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在我心目中,植物类当属桑树,而故乡的桑树最甚。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种桑三年寒得衣,养犊作牛可挽犁。”

(千年古桑,来源百度图片)
桑树属于桑科桑属,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桑树雌雄异株或同株,聚花果就是称为桑葚的果实。桑树属于速生树种,但也是长寿树种,自然生长的桑树寿命可达千年以上。桑树全身是宝,除了养蚕,具有多种用途。桑葚是美味鲜果,经炮制可入药。在缺乏钢铁的年代,桑树可做农具(桑杈),枝条可用来编筐,木材可制作家具,树皮可用于造纸。

(桑木做成的农具。 赵树标摄于农桑文化展)
中华民族自有诗以来,桑树就成为人们吟诵的主要对象。让我们就来看一看《诗经》和桑树吧!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起兴,写了一段婚姻悲剧;《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桑林作为幽会的场所,直白热烈地表达了爱情;《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从诗句可看出,桑,是人们的一种归属感。尤其是离乡游子,没有桑梓,人如浮萍。
我国古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桑树为“东方神树”。桑树确实是神圣的,从诗经到丝绸之路,农桑立国孕育了华夏文明,繁荣了中国经济,同时也孕育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带动了对外贸易。我国先民植桑、养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丝绸之路又一次成为进一步联系世界人民、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桑树是深刻影响中国的树木,桑蚕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占据了独特地位,且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是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故乡任丘思贤村的一片桑林,摄于今年5月)
中国古人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人们常用“桑梓”代表故土、家乡。桑树之于我的故乡那个滹沱河畔的村庄更具有独特意义。我的故乡是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一个名叫“影林”的村庄。乍一听到这个村庄的名字,不少同志对我说,你们的村名不错呀,“电影之林”挺有诗情画意的!仅从字面如此理解就错了。这个村名与电影毫无关系,却与桑树桑林,与东汉“中兴之主”刘秀有关。
据记载,我们的村庄建村在西汉初年,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饶阳古村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秀和哥哥在河南南阳起兵,受更始帝刘玄节制,击败王莽后,为平定河北,发生了“刘秀走国”的许多故事,当时刘秀被邯郸王朗的兵马追到我们村庄,刘秀单人匹马,跑得又饥又渴,村子没敢进,一头钻进村庄茂密的桑林,藏到一个大桑树上。那时,正是五月天,桑叶沃若,桑葚红甜。追兵在村子里搜索,刘秀在桑树上吃葚子充饥解渴,脱过了这场劫难。后来刘秀建东汉做了皇帝,号称“汉光武帝”,他感恩村庄的桑林藏匿了他的身影,特给我们的村庄赐名“影林”,给桑林赐金牌一块。桑树掩护了“中兴之主”也成就了村庄的美名。
东汉年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饶阳县城在今古城村村西俗称“老堤圈”的地方,桑林环抱的影林村离县城仅3公里,全县闻名的“公桑蚕室”就设在这里。这是个官方的办事机构,就如同今天的农林局,主要职能是领导百姓种桑养蚕,抽丝织缎。每年春夏,这里家家户户采桑养蚕,十分繁忙,人手不够,县令就在村东一公里处建了一个小屯,后来小屯的人口竟然超过影林,独立为屯里村,解放后成为人民公社所在地。桑树成就了村庄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到了近代和现代,桑蚕业衰落了,村里的老人们都还记得村北那道二、三里长的土岗子仍长着茂密的桑树,抗日那会儿,我们村庄是根据地的前沿,八路军和村游击组曾依托着这片桑林阻击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进犯。老桑树培育了村庄的爱国抗敌精神。

