观,佛家的庙,仙家的祠,一应俱有。
山之东南突兀一块巨石,形似斧刃,直劈苍穹,仰视惊人心,俯观动魂魄,是为胡山胜景——神鹰石。
神鹰石因有神鹰来聚而得名,《神鹰石》碑刻记此事,大略谓:某年月,有神鹰,体大如鹅,红眼红喙,群聚此巨石之上,四乡山民观者如市,以为奇。神鹰居三日而去,来不知何方,往不知何向,而为胡山巨石留一方胜迹,故乡民集资以志之。想神鹰来仪,必是福惠所钟之地,此山此石,顿然声名远播,儒道仙俗,争相拥至,割土据地,大兴土木,香火一时盛极。
如今,塔拆,观毁,庙倒,碑断,荆棘满目,荒凉可叹。究竟神鹰之事可信乎?福惠之地可信乎?
惟有神鹰巨石横卧天际,晴日之午,瓦蓝静穆。悠悠万代,宠辱皆莫惊心,福祸不动其色,一任后来者指点评说。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