(故乡的老桑树成就了著名作家方 纪)
1947年冬天,时任《冀中导报》文艺副刊主任写出散文名篇《挥手之间》的著名作家方纪,来我们村庄领导土地改革,村庄老桑树的系列传说,冀中抗日和土改模范村的人和事,激发了方纪的创作热情,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秉持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写出了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记述了我们村庄的历史,描写了众多我们能触及到的活生生的农民形象。50年代初,小说被改编成长篇连环画《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后两次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影林儿女。老桑树成就了著名作家方纪,也增加了我们村庄的知名度、美誉度。“老桑树底下”也成了我们村庄的别名。
1949年5月,我有幸降生在这个平凡而又神奇的被称为“老桑树底下”的村庄。是听着村里有文化、有知识的老人们讲老桑树和村庄的故事长大的。上学识字后,看到了著名作家方纪以我们村的人和事为背景写的长篇小说改编的连环画《老桑树底下的故事》,我们称之为小人书。很是为村庄和村庄的老桑树而自豪,很佩服作家方纪。由于喜欢作文,小学读书时老师就帮我孕育了作家梦。
童年时代,村庄的西南角,村北的土岗还有两个小桑树林,我们采桑养蚕其乐融融,摘食桑葚甜甜美美,尤其是通过采桑养蚕,让我从少年时代就对桑树和春蚕的精神、品格感悟于心,就如一首七绝诗所言:
“层层叠叠绿油油,日月精华众叶收。
甘愿牺牲被蚕食,倾情作茧吐丝绸。”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省会读大学时,听老师讲授人民作家赵树理的作品,学习、研究他的创作,他那桑树般的精神,春蚕般的品格让我感动,我满怀深情撰写了散文《啊,春蚕——怀念人民作家赵树理》,1981年《河北文学》第九期发表,校刊《崛起》转发,引发一定反响,成为我文学创作早期代表作。
1992年,在企业工作时,我又倾心创作了散文《哦,故乡那片桑林》,发表在《华北石油报》。2001年,修改完善应邀参加中国校园文学征文大赛,在数万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进京参加颁奖和中国校园文学研究会,被吸收为中国校园文学研究会会员。老桑树成就了我的文学之路,也一步步成为我的乡愁之魂。
2016年,完成村史《影林乡贤》,我静下心来,和故乡老桑树的精魂进行深入对话,感到很有必要再写一部散文怀乡之作,题目就定为《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历时六年,这本书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2年完成,书出版后尽管有疫情影响,正如文友原中国石油报华北油田记者站站长岳双才先生撰文讲的那样“好评如潮”。衡水作协副主席、饶阳作协主席何同桂先生称这部书是方纪先生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精彩续篇,是雄健文学基因的传承绵延,也是滹沱河畔结出的精神文明甜蜜果实。

(故乡的老桑树也成就了赵树标)
河北省文学评论家、石家庄作协副主席赵秀忠教授为这部书精心写了评论,在做了三个方面的精彩评点后他说,“是老桑树成就了著名作家方纪,也成就了树标兄”。
这是何等精当的评论啊!
面对这样好的评论,我的心情却愈加沉重。
我要对故乡的老桑树说,我们对不起你呀!两千年来,你为村庄赢得了美名,发展了经济,扩大了规模,创造了历史辉煌,培育了可贵精神,形成了灿烂文化,成就了著名作家方纪,也成就了我赵树标......可如今故乡那宽阔的土地,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没有你子子孙孙的身影。80多年前,在日寇制造的“饶阳影林大惨案”中,你被鬼子和汉奸刀砍火烧,但由于根尚在,第二年,你依然长出新的枝条。“十年动乱”中,你却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连根割断了,50余年过去了,至今“老桑树底下”竟然连一颗桑树也没有。
人到老年,不再是多梦的年华,可我曾多次梦回故乡的桑林,我依然是那位天真的少年,老桑树依然桑叶沃若。一次,我梦到那棵最大的老桑树像“天仙配”中的槐荫树一样竟然开口说话了:“孩子,没想到咱们村有些人那么没有良心,那么不知感恩,不知图个啥,把我和我的子孙连根带叶都毁了,真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可恶啊!不过,我们是东方神树,根躯不在,精魂仍存。跟那些人也不一般见识,仍一如既往守护村庄,护佑百姓。”
故乡的老桑树多么可敬可爱呀!
读罢《老桑树底下的乡愁》,秀忠先生还想有机会让我陪他到我的故乡去看一看老桑树,实在遗憾啊!
谈到古村落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故乡的老桑树啊,你应该复生,应该永存!
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文化、良好行为。故乡的老桑树对我们村庄对我们个人那是恩深似海呀,我们怎能忘记,怎能不深深地感恩呢?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村庄和个人是很难有出息的。
令我们些许欣慰的是,故乡的老桑树虽然不存在50余年了,但很多乡亲并没有忘记她,她的精魂依然还在。这次著书,我把她浓墨重彩地写进了书中,留给后人,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影林年轻的后生、网络诗人徐翠色,读了《老桑树底下的乡愁》写道:“有如回到了那亲切的村庄,走在了那梦中的桑树下,看着袅袅炊烟,听着朴实的乡音……感动着,感慨着”,并写下一副对联表达心情:
“感影林游子乡愁真切,
盼滹沱村庄桑树成荫。”
翠色的心愿,是我的心愿,也是大家的心愿。真到了实现心愿的那一天,那就是村庄崇高精神和美好灵魂的回归;那就是村庄的再度繁荣;那就是村庄的人丁兴旺、文化复兴、百姓幸福。这正是我写这些书的目的。
我相信我们的村庄一定会桑树成荫。
(2023年5月于任丘